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辉煌灿烂的文学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8-06 21:55: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9张PPT)
课标要求:
了解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
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
内容:汇集_____到_________的诗歌,
分为风、雅、颂
特点:
地位:
___重要标志; 奠定古典文学___主义基础
楚辞。
战国时期、屈原。
特点:
楚言楚地;句子参差不齐;浪漫主义色彩
地位:《离骚》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特点: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
西汉:长、恢宏、奇丽、夸张、华美
东汉:短、抒情、字句平浅、意境清新
代表:
西汉: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
东汉:张衡《二京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西周
春秋中期
先秦

四言为主;重章叠句;现实主义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
楚辞

先秦

汉赋
初唐:
王勃、陈子昂
盛唐:
边塞诗:
山水诗:
孟浩然、王维
杰出代表:
李白和杜甫。
中唐:
晚唐:
杜牧、李商隐
高适、岑参
白居易——反映民生疾苦
唐诗辉煌的原因:
下列关于唐朝诗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岑参的诗体现了宁静平和自然之趣
B、李白的诗体现了盛唐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C、安史之乱打破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D、白居易的诗关心民间疾苦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
楚辞

先秦

汉赋
唐诗


明清
小说
词曲为什么会成为宋元流行的主要文学形式?
1、商业的发展、城市繁荣,为词曲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
2、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的需要。
3、宋元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尖锐,词和曲更能表达作家的思想情感。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
楚辞
宋词
先秦
汉赋
唐诗
北宋:
婉约派:柳永《__》
豪放派:苏轼《__》
两宋之交:李清照。
南宋:
辛弃疾。《___》
陆 游
元曲
关汉卿。
马致远《秋思》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
楚辞

先秦

汉赋
唐诗


明清
小说
中国的小说发展经过哪些主要阶段?
魏晋南北朝
兴起
唐代
传奇
宋代
话本。
明清时期
蓬勃发展
(新阶段;奠定基础)
下列是介绍明清小说的文字,请列举其作品:
以描写农民起义为题材,反映人民的反抗斗争:
以讽刺的手法揭露科举制:
以贵族青年的爱情悲剧和贵族家庭的盛衰,批判封建社会:
以神话故事的形式反映人民的斗争精神:
描写了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斗争:
借写妖魔鬼怪故事批判封建社会:
《水浒传》
《儒林外史》
《红楼梦》
《西游记》
《三国演义》
《聊斋志异》
辉煌灿烂的文学
《诗经》
楚辞

