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思

文档属性

名称 离思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其它版本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11 18:52: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离 思
下吉中学语文教研组 王三卫
导入:这一节课我们学习千古名诗元稹的《离思》。核心任务有三个:一,培养大家如何做诗歌赏析题。二,体会古诗、现代诗、散文、歌曲的内在一致性。三,赏析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情感和哲理,领悟其穿越时空的魅力 。
教学流程:
听录音两遍,学生上黑板书写《离思》(美观大方),齐读,单读。
首先要做到八个字:“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用自己的生命体验或生活感受来推测作者的情感或志向)。其次要做到三看: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
离 思
元 稹①
曾经沧海难为水②,除却巫山不是云③。
取次④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⑤半缘君。
注:①唐代文学家,元稹的创作,以诗成就最大。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元白,同为新乐府运动倡导者。②经历过波澜壮阔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③经历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④循序而进⑤元稹一生精修佛学,尊佛奉道。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表层意思是经历过波澜壮阔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经历过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那么作者在本诗里要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痴迷在你的大海里,陶醉在你的云海里,我就不会再对其它女人感兴趣。爱你没有人比得上你,你是最好的。你走之后也没有人能代替你,其他女人再美我没心思去爱,因为我的眼里只有你……
本诗用了哪些修辞 其作用是什么?
典故:⑴“沧海难为水”
【出处】:《孟子·尽心上》:“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释义】:看过海的人,对一般的江河学觉得不值一看了。
⑵“巫山不是云“
【出处】:宋玉《高唐赋》里“巫山云雨”的典故。
【释义】:表面是说:除了巫山上的彩云,其他所有的云彩,都不足观。
作用:作者把自己对亡妻的感情比喻为至大至美的沧海和神女化成的巫山之云,相形之下,任何水或云都暗然失色,来衬托他对亡妻怀有无比深厚的思念之情,
比喻:把一群群国色天香,倾国倾城的美女比喻成“花丛”
本是哪一个自用的最好?为什么?
“懒”,能反映出他的爱妻在他的心理分量很重,他的眼里只有她,其他女人再美也不能闯入他的心理。
你如何理解“半缘修道半缘君”?
诗人思妻之情深厚,无法解脱,于是寄托于修道之中。其实,“半缘修道”也好,“半缘君”也罢,都表达了诗人的忧郁心情,其忧思之情是一致的。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我好思念你啊”
主题是什么?
表达诗人对亡妻的深深思念之情。(灵魂深处难以割舍的死结)
现代诗
尽管是阳春,我的心却似在寒冬
忍不住的颤抖
守着这份执著,任由时光蹉跎
记忆里却依然显明如昨
这首现代诗表达的情感是无法忘怀曾经经历过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在孤独时深深的想你,想你的心好痛,痛到骨髓。但拥有这份想念,即使是痛苦的,也是甜蜜的。
散文
爱者
作者 杜丽
很久以来,我有一个关于爱者的故事.尽管故事有一大不分是听来的,但在我心里萦绕不去.算起来,这是十几年前的事.主人公还在南方家乡念中学,除了上课,就在运动场上跑来跑去.他有一些烦恼,但还没有痛苦,有许多热情,但爱还没有觉醒.事情发生在一个傍晚.他照例又在操场上玩球,突然,一阵不知从何而来的风裹着沙尘吹过来,他侧过脸去躲避,碰巧看见同班的三个女生从操场边上经过,其中那个穿兰色上衣、腰肢灵活的女孩忽然停住,迎风而立,合上眼睛仰起脸去承受风。风勾勒出她美好的轮廓,她睁开眼时,正好碰上他的目光,他的脸红了。女孩镇定自若地看了他一眼,快步追上同伴,走了。
  这个傍晚与无数个这样的傍晚区别了开来,蓝衣女孩被从其他女孩中挑选了出来。不同的傍晚,不同的姑娘,爱来到了他的心上。
  他突然变得寡言少语了。他的目光追随着那女生,女孩并不躲避,但她对他就象对其他男生一样,没有丝毫分别。有几次,女孩过来问他数学题,但他是数学课代表,她也去向化学课代表问化学题目来着。她是一个美丽活泼的女孩,爱怎样就怎样,像风一样难以捉摸。他的进展十分不顺利。他有几次单独和她相处的机会,却未能善加利用。他怪自己笨嘴笨舌。在别的女生面前,他还能谈笑自如,一见到她,他就慌了神,他的行为举止完全泄露了他的心灵,很快,全班同学都知道了这桩秘密。
  这女孩当时和其他班上的一个男生要好,那男生是校篮球对的中锋,有一次路上遇见他,鼻子里哼了一声,根本不把他当一回事。
  不久,他考取了北京的一所大学,临走前,他到女孩家,把一本包了书皮的外国民歌一百首送给了她,并向她索要一张照片。女孩犹豫了一下,进屋找了一张很小的头像给了他。
北方的天气是多风沙的,这给了他许多思念的机会。男生们常在宿舍谈论女生,他却觉得谁也比不上蓝衣女孩,他独自躺在上铺不吭声。在日复一日的想念中,女孩变成了他的宗教。他常常离开热闹的屋子,走出屋外,对着夜空念她的名字。她的名字成了一种有效的镇痛剂,缓解着他的孤独与伤痛。
  每个假期,他都回去看她,从她那儿汲取某种力量,然后再像一只加满油的飞机一样回到北京。
  毕业以后他留在北京工作,回去的机会少了,但他的思念却一点儿也没有减少。在这期间,他约会过几个女孩子,但都找不到爱的感觉。有几年,他不停地去参加同学、朋友的婚礼,在热闹的酒宴上,他有些神思恍惚。他甚至冒出了离开北京,回家乡去教小学的念头:只要和她在一起就好。在这么多年里,他经历了许多的事情——母亲的病势、好友的背叛、单位的人事纠纷、时代潮流的冲击……在某些极度痛苦的夜晚,他甚至厌憎起自己的生命来。是她,或者说对她的思念,给了他活下去的理由。对她的爱犹如一次漫长的苦役,其中却也有着别人难以体味的甜蜜。
  终于有一天,他从一个中学同学那里听说了她结婚的消息。突然之间,压在他身上的重负消失了,他有些怅然若失,也有某种轻松的感觉,他甚至觉得,这正是他盼望已久的结果。
半年之后,他得到休假的机会回去看她。她手里托着一袋瓜子来开门,有些惊讶地睁大了眼睛。屋里正在播放着帕瓦罗蒂的歌声。她只是比过去稍微胖了一点儿。她的丈夫、一个瘦而精干的男人给他倒茶,墙上挂着放大的结婚照,屋里有一股略有些呛人的香水味儿。他略坐了一会儿就出来了。
  她是这样普通无奇啊。“我终于不再爱她了!”
