(共40张PPT)
教学课件
课外古诗词诵读
人教部编版
初中语文
七年级上册
新
课
导
入
第一节
新课导入
——
品味古诗词
古典诗词的美超越了时空的限制。哪怕身在今天的我们,时隔千年,去温读这些精炼优美的诗词,依旧能深切感受到古人抒发的感情,勾起的每个人心里的无限诗意。
诗词被称作中国古代最优美的文字是当之无愧的,它以最精炼的文字,最抒情的文字直达人心底。时而婉约到极处,时而又豪放到极处,细细品味间,让人沉醉心迷,接下来的时间让我们一起来品味古诗词。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
体
感
知
第二节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又号“谪仙人”。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他因写诗而闻名,为当时的人们所激赏,称赞他的诗可以“泣鬼神”。他以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诗歌反映现实,描写山川,抒发壮志,吟咏豪情,因而成为光照古今的伟大诗人。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杜甫,他是唐代最伟大现实主义的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年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反映了当时的现实,故被誉为“诗史”。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岑参(715-770),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曾随高仙芝到安西、威武,后又往来于北庭、轮台间。官至嘉州刺史,卒于成都。长于七言歌行。所作善于描绘塞上风光和战争景象;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有《岑嘉州诗集》。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整体感知——
作家作品
李益(748-829),字君虞,排行十,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代宗时迁居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授华州郑县尉。有《李君虞诗集》《全唐诗》存诗二卷。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朗读四首古诗词,注意朗读的节奏。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深
入
探
究
第三节
峨眉山上,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想念你啊!
深入探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峨眉山月歌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峨眉山月歌》借哪两种景物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的?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峨眉山月歌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流”两种景物来传送眷念之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交融
。另外,诗歌意境清朗秀美,风致自然天成,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诗中连用五个地名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
有何作用?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峨眉山月歌
全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既有“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豪迈,也有思乡的情怀。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当年在岐王宅里,常常见到你的演出;在崔九堂前,也曾多次欣赏你的艺术。没有想到,在这风景一派大好的江南;正是落花时节,能巧遇你这位老相熟。
深入探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江南逢李龟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诗歌主旨:
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写了时代的变迁,流露了诗人对开元全盛日的无限眷恋和伤感之情以及对彼此现状的悲叹。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江南逢李龟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却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我在远方想念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深入探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这首诗写了哪一中国的传统节日?从本诗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1】重阳节;
【2】“九日”、“登高”、“饮酒”、“菊”
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此诗“以小见大”的地方在哪里?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1】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2】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掩卷深思。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清冷如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出征人都眺望故乡。
深入探究——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夜上受降城闻笛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沙似雪”和“月如霜”营造了怎样的环境气氛?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本诗中的写景和抒情是如何融汇在一起的?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前两句写色(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用以烘托征人心境的孤独、悲惨、凄凉,为后面“尽望乡”作铺垫。后两句抒发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深入探究——阅读理解
夜上受降城闻笛
诗歌写戍边将士听到芦笛声而引起的思乡之情。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课
堂
小
结
第四节
《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李白初次出四川时,依恋家乡山水的一首诗。诗人是乘船从水路走的,在船上看到峨眉山尖吐出的半圆秋月,山月的影子映在平羌江水之中,月影总是随江流。夜里船从清溪驿出发,要向三峡驶去,船转入渝州以后,月亮被高山遮住看不见了。这首诗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展现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江南逢李龟年》是唐代伟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安史之乱后,杜甫漂泊到湖南一带,和流落的宫廷歌唱家李龟年重逢,回忆起在岐王和崔九的府第频繁相见和听歌的情景而感慨万千写下的诗。此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有情韵、最富含蕴的一篇,只有二十八字,却包含着丰富的时代生活内容。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唐代以九月九日重阳节登高为题材的好诗不少,并且各有特点。岑参的这首五绝,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夜上受降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益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四句二十八字,抒写了戍边将士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声牵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余味无穷。
课堂小结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拓
展
延
伸
第五节
1.李白的诗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拓展延伸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行路难》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2.杜甫的诗
拓展延伸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拓展延伸
莫辞酒味薄,
黍地无人耕。
兵戈既未息,
儿童尽东征。
——《羌村三首》(其三)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板
书
设
计
第六节
课外古诗词诵读
峨眉山月歌
江南逢李龟年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板书设计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夜上受降城闻笛
布
置
作
业
第七节
布置作业
背诵四首诗,并理解其意思。
新课导入
整体感知
深入探究
课堂小结
拓展延伸
板书设计
布置作业
谢
谢
观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