先秦

汉赋
唐诗


明清
小说
罗贯中; 《三国演义》; 元末明初
施耐庵; 《水浒传》; 元末明初
吴承恩; 《西游记》; 明朝
蒲松龄; 《聊斋志异》; 清朝
吴敬梓; 《儒林外史》; 清朝
曹雪芹、高鹗; 《红楼梦》; 清朝
1、下列关于《诗经》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是中国诗歌诞生的源头,也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B.它是四言体诗歌
C.它保存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的诗歌,共305首
D.西周时贵族才能接受教育,所以《诗经》表现的是贵族而不是平民的情感
2. 下列关于楚辞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楚辞是战国时期,由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华,用楚国方言创造的一种新体诗歌
B.楚辞与《诗经》不同,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是自由灵活的句式
C.《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诗
D.楚辞大量使用象征、比喻手法,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D
C
3、“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该作品的体裁是
A、诗 B赋 C、词 D、散曲
4、唐代有一位诗人,被称为“诗风壮浪纵恣,诗情一泻千里,笔势灵活矫健,充满大胆夸张和奇特想象”。根据描述,你觉得位诗人应该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孟浩然
5、关于宋词的描述,错误的是
A、词繁荣主要得益于城市市民阶层扩大和商品经济发展B、其中婉约派重要代表有苏轼、辛弃疾   
C、词起源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  
D、《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代表作之一
D
A
B
5、“四川、江东、桃园、草木皆兵、”从这几个词语提取有效信息,它应该是指著作
A、《三国演义》 B、《水浒传》 C、《西游记》 D、《封神榜》
6、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杰作
A、《西游记》 B、《聊斋志异》
C、《儒林外史》 D、《水浒传》
A
B
资料
[南吕]四块玉 闲适 旧酒投,新醅泼,老瓦盆边笑呵呵。共山僧野叟闲吟和。他出一对鸡,我出一个鹅,闲快活。
[南吕]四块玉 别情 自送别,心难舍,一点相思几时绝?凭阑袖拂杨花雪。溪又斜,山又遮,人去也。
[南吕]一枝花 不伏老(选) [尾]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趜、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与我这几般儿歹徒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魂丧冥幽。天哪,那其间才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七月》
以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的诗篇代表: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秦风 无衣》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秦风 蒹葭》
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
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臧。
《郑风 野有蔓草》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秀莹,会弁如星。瑟兮僴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
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卫风 淇奥》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 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王风 黍离》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小雅 鹿鸣》
《论语-阳货》:
“小子何莫学乎诗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乎草木鸟兽之名。”
《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
怨灵修之浩荡 兮,终不察夫民心 。
怨的是楚王太糊涂,始终不能明察人的本心。
众女嫉余之蛾眉 兮,谣诼谓余以善淫。
那些侍女嫉妒我的美貌,造谣诽谤我善于淫邪。
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
时下的风气就是投机取巧,人们都违背法度,改变正常的措施。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时不可兮骤得,聊逍遥兮容与。《九歌·湘夫人》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
《九章·哀郢》
关于“离骚”一词的含义众说纷纭,通行的说法大致有两种: 一是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的解释:“离骚者,犹离忧也。”离,是遭受的意思。离骚就是遭受忧愁。 二是东汉王逸《楚辞章句 离骚经序》中的说法:“离,别也。骚,愁也。”将“离骚”解释为别愁。
二说都说得通,也都点出《离骚》即诗人抒写愁怨之作。
司马相如和卓文君
司马相如(前179—前117)字长卿,因慕蔺相如为人,改名相如。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年轻时喜好读书击剑,汉景帝时,成为武骑常侍,后来因景帝不好辞赋,称病免官。他周游天下,结交当时许多著名文人,作《子虚赋》,名声大噪。武帝读了他的《子虚赋》后,大为赞赏,并立即召见。他又呈上《上林赋》一篇,武帝读后大喜,受到重用,后来官拜中郎将。他的赋结构宏伟,纵横自如,语汇丰富,文彩华茂。内容大都描写帝王苑囿田猎,极尽铺张之能事。
卓文君是著名的汉代才女,西汉临邛人,卓王孙之女,丧夫后家居。司马相如归蜀,路过临邛,结识卓文君,两人相爱私奔前往成都。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两人私奔到成都之后,一贫如洗。卓王孙对文君的行为非常不满,认为家门不幸,出了这样一位不知礼义廉耻的女儿,因此虽然家有万贯,也不愿资助女儿。旁人虽多次劝解,也无济于事。
