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练习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新教材人教版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练习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2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26 20:02: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新教材人教版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练习含答案
(新教材)必修第三册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
1、如图所示,带正电的导体球A置于原来不带电的空腔导体球B内,a、c分别为导体A、B内的点,b为导体A和B之间的一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三点的电势都相等
B.a点的电场强度为0,但电势最高
C.b点的电场强度为0,但电势大于0
D.a、b、c三点的电场强度均为0
2、两带电小球,电荷量分别为+q和-q,固定在一长度为l的绝缘细杆的两端,置于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杆与场强方向平行,其位置如图所示。若此杆绕过O点垂直于杆的轴线转过180°,则在此转动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为(  )
A.0
B.qEl
C.2qEl
D.πqEl
3、如图所示,在处于O点的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试探电荷+q由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1,以OA为半径画弧交OB于C,再把试探电荷由A点移到C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2;由C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3。则三次静电力做功的大小关系为(  )
A.W1=W2=W3<0
B.W1>W2=W3>0
C.W1=W3>W2=0
D.W3>W1=W2=0
4、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为1.0×103
N/C,ab平行于电场线,==4
cm,==3
cm。则下述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a、b之间的电势差为40
V
B.a、c之间的电势差为50
V
C.将q=-5×10-3
C的点电荷沿矩形路径abdca移动一周,电场力做的功是-0.25
J
D.将q=-5×10-3
C的点电荷沿abd从a移到d,电场力做的功是0.25
J
5、平行板电容器保持与直流电源两极连接,充电结束后,电容器的电压为U,电荷量为Q,电容为C,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为E。现将两极板间距离减小,则引起的变化是(  )
A.Q变大       
B.C变小
C.E变小
D.U变小
6、如图所示,质子(11H)和α粒子(24He),以相同的初动能垂直射入偏转电场(不计粒子重力),则这两个粒子射出电场时的偏转位移y之比为(  )
A.1∶1
B.1∶2
C.2∶1
D.1∶4
7、如图所示,P、Q是等量的正点电荷,O是它们连线的中点,A、B是中垂线上的两点,OAA.EA一定大于EB,φA一定大于φB
B.EA不一定大于EB,φA一定大于φB
C.EA一定大于EB,φA不一定大于φB
D.EA不一定大于EB,φA不一定大于φB
8、如图所示,A、B是同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将一点电荷q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功W,且知A、B间的距离为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公式W=qU可得,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B.由公式W=Eqd可得,A点的电场强度为E=
C.由公式W=Eqd可得,B点的电场强度为E=
D.A点的电势为
9、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为20
V,b点的电势为24
V,d点的电势为4
V,如图所示,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
A.4
V
B.8
V
C.12
V
D.24
V
10、如图甲,先将开关S掷向1,给平行板电容器C充电,稳定后把S掷向2,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电流传感器将电流信息导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将电容器C两极板间的距离增大少许,其他条件不变,重新进行上述实验,得到的I?t图像可能是(  )
