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
教学目标:
背诵全文,积累重要文言字词句。
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感受音乐魅力,学会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教学重点:
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感受音乐魅力,学会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感受音乐魅力,学会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流程:
1、慢慢走近: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扫清字词句的障碍,把握重点词句。
诵读文本,感知情感基调。理清文章结构,拟写小标题。
2、品读品味:
分析人物形象,走进情感世界,理解思想内涵(“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一句已经了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为后世饱经沧桑、饱经忧患、饱经苦难的人邂逅时的共同心声。)
感受音乐魅力,赏析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
第一课时:
介绍作者
白居易是唐代继杜甫以后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琵琶行》是一篇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在《策林》六十九中说:“大凡人之感于事,则必先动于情,然后兴于嗟叹,发于吟咏而形于歌诗矣。”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中的典范,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2、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朝廷宦官专权跋扈,藩镇割据作乱,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他为官有“兼济天下”之志。元和三年(公元808年),白居易担任左拾遗(谏官),多次向唐宪宗上书,提出一系列改革时弊的措施,同时他又写了揭露黑暗政治,反映人民疾苦的《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结果触犯了掌握军政大权的豪门贵族,引起唐宪宗和一些权臣的恼恨。元和九年被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这一闲职。
元和十年,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杀了宰相武元衡,向中央政权示威,白居易认为这是重大“国耻”。激于义愤,他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但都被权贵们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又造谣诬蔑说,白居易的母亲因看花坠井而死,而白居易却作赏花诗,新井诗,“有伤明教”,于是贬为江州刺史,继而又贬为江州司马(九品小官)。白居易获罪的真正原因主要是他写的针砭时弊的讽谕诗,正如他自己所说,“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又愤慨。到江州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社会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这首诗是诗人贬职到江州的第二年(元和十一年)秋天写的,当时诗人45岁。
2、老师示范读课文,学生读课文,注意字音(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感)
贾(gǔ) 恬(tián) 谪(zhé) 思(sì) 霓裳(cháng) 六幺(yāo)
嘈嘈(cáo) 间(jiān)关 虾(há)蟆(má) 名属(zhǔ)教坊(fāng)
绡(xiāo) 钿(diàn) 篦(bì)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转(zhuàn)弦(xián)挑(tiǎo)浸(jìn)
3主人下马客在船(互文)
4古今异义:
因为长句(古义:所以做,今义:表原因连词)
凄凄不似向前声(古义:刚才,今义:介词和方位名词构成的两个词)
老大嫁作商人妇(古义:年龄大,今义:兄弟排行第一)
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容颜,容貌,今义:色彩)
第二课时
1、概述小序写了哪些内容及其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
2、概述故事情节(略),并给每小段拟小标题,(要求用四个字或七个字)
四个字:江上送客;江心听曲;自叙身世;同病相怜;青衫衣湿
七个字:浔阳江头夜送客;江心聆听琵琶曲;江心自诉身世苦;同病相怜感慨多;重闻琵琶青衫湿
第三课时
琵琶行
导入:这一堂课我来研读《琵琶行》,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感受音乐魅力,赏析作者以音乐来表现音乐的艺术技巧。二是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文章不厌百回读,让我们通过读文章先感悟一下文章。五个学生每人读一段。
音乐描写
1.这首诗有几次描写音乐 (三次)请把三次描写音乐的地方找出来。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略写)
“大弦嘈嘈如急雨——唯见江心秋月白” ;(详写)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
2.现在重点来分析描写音乐的部分。 (第一指名学生读,第二次齐读,第三次配乐朗诵)。
诗人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在第二节中找出描写音乐的比喻句,然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或者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一是运用比喻,将音乐授之于视觉和听觉,给人以很强的画面感,这样可以达到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二是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悄无言”的寂静,实则是充满了感情的时刻,听众的忘情和如痴如醉的神情,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画面,有着及其感人的艺术魅力。 (以秋月静烘托人物的全神贯注,音乐之美妙,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之中。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3.①那四句不是直接写音乐的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②琵琶女演奏的音乐弦律有怎样的变化 琵琶女的演奏的旋律可以划分为三个乐段, 你认为怎样划分?每个乐段用两个字概括。
第一乐段:“大弦嘈嘈如急雨……间关莺语花底滑。”(悦耳)
第二乐段:“幽咽泉流冰下难……凝绝不通声暂歇。”(低沉)
第三乐段:“银瓶乍破水浆进……四弦一声如裂帛。”(激越)
③第二段和第三段是什么样关系呢?等我们分析完人物形象再来看。
(相互映衬,相互呼应,相互融合)也可这样说:第二段用音乐讲述自己的心情,(这悲惨的音乐正是自己悲惨身世写照)第三段是用文字弹奏的琵琶曲。
我们先看第三段(一女生读第三段),
4.琵琶女描绘自己一生的遭遇,是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
琵琶女前半生:春风得意,风光无限,醉笑欢歌,众星捧月
琵琶女后半生:年老色衰,门前冷落,独守空船,幽愁暗恨
5.注意这里又出现了第三次月亮的描绘,请问“绕船月明江水寒”这句话渲染了怎么样的意境?凄清。哪个字用得好?寒——冰凉,悲凉,凄惨。
6.只有琵琶女悲凉吗?