后来,他们终于难以度日。卓文君一想,不能坐以待毙,便和司马相如商量,把他们的车骑卖掉,用这些钱回到临邛开了一家酒店。文君亲自当垆(垒土放酒瓮处)卖酒,司马相如系着围裙,在店里做些洗酒器的杂事。临邛人都知道卓文君是卓王孙的女儿,父亲有钱有势,女儿和女婿却干这种营生,人们不免议论纷纷,指责卓王孙。卓王孙也觉得脸上无光,只得分给他们僮仆一百人,钱财一百万,还将文君当初出嫁时所制的衣被和带去的全部金钱物品一概送上。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得到这些钱财后,就又一起回到成都,购买田产,成为当地的富户。恰在这时,汉武帝读到了司马相如居于梁国时所作的《子虚赋》,再加上同乡的引荐,司马相如就被汉武帝召入京城,做了侍卫郎官。
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心心相印,共同渡过了最艰苦的岁月,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却又生出事端来。原来司马相如虽说善长写赋,却有口吃的毛病,还有消渴病(即今天的糖尿病),因此,虽有官爵,却常常称病在茂陵(古县名,治地在今陕西兴平东北)闲居。一次,他偶然之中见到茂陵的一位绝色佳人,便一见钟情,想娶来做妾。
卓文君得知这一情况后,心里非常不痛快,想自己和他同甘苦,共患难,他却又另有钟情。 但卓文君知书达礼,没有无理取闹,只是写了一首《白头吟》,派人给司马相如送去,诗中写道: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闻君有两意,故来相诀绝! 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 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剪剪,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文君在诗里痛心地表白,自己绝不会妥协,坚决捍卫来之不易的爱情;如果司马相如要娶茂陵女子为妾,自己就和他一刀两断。
司马相如虽然有爱慕茂陵女子的意思,但看了《白头吟》之后,想起以前的日子,痛悔自己喜新厌旧,当即就写回信向卓文君表示:他绝不会辜负前情。一首诗挽救了他们的爱情危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和好如初,情深意切,一直白头到老。相如病故时,卓文君还曾写下一篇感情真挚的祭文哀悼他。他们的恩恩爱爱至今仍为美谈,成为文人创作的题材。
资料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少年时期生活在蜀中,家境富裕,轻财好施,喜好文学,熟读百家书籍。又关心国事,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二十多岁时出蜀东游。四十多岁时,经推荐,被唐玄宗召到长安,作为文学侍从,参加草拟文件等工作。李白很兴奋,以为可以辅弼君主,实现他的抱负,“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生活在草野间的人)?”当时,玄宗沉湎于歌舞酒色,政治黑暗腐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他在长安不满两年,便愤然离去,继续漫游各地,“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此时期,李白的诗歌创作趋于成熟,名篇迭出。
744年,他在洛阳和杜甫相遇,结成好友,在河南山东一带,携手探胜,把酒论文,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佳话。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在永王(玄宗第16子)幕府工作。后来,唐肃宗借口永王谋反,杀了永王,李白受牵连,被判处流放。中途遇赦。762年,李白62岁,在穷困和飘泊中病死于安徽当涂。李白存诗九百多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35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后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他的诗留存到现在的有1400余首。
李白、杜甫有着同样不得志的境遇,但从两者的诗传达出来的感情却是大相径庭的。李白的诗中流露的是一种“天生我才必有用”的傲气,认为“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己的才能最终总会有用武之地的一天。即使不得志,也可以“人生得意须尽欢”,甚至可以对名利嗤之以鼻,“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的诗中有一种一蹴而就的不羁与恃才傲物。而杜甫则显得比较深沉和忧郁。当他无法“居庙堂之高”,他仍然“忧其民”,在他自己极度困窘时,依然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潸然泪下。
李白和杜甫对事物的表达方式也不相同。李白是个浪漫主义的诗人,在他飘逸隐怨的诗句中,充满了奇特夸张的意象。把读者带到一个亦真亦幻的意识流中。而杜甫却强调真实客观地反映现实,揭示社会的本质。杜甫的诗是大唐盛世背后的苦难缩影,是一本饱含着时间重量的史书。
李白与杜甫的诗有何不同?
王维(公元701--761年)是盛唐时代的一位全才,无论在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诗歌中往往融会禅意。他不仅擅长诗文,而且精通音乐,工于绘画和书法,代表了盛唐时代文化的发展水平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碎与山翁。
──王维《汉江临眺》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原籍太原,后迁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境)人,他自幼聪慧,十五六岁时写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9岁时进士及第,进入翰林院。后来又做过其他京官和地方官,如中书舍人、杭州刺史、苏州刺史、太子少傅和刑部尚书等。
晚年长期在洛阳定居,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白居易是继杜甫之后我国中唐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今存白居易诗近三千首,数量之多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的文学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
李商隐(813-858),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出身于没落的小官僚家庭。25岁时,中进士。次年,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女婿。但也因此卷入朋党之争,遭受排挤、攻击和冷遇,一生很不得志,只是担任过校书郎、县尉一类的小官,长期奔走于四川、广西、广东和徐州等地做些幕僚的工作,落魄江湖,过着穷愁飘荡的生活。46岁时死于郑州。
李商隐的诗有独到的特色,他的作品总的来看反映广阔的社会现实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少;抒发个人的沉落不遇、感伤哀怨情绪的则多。他的诗歌语言绮丽、对仗工巧、想象丰富,能够创造出含义深远、婉曲的境界,把深厚的感情细致而曲折地表现出来,耐人思味,感染力强,形成了诗歌的新流派,新风格。