11、如图所示,一带电小球以速度v0水平射入接入电路中的平行板电容器中,并沿直线打在屏上O点,若仅将平行板电容器上极板平行上移一些后,让带电小球再次从原位置水平射入并能打在屏上,其他条件不变,两次相比较,则再次射入的带电小球(  )
A.将仍打在O点
B.将打在O点的上方
C.穿过平行板电容器的时间将增加
D.到达屏上时的动能将增加
12、如图所示,在电场强度E=1×104
N/C的水平匀强电场中,有一根长l=15
cm
的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个质量m=3
g、电荷量q=2×10-6
C的带正电小球,当细线处于水平位置时,将小球从静止开始释放,g取10
m/s2。求:
(1)小球到达最低点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电势能的变化量;
(2)若取A点电势为0,小球在B点的电势能、电势;
(3)小球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细线张力的大小。
13、如图所示,已知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距离d=4
mm,充电后两极板电势差为120
V。A板带正电,若它的电容为3
μF,且P到A板距离为1
mm。求:
(1)每一极板的带电荷量;
(2)一个电子在P点具有的电势能;
(3)一个电子从B板出发到A板获得的动能;
(4)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大小。
新教材人教版2020—2021学年高中物理必修第三册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练习含答案
(新教材)必修第三册第10章
静电场中的能量
1、如图所示,带正电的导体球A置于原来不带电的空腔导体球B内,a、c分别为导体A、B内的点,b为导体A和B之间的一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b、c三点的电势都相等
B.a点的电场强度为0,但电势最高
C.b点的电场强度为0,但电势大于0
D.a、b、c三点的电场强度均为0
解析:选B 导体A、B各为一个等势体,其内的各点电场强度为0,即Ea=Ec=0,B的内、外表面各感应出负电荷、正电荷,A外B内的空间电场线方向由A指向B,Eb≠0,故电势φa>φb>φc>0,A、C、D错误,B正确。
2、两带电小球,电荷量分别为+q和-q,固定在一长度为l的绝缘细杆的两端,置于电场强度为E的匀强电场中,杆与场强方向平行,其位置如图所示。若此杆绕过O点垂直于杆的轴线转过180°,则在此转动过程中电场力做的功为(  )
A.0
B.qEl
C.2qEl
D.πqEl
解析:选C 电场力对两小球均做正功,大小与路径无关,对每个小球做的功均为qEl,共为2qEl,故C正确。
3、如图所示,在处于O点的点电荷+Q形成的电场中,试探电荷+q由A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1,以OA为半径画弧交OB于C,再把试探电荷由A点移到C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2;由C点移到B点静电力做的功为W3。则三次静电力做功的大小关系为(  )
A.W1=W2=W3<0
B.W1>W2=W3>0
C.W1=W3>W2=0
D.W3>W1=W2=0
解析:选C 点电荷形成的电场的等势面是以该点电荷为球心的球面,由题意知,A、B、C三点的电势关系为φA=φC>φB,所以电势差UAB=UCB>0,UAC=0。而W1=qUAB,W2=qUAC,W3=qUCB,所以W1=W3>W2=0。故选项C正确。
4、如图所示的匀强电场的电场强度为1.0×103
N/C,ab平行于电场线,==4
cm,==3
cm。则下述计算结果正确的是(  )
A.a、b之间的电势差为40
V
B.a、c之间的电势差为50
V
C.将q=-5×10-3
C的点电荷沿矩形路径abdca移动一周,电场力做的功是-0.25
J
D.将q=-5×10-3
C的点电荷沿abd从a移到d,电场力做的功是0.25
J
解析:选A 由UAB=Ed得Uab=1.0×103×0.04
V=40
V,A项正确。因为a、c在同一等势面上,所以Uac=0,B项错误。将电荷沿abdca移动一周,位移为0,故电场力做的功为0,C项错误。Wad=Wab=qUab=(-5×10-3)×40
J=-0.2
J,D项错误。
5、平行板电容器保持与直流电源两极连接,充电结束后,电容器的电压为U,电荷量为Q,电容为C,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为E。现将两极板间距离减小,则引起的变化是(  )
A.Q变大       
B.C变小
C.E变小
D.U变小
解析:选A 平行板电容器保持与直流电源两极连接,其电压U保持不变,将两极板间距离d减小,由电容的决定式C=,分析得知,电容C变大;电荷量Q=CU,U不变,C变大,Q变大;由E=分析可知电场强度E变大。故A正确,B、C、D错误。
6、如图所示,质子(11H)和α粒子(24He),以相同的初动能垂直射入偏转电场(不计粒子重力),则这两个粒子射出电场时的偏转位移y之比为(  )