不,还有诗人。还映射了诗人的心酸之情。(一学生读第四段)
诗人被贬前:在京为官 位高权重
诗人被贬后:谪居卧病 落魄失意
那么这两个落魄失意之人碰在一起的时候,自然就会吟唱出千古绝句“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和琵琶女有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悲惨的遭遇,一个是被社会抛弃的流浪女,一个是被朝廷抛弃的贬谪人。)
7.试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与“同病相怜”是不是表达同一个意思?(齐读最后一段)
非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仅有“同病相怜”的意思,还有相互之间的信任,相互之间人格尊重,还有灵魂深处的默契。
8.“感我此言良久立”中“良久立”指的是诗人还是琵琶女?
琵琶女的神情可能是满眼含泪,不知说什么好,只有感动;她可能说原来你是这样的一个人啊!
9.琵琶女为什么感动?①他们有相似的悲惨遭遇,由荣至衰,天涯沦落。②诗人没有像“五陵年少”那些人那样,只看重她的“色”而不看重她的“才”,仅把她当作玩物。诗人欣赏她的才华,也尊重她的人格,把她当作大写的人来对待。③诗人能欣赏她的音乐才华,他们之间有高山流水之慰。
10.请用七个字概括,并以“共”字开始。共叙人生辛酸事,共怀世间忧郁情 共诉人生坎坷路,共奏人间悲凉曲,共享高山流水情”
11.你有没有类似的体验呢?
有,假如你是一班的学生,他是二班的学生,你们俩都考了全班倒数第一,在309的公交上你们相遇了,当谈起成绩时。是不是有这样的体验呢?
12.你是如何理解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诗人和琵琶女都是沦落天涯之人,今日萍水相逢,不管以前是否见过面,是否认识,是否交往过。此时此刻他们有共同的心理感受,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今天,当我们发出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之声时,除表达无奈、伤感之情外,还包涵“豁达”之意,正是共同的命运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人成为真正的知己,真正的朋友。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仅仅是写封建士大夫与歌女之间的共同的心理感受,其已超越时代、阶级的局限,成后世饱经沧桑、饱经忧患之人邂逅时共同心声。(美学价值,大学课程研究,仅供学生参考)
结尾:我记得王组长看完《迟开的玫瑰》后,写了这样一首诗 “三尺讲台度岁月,人生无悔感慨多。愿得耳朵聋一个,捧起明星千万颗。”那么我教完了《琵琶行》也来四句:“寒江冷月琵琶声,同病相怜感慨深。一诉琵琶一诉诗,共奏人间悲凉曲”最后请大家在悲凉的音乐中齐读琵琶行。
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音乐旋律 诗人
前半生:春风得意 风光无限——悦耳——被贬前:在京为官 位高权重
醉笑欢歌 众星捧月
后半生:年老色衰 门前冷落——低沉——被贬后:谪居卧病 落魄失意
独守空船 幽愁暗恨
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激越——不平之感和愤懑之情
寒江冷月琵琶声,同病相怜感慨深。
一诉琵琶一诉诗,共奏人间悲凉曲
比喻—— 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形象,化虚为实
侧面烘托
相互映衬,相互呼应,相互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