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8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11-08-06 22:05: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1张PPT)
第22课 文学的繁荣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
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当作‘蓦然回首’,记误),
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人间词话》
文学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它是用语言来创造艺术形象的,所以称为
语言艺术。
注意:文学流派和创作方法 的区别
文学流派、潮流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
反映着一定阶级、阶层的政治倾向和艺术观点。
创作方法是作家反映生活、表现生活、塑造形象的艺术方

考察其社会根源,从阶级关系的变化
人文主义文学出现在14至16世纪的欧洲。
17世纪欧洲文学的最高成就是古典主义文学
18世纪的启蒙文学是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
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
哦,请听从这一篇符咒似的诗歌,
就把我的话语,像是灰烬和火星
从还未熄灭的炉火向人间播散!
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
把昏睡的大地唤醒吧!西风呵,
如果冬天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雪莱《西风颂》
浪漫主义文学
1、社会背景
1789年爆发了震撼欧洲的法国大革命。这次革命推翻了统治法国一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开辟了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的新时期,对19世纪的文学进程也产生了巨大影响。
法国大革命胜利后确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秩序,不像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妙,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博爱”口号也没有实现,因而引起人们的失望和强烈不满,于是反映人们对现实不满、进而追求新的理想的浪漫主义潮流应运而生。
原因
①欧洲革命不断,资本主义制度没有想象中的美好
②对现实感到失望,对理想依然追求
浪漫主义思潮含义: 18世纪末19世纪初,普遍流行于欧洲的一种文艺思潮,宣扬人的情感至上,追求个性的张扬。
代表及作品:
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拜伦:《唐璜》
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西风颂》
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故事》
大仲马:《基督山恩仇记》
雨果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代表作之一。小说创作于1830年7月,1831年出版。主要故事情节是:在巴黎圣母院前欢度宗教节日之际,美丽纯洁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哈尔达带着一头会耍杂技的小羊正在进行精彩的表演。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对她起了邪念,指使敲钟人加西莫多绑架她,但国王护卫队队长法比斯救了她。从此,少女爱上了法比斯,把他当作理想的情人。克罗德忌恨在心,他在爱斯梅哈尔达与法比斯幽会时,刺伤了法比斯,却嫁祸于爱斯梅哈尔达,使她被判处死刑。行刑之日,加西莫多将她救出,把她安置在圣母院的顶楼。克罗德想得到她,遭到拒绝后,他将她交给了官兵,在圣母院顶楼看着她被绞死。加西莫多在愤怒中将克罗德推下顶楼,然后找到了爱斯梅哈尔达的尸体,死在她的身边。
《巴黎圣母院》剧照
爱斯梅哈尔达是作品中的女主人公,是欧洲文学史中不朽的女性形象之一。她美丽善良正直,宁死不屈 。加西莫多是作品中另外一位备受奴役与摧残的底层人物。他奇丑无比,驼背、跛足、独眼 。他淳朴率直,正义勇敢,知恩图报,爱憎分明 。
把我僵死的思想撒向整个宇宙, 像枯叶被驱赶去催促新的生命! 而且, 依凭我这首诗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语传给天下所有的人, 就像从未熄的炉中拨放出火花! 让那预言的号角通过我的嘴唇 向昏沉的大地吹奏! 哦, 风啊, 如果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西 风 颂》
雪莱
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在文学创作风格上,以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戏剧情节为主要特点。
现实主义文学
产生背景
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发展,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尖锐,
真实反映现实生活,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诞生
成就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
果戈里:《死魂灵》
列夫·托尔斯泰:《安娜· 卡列尼娜》
《战争与和平》
莫泊桑:《项链》
巴尔扎克