像是一个刚刚解除了镣铐的奴隶,解放的喜悦涌便他的全身。他如释重负地大口呼吸着夜晚的空气,跌跌撞撞地在石板路上跑着。“我终于自由了”,他想。夜风吹拂着他滚烫的脸,泪水流到了他的嘴边。
  带着新生的欣喜他回到了北京,事情和他想象的不同。爱的惯性仍旧带着他向前冲去,他却找不到一个人来爱。
  他在大街上游荡。多年来,他将自己心灵的指针只朝向一个方向,这个方向一旦失去,他竟有些手足无措。他怀抱着爱,像一个怀抱着瑰丽花束的卖花人,没有一个人来买他的花。
  “我在爱着,但却不知道在爱着谁。”
  过去,他总爱一个人待着,因为在心里想着她。现在,他再也不能一个人待在屋子里,日光灯的肃杀和台灯的暗淡都使他发狂。他爱上了人群,在电影院、酒吧、餐馆、各种娱乐场所、大街上消磨着他的晚间时光,贪婪地阅读着见到的每一张脸。有一次,他喝多了酒,步履不稳地走在大街上,灯光使每个行人都变得美而神秘。
  “我爱你们每个人。”他低声说道。
  “疯子。”有人说着躲了开去。
  他在街心花园的一张长椅上躺了下来,一直睡到次日凌晨。他搭早班公共汽车回到住处,洗脸刷牙,早早去上班,扫地打水,使同事们很吃惊:他变了一个人。
  不久,朋友给他介绍了一个在银行工作的女孩子。那女孩子手指细白,十分文静,喜欢编织。不到三个月,两人就结了婚,他们开始存钱,每个周末去岳父岳母家。他学会了烧菜,每天研读菜谱。后来,孩子出生了,生活开始忙乱,不过他都应付得很好。孩子有一双灵活的黑眼睛,十个月就会叫“爸爸”,到了两岁就什么话都辉说了。晚上,柔和的灯光下,妻子在为女儿织毛衣,女儿对着电视自言自语,他靠在沙发上把晚报看了两遍。“妻如玉,女如花。”他忽然想起这么一句话,“还能再要什么呢?这就是幸福吧?”
主人公是不是很幸福?他幸福也不幸福,他心中有遗憾,那是灵魂深处无法弥补的缺憾之情。
歌曲《明月千里寄相思》
你喜欢哪一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
这是情的执著。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元好问
这是情的神秘。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李清照
这是情的缠绵。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 稹
这是情的真挚,情的深刻。(发自内心,无法割舍)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死生契阔,与子相悦。—《诗经》
这是情的美好愿望。
我喜欢“”理由如下:
一般而言,人第一次经历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便不会再轻易为别人动真情,以后再难象当初那样轰轰烈烈的去爱了 。他的深刻性在于暗合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人的情感体验,几千年前的人会产生共鸣,几万前年后的人也会产生共鸣。具有穿越时空之美。举例来说:陆游与唐琬之间的爱情,陆游与唐琬本来很恩爱,但被陆母棒打鸳鸯,无奈分开。后来,唐琬抑郁而死,陆游75岁到沈园赋诗两首,临死的前一年(85岁)也是一首: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当然,苏轼对王弗情感亦如此。在当代,有网络了,有些人博客名,QQ名全用的是初恋情人的名字亦是如此。
其一,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暗示了生命中的第一印象对人的重要性。到服装店买衣服,第一次眼看上的或者第一次试穿的衣服往往就是你绝对要买的。谈恋爱如此,找工作亦如此,第一次往往记忆最深,甚至是刻骨铭心……这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固有的“先入为主” 的情结.(第一个>n个)
其二,与此类似的观点还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我们的文化中有这样的观点,经历了大的场面,眼界就得以开阔,便不会把平常的一些事物放在心上。眼界开阔,境界高远,心胸自然就宽阔、开朗。
其三,是关于“曾经沧海难为水”的反面意见,即“经历了沧海就真的难为水了吗?”,人们所重视的,到底是一个过程还是一个结果?注重过程的人,“沧海”也好,“水”也好,都能接受。认为都是生命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类人达观潇洒;注重结果的人,只接受“沧海” ,只追求心中那份美丽,这类人至性执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