爱情诗占了李商隐诗作不少部分,有的是借美人香草寄托怀才不遇之慨,也有的是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和相思的痛苦,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但李商隐写得最多的还是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这类诗深沉蕴藉,寄寓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对前途的忧虑,《登乐游原》是其中佳作:“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消失的无限怅惘。有些诗是借物自喻,曲折地抒写自己的不幸,如晚年所写的《锦瑟》即抒发了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总的说来,可以用多义性和朦胧性来概括李商隐。所谓多义性是指他的诗歌包含着不只一层意思;或者诗人原来赋予诗歌的含义并不复杂,但是由于表现手法比较隐晦,以致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从而得出多种解释。所谓朦胧性,是指他的诗歌常常不是直截了当地、明明白白地表达他想说的意思,而是用含蓄、曲折、隐晦的写法,使诗歌带有朦胧的效果,就好像隔着一层雾一样
杜牧(公元803-852年)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古诗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如《感怀》从高祖、太宗说到安史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忧愤之情溢于言表。他的咏史诗出语警拔,含意深远,委婉的讽刺耐人寻味,其中有些更带有史论色彩,有很高的成就,《泊秦淮》寄寓了声色误国的历史教训。讽刺玄宗的《过华清宫三绝句》是代表作,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乘驿马从四川、广东专程送到长安,据说曾为此跑死了许多马,这诗讽刺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
  杜牧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除咏史外,抒情、写景,无不风格爽朗俊逸。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类诗都不以辞采取胜,却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蕴含其中,在晚唐独树一帜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李商隐《无题》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杜牧《江南春》
柳永(公元987-1053年),最初名叫三变,字景庄,后来改叫柳永,字耆卿。曾做过屯田员外郎,人称柳屯田;兄弟排行第七,人称柳七。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人。柳永早就有名气,因为常出入歌楼妓馆,被认为品行不好,一直没能中进士;后改名永,才中了进士。但在官场上一直不得志,只做过几任小官,死后也很凄凉。柳永在官场上很不得意,为了求官,也为了生活,不得不奔波流浪。写失意文人的飘泊感受是柳词的重要内容
苏东坡很有才识,在官场上却很不顺利。他要求变革,但反对急躁的改革;认为变革的关键在用人,而不在变法。他反对王安石变法,却又认为新法中有合理成分,反对尽废新法。因此,不论哪派掌权他都受到打击,一生多次被贬,还因为作诗讽刺新法被捕入狱,差点送命 。
《念奴娇·赤壁怀古》
念奴骄·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宋·苏轼)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李清照(1084—约1151),号易安居士,历城(今山东济南)人。父李格非为北宋晚期学者;母亲系状元孙女,读书很多。李清照自幼受到良好教育。18岁嫁给太学生出身的金石考据家赵明诚。婚后两人诗、词唱和,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生活优裕、美满。她44岁那年,金兵入据中原,他们被迫抛弃金石书画逃往江南。两年后,赵明诚病逝,李清照只身在离乱贫困中飘泊,直至年迈病故。她的词,富于真情实感,重视音律,字句精炼,属婉约派。前期词作歌咏自然风光和夫妻情深的生活,富贵文雅,清新自然,留下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等写情名句。后期国破家亡,词作感慨深沉,音调凄苦,代表作有《声声慢》《武陵春》等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省济南市)人。辛弃疾出生在金人占领区,少有壮志,曾深入金人腹地燕山观察形势,准备有所作为。二十一岁时组织过两千人的抗金队伍,并入耿京的抗金义军天平军,任掌书记。
南归后历任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安抚使和镇江等地的知府等地方官。辛弃疾曾向朝廷献《美芹十论》和《九议》,陈述抗金复国的意见,显示了雄才大略。但北方归来的人在朝廷受排挤,辛弃疾屡遭贬谪罢官,壮志难酬,忧愤而死。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唐代传奇小说兴旺发达是由多方面的社会因素造就的,从其内容来看,与唐代的妇女状况、宗教传播、以至唐代中后期的动乱,都有密切的关系。
最早出现的传奇小说是王度的《古镜记》,大约作于唐初,写隋朝为官的王度得一面古镜,神奇特异,能降妖除怪,消灾解难,于隋灭亡前夕悲鸣失踪。故事颇有象征意味,也残存志怪笔记的胎痕。
宋代的瓦子勾栏
瓦子,城市商业性游艺区,也叫瓦舍、瓦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场所称勾栏,也称钩栏、勾阑,将观众与表演者分开。勾栏的原意为曲折的栏杆,在宋元时期专指集市瓦舍里设置的演出棚(即上架布棚,四周用绳网或草荐围起的简陋表演场地,有些“看棚”中心设低矮栏),成为盛极一时的名俗。
勾栏实行商业化的演出方式,对外售票。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剧场的正式形成。它历经了北宋、金、元、明朝前期400余年时间。这一时期中国戏剧的演出场所以勾栏瓦舍为主,神庙戏楼为辅。
《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伟大作品,它的内容涵盖量远超过一般文学作品,透过来来去去的三教九流,琐琐碎碎的日常生活,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一幅色彩眩目、线条明晰的社会风俗画。在这幅画卷中,我们能领略皇家仪仗的威严,也能感受市民的辛酸,能听到戏曲弹词,也能听到说书笑话,能经历红白喜事婚丧嫁娶,也能了解年节风俗宴饮文化,能饮茶斗草,也能喝酒行令,还能了解到医药占卜、园林建筑、服饰游艺、礼仪官制等各个方面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