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园地三
【知识与技能】
1.交流把故事分享得更有新鲜感的方法。
2.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与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3.学会仿照例子,把故事情节说得更具体。
4.诵读古诗,理解诗意,积累描写节日的诗词名句。
【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题和讲解习题让学生掌握语文园地的知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促进语言的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重点:1.积累词语,并能生动具体地讲述故事。2.积累描写节日的古诗,感受节日的欢快场面,激发对民风民俗的了解。
难点:体会意思相同的俗语与成语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
1课时。
一、谈话导入
本单元我们读了特别有意思的民间故事,谈到了好的故事,忍不住要跟别人分享,讲给别人听。民间故事流传很广,你想讲的故事别人可能也已经听说了。为了让故事更有新鲜感。那你可以来点怎样的创作呢?
二、交流平台
1.默读交流平台的内容提示,小组内互相交流从中获取的信息。
2.小组派代表谈自己从提示中获得的讲故事的方法,教师评析并归纳出讲创编故事的新方法:
(1)换人称讲故事。《猎人海力布》是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我们可以尝试用第一人称,用海力布的口吻来述说故事,那样可以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听众耳目一新。
(2)“添油加醋”讲故事,为故事增加合理的情节,使故事更具可读性。如《牛郎织女》中可添加老牛是如何知道织女下凡的时间的:假设老牛有通天神力,可以听到仙人的讲话。
(3)续编故事。大家都续编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同样,民间故事也可以展开想象,大胆续编:海力布变成石头之后会发生什么事呢?
3.选派代表,任选一种方法新编故事,尝试从不同的角度讲,鼓励故事新编。
4.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交流评议。
三、词句段运用
(一)出示词语
1.指名读词语,齐读,男女生比赛读。
2.小组交流,看看左右两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
4.互相交流,说说自己积累的类似的词语。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贪得无厌 把丑话说在前面——有言在先
(二)出示片段
1.指名朗读片段一和片段二,分组朗读。
2.小组交流,找出片段二增添了哪些内容?
3.代表发言,教师总结,做仿写指导。
4.仿照例子,把牛郎织女初次见面的情节说具体。(生自由举手发言)
四、日积月累
1.出示《乞巧》一诗,学生自由吟诵。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3.结合《牛郎织女》的故事,学生尝试理解。
4.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词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句。
5.教师总结:
(1)《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最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
(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和丰富的想象。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愈加体现了人们过节时的喜悦之情。
6.背诵古诗,交流积累古诗的方法。
本单元的民间故事是学生都很喜爱的,所以交流起来很踊跃。在“交流平台”中,换人称讲海力布的故事,“词句段运用”中,通过添加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方法来增强故事情节等过程中,学生都有了很切实的进步。在“日积月累”中,学生更是畅所欲言,能把自己的好方法毫无保留地讲出来,课堂气氛宽松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