葛朗台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三个吝啬鬼的典型,他一生以追求金钱为目的,只要看到金子,“连眼睛都是黄澄澄的,染上了金子的光彩”。临死前还交代女儿把钱财保管好,将来到阴间向他交账。他一年四季都穿一双呢袜,手套要用一年零八个月,领带永远是黑的;晚上一家人只点一支蜡烛,严冬只许在规定的时间生火,甚至妻子病了也怕出钱找医生……他把“他所有的情感都集中在吝啬的乐趣上”。巴尔扎克通过这个形象写出了资产阶级罪恶的发家史和金钱关系的罪恶。
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1)真实的反映和再现现实生活;
(2)暴露社会黑暗,批判现实罪恶;
(3)追求人道主义理想;
(4)重视环境对塑造人物的决定作用;
(5)热衷于塑造和赞扬英雄和正面人物。
1、背景:
①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物。
2、特点:
集中表现自我,采取反传统的形式。
3、代表及作品:
贝克特:《等待戈多》
③以理性主义为基础西方价值观受怀疑。
海明威:《老人与海》
②二战后,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20世纪西方文学
现代主义
萧伯纳、罗曼·罗兰、德莱塞(现实主义)
现代主义是资本主义垄断时代的产物。19世纪末期以来,西方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资本主义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然而伴随着这一过程,人类付出了巨大代价。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烟云,无情地嘲弄了人类的尊严和生存权力。战后频繁的经济危机、冷战,使西方各国的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均失去和谐存在的必然性;人们面对的是一个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文明的发展形成与人相对立的状态;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西方价值观受到怀疑等。基于这样的社会现实,现代主义文学便应运而生。
海明威
《老人与海》的主题思想是人要勇敢地面对失败。小说中的渔夫桑提亚哥在同象征着厄运的鲨鱼的斗争中虽然失败,但他坚忍不拔,在对待失败的风度上取得了胜利。小说中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3、代表作
四、20世纪苏联文学
爱伦堡:《解冻》
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高尔基:《母亲》(奠定苏联社会主义文学基础)
1、背景:十月革命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2、特点: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服务,
   接受共产党的领导,
   多样化的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
保尔 · 柯察金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已把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特点
主流都体现了反对殖民压迫
反对社会不公的爱国主义精神
五、亚、非、拉美文学:
泰戈尔《戈拉》
鲁迅《呐喊》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代表作:
泰戈尔散文诗欣赏:《采果集》节选
泰戈尔(亚洲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云朵对我说:“我这就消散。”
黑夜对我说:“我这就投入火红的朝霞。”
痛苦对我说:“我保持深深的沉默,如同他的脚步。”
生命对我说:“我在完美中死亡。”
大地对我说:“我的光芒每时每刻亲吻着你的思想。”
爱情对我说:“时光流逝,但我等着你。”
死亡对我说:“我驾驶着你的生命之舟穿越大海。”
友谊是一种最神圣的东西,不光特别推崇,而且值得永远赞扬。它是慷慨和荣誉的最贤惠的母亲;是感激和仁慈的妹妹,是憎恨和贪婪的死敌;它时时刻刻都准备舍己为人,而且完全出于自愿,不用他人恳求。 ——泰戈尔
泰戈尔与徐志摩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化了18年的
时 间完成的代表作。这部作品的故事梗概是:乌苏拉的姨母嫁给了何塞
.阿卡迪 奥.布恩迪亚的叔父,婚后生下的儿子长着一条带软骨的猪尾
巴,为此,找不 到媳妇,打了42年的光棍。一位屠夫朋友,出于好心,
用一柄剁骨头的快斧 将他的尾巴割掉,不想血如泉涌,由于失血过多
而送掉了他的性命。乌苏拉 与阿卡迪奥. 布恩迪亚结婚之后,唯恐也
生下带猪尾巴的儿子,坚决不与丈 夫同房。村中已经议论纷纷,猜测
他们婚后会生下蜥蜴。有一些人,出于取 笑,常常提及这事,并当面
挖苦阿卡迪奥妻子推出屋外。一天,阿卡迪奥与 邻居阿吉拉尔斗鸡,
阿吉拉尔斗败后不服,便又提起妻子拒绝同房之事来讥 讽对方。阿
卡迪奥听了恼羞成怒,用长矛刺穿了阿吉拉尔的咽喉,使对方当 场毙
命。于是,阿吉拉尔的冤魂经常出没在阿卡迪奥的家里,使阿卡迪奥
心 神不安,不得不离开村子,带着全家人长 景 涉另择安身之处。走
到一片滩 地,他们实在精疲力尽了,便搭起帐篷定居下来。随后,又
有许多移民定居 此地,慢慢形成村落后又发展成村镇,名叫马孔多。
阿卡迪奥. 布恩迪亚在 这里繁衍了五代人,这五代人遭遇各不相同,
通过他们的经历,作者勾画了 哥伦比亚农村百年兴衰的图案。
魔幻现实主义:变现实于幻想而不失其真
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19世纪以来的文学流派及成就
流派 特点 盛行时间 代表成就
背景:对现实的失望;
题材:发掘人的感情世界;形式:想像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题材:真实再现社会,剖析社会矛盾;
形式:揭露黑暗,塑造英雄 19世纪30年代起
题材:强调集中表现自我
形式:故事的开头和结尾没有明显理由;故事的背景不明确,很难理解其中的因果关系。 20世纪五六十年代起
浪漫主义文学
现实主义文学
现代主义荒诞派
拜伦
雪莱
巴尔扎克
托尔斯泰
贝克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