A.1∶1
B.1∶2
C.2∶1
D.1∶4
解析:选B 由y=··和Ek0=mv02,得y=,可知,y与q成正比,B正确。
7、如图所示,P、Q是等量的正点电荷,O是它们连线的中点,A、B是中垂线上的两点,OAA.EA一定大于EB,φA一定大于φB
B.EA不一定大于EB,φA一定大于φB
C.EA一定大于EB,φA不一定大于φB
D.EA不一定大于EB,φA不一定大于φB
解析:选B P、Q所在空间中各点的电场强度和电势由这两个点电荷共同决定,电场强度是矢量,P、Q两点电荷在O点的合场强为零,在无限远处的合场强也为零,从O点沿PQ的中垂线向远处移动,电场强度先增大,后减小,所以EA不一定大于EB,A、C错误;沿电场线方向电势降低,由等量同种正点电荷的电场线分布图可知,从O点向远处,电势是一直降低的,故φA一定大于φB,B正确,D错误。
8、如图所示,A、B是同一条电场线上的两点,将一点电荷q从A点移动到B点,静电力做功W,且知A、B间的距离为d,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公式W=qU可得,A、B两点间的电势差为
B.由公式W=Eqd可得,A点的电场强度为E=
C.由公式W=Eqd可得,B点的电场强度为E=
D.A点的电势为
解析:选A 由W=qU知UAB=,所以选项A正确;由于不知该电场是不是匀强电场,静电力可能不为恒力,所以选项B、C错误;题中没有指明零电势点,所以选项D错误。
9、a、b、c、d是匀强电场中的四个点,它们正好是一个矩形的四个顶点,电场线与矩形所在平面平行。已知a点的电势为20
V,b点的电势为24
V,d点的电势为4
V,如图所示,由此可知c点的电势为(  )
A.4
V
B.8
V
C.12
V
D.24
V
解析:选B ad和bc在电场强度方向上的投影长度相同,由U=Ed可知,Uad=Ubc=16
V,Ubc=φb-φc,所以φc=φb-Ubc=24
V-16
V=8
V,B正确。
10、如图甲,先将开关S掷向1,给平行板电容器C充电,稳定后把S掷向2,电容器通过电阻R放电,电流传感器将电流信息导入计算机,屏幕上显示出电流I随时间t变化的图像如图乙所示。将电容器C两极板间的距离增大少许,其他条件不变,重新进行上述实验,得到的I?t图像可能是(  )
解析:选C 将电容器两极板间距变大,相当于增大了板间距,根据平行板电容器决定式:C=,可知电容变小,则充电电量:Q=CU变小,但充电完成后,电容器两端电压仍与电源电压U相等,所以再次放电,初始时刻的电流不变,但电荷量变小。I?t图中图线与坐标轴的面积代表电荷量,所以面积比图乙小,A、B、D错误,C正确。
11、如图所示,一带电小球以速度v0水平射入接入电路中的平行板电容器中,并沿直线打在屏上O点,若仅将平行板电容器上极板平行上移一些后,让带电小球再次从原位置水平射入并能打在屏上,其他条件不变,两次相比较,则再次射入的带电小球(  )
A.将仍打在O点
B.将打在O点的上方
C.穿过平行板电容器的时间将增加
D.到达屏上时的动能将增加
解析:选D 由题意可知,要考虑小球的重力,第一次重力与电场力平衡;第二次U不变,若仅将平行板电容器上极板平行上移一些,则极板间的距离d变大,场强变小,电场力变小,重力与电场力的合力偏向下,带电小球将打在O点的下方。由于水平方向运动性质不变,故时间不变;而由于第二次合力做正功,故小球的动能将增加。综上所述,只有选项D正确。
12、如图所示,在电场强度E=1×104
N/C的水平匀强电场中,有一根长l=15
cm
的细线,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系一个质量m=3
g、电荷量q=2×10-6
C的带正电小球,当细线处于水平位置时,将小球从静止开始释放,g取10
m/s2。求:
(1)小球到达最低点B的过程中重力势能的变化量、电势能的变化量;
(2)若取A点电势为0,小球在B点的电势能、电势;
(3)小球到B点时速度的大小,细线张力的大小。
解析:(1)重力势能变化量ΔEp=mgl=4.5×10-3
J。
电势能变化量ΔEp电=Eql=3×10-3
J。
(2)小球在B点的电势能Ep=3×10-3
J。
又由于Ep=φBq,解得φB=
V=1.5×103
V。
(3)小球从A到B,由动能定理得mgl-Eql=mvB2,得vB=1
m/s,
在B点,对小球有FT-mg=,
解得FT=5×10-2
N。
答案:(1)4.5×10-3
J 3×10-3
J (2)3×10-3
J 1.5×103
V (3)1
m/s 5×10-2
13、如图所示,已知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距离d=4
mm,充电后两极板电势差为120
V。A板带正电,若它的电容为3
μF,且P到A板距离为1
mm。求:
(1)每一极板的带电荷量;
(2)一个电子在P点具有的电势能;
(3)一个电子从B板出发到A板获得的动能;
(4)两板间的电场强度大小。
解析:(1)由Q=CU得Q=3×10-6×120
C=3.6×10-4
C。
(2)Ep=-eφP=-edPB=-90
eV。
(3)因为电子从B板出发到A板的过程中电场力做正功,电势能减小,动能增加,所以由动能定理得
Ek-0=-eUBA,解得Ek=120
eV。
(4)E==
N/C=3×104
N/C。
答案:(1)3.6×10-4
C (2)-90
eV
(3)120
eV (4)3×104
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