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克西岛》教学设计
【创新出处】
1.口琴课堂教学与《迪克西岛》乐曲欣赏的有机结合:“一举两得”。
——《温州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器乐教学应与歌唱、鉴赏、创造等教学密切结合,展现音乐课堂的综合美。”
2.以“美国民歌”为切入口,在一节课内将《哦,苏珊娜》、《迪克西岛》和《Dixie》三首作品整合,使得课堂内容更丰富多彩。
——《温州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 “人文渗透——引导学生正确认识“音乐与文化”水乳交融的关系。”“审美启发——从各个侧面展现音乐作品的多维性、多元性……。”
3.用口琴演奏、分组律动、帽子传递的方式,引领学生听觉,促进音乐理解的步步深入。
——《温州市小学音乐学科教学常规》“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合理把握整体与局部聆听、单次与多次聆听、重复与对比聆听、泛听与精听的关系,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实现听觉效益最大化。”
【单元浏览】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单元内容围绕“悠扬民歌”主题开展。作品是民歌或民间音乐素材创作起来的作品,其中欣赏作品两首:云南同名民歌改编的管弦乐是《小河淌水》,美国民歌改编成的乐曲《迪克西岛》;歌曲两首:彝族风格《赶圩归来啊哩哩》和藏族风格《妈妈格桑拉》。
【学情分析】
六(2)班的学生已建立基本的音乐学习习惯,具备简单的识谱、视奏、欣赏、合作等音乐能力,能用口琴吹奏3孔(低音sol)到10孔(高音mi)的音,乐于参与器乐小合作及师生、生生合作方式的游戏、律动等。
【教材分析】
《迪克西岛》是人音版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悠扬民歌》中的一首欣赏作品。乐曲由美国民歌《迪克西》改编而成,由口哨和短笛担任主奏乐器。C大调,2/4,曲调轻快活泼,情绪悠闲自得,作品结构为带再现的三部曲式。内容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与歌颂。本课同时是小学段最后一件乐器——短笛的学习。
介于学情和教材的分析,本课设计将《哦,苏珊娜》的二声部演奏加上康佳鼓的固定重拍、沙锤的乐句后缀伴奏进行展示为“序”,在《迪克西岛》的乐曲欣赏中契合口琴骨干音及乐句末音的衔接练习为“纬”,用表格形式对各乐段进行从“体验”到“概念”的梳理为“经”,分组律动、传递帽子为“点”,《Dixie》歌曲欣赏当“尾”,进行对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的进一步学习。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聆听乐曲《迪克西岛》中,感受轻快活泼、悠然自得的情绪;
2.从各乐段的音乐要素对比中,更深层次地挖掘民歌风格形成的原因,体会乐曲中所蕴含的对家乡的思念与歌颂;
3.了解因不同地域、文化而产生的不同表达方式,以点带面,激发对民歌的探究欲望。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口琴吹奏、律动感受、对比欣赏、参与表现、表格梳理等方法感受乐曲表达的情感,并能用短促、轻巧的技巧吹奏口琴参与表现。
(三)知识与技能:
1.能用口琴在乐曲《迪克西岛》中参与骨干音及句末音的演奏;
2.能听辨出短笛与口哨在乐曲中出现的顺序;
3.能在体验中感知乐曲的结构——“带再现的三部曲式”。
【教学重难点】
1.能听辨出短笛的音色;
2.能用口琴演奏参与乐曲的聆听。
【教学准备】康佳鼓 、沙蛋、尤克里里、钢琴、口琴、帽子
【教学过程】
展示导入 链接学习
(一)活动目标
在听、吹《哦,苏珊娜》中巩固“旧知”,感受歌曲轻快活泼的音乐风格,初步表现乐曲的旋律节奏、情绪特点。链接“美国歌曲”,引出“新知”。
(二)活动步骤
1.师生问好。
2.师尤克里里弹唱《哦,苏珊娜》。背景滚动播放美国乡村图
3.出示合奏谱,生用口琴、康佳鼓、沙蛋复习小器乐合奏《哦,苏珊娜》。
4.链接“美国音乐相关知识”(四种主要音乐风格:布鲁斯、爵士乐、乡村音乐与摇滚乐),导入《迪克西岛》的学习。
(三)设计理念
音乐是表现艺术,师用亲身示范展开本课教学,意在激趣。用学生复习展示已学的《哦,苏珊娜》器乐小合奏,促进孩子们的音乐感受能力与表现能力提升,同时为新授作好了铺垫。
二、口琴参与 重点聆听A
(一)活动目标
聆听乐曲A主题,抓住短笛旋律与口哨节奏特点,用轻巧、短促吹奏口琴的方式参与表现。
(二)活动步骤
1.聆听全曲,完整感受,并听辨出乐曲的主要配器和情绪。
2.聆听A主题的短笛版块,抓骨干音学习:
1)用柯文尔手势辅助演唱骨干音;
2)出示曲谱,口琴吹奏骨干音;
3)随乐口琴吹奏骨干音,小结:音的排列规律,有什么作用?
4)聆听中,用轻巧、短促的音色,集中气口吹奏口琴的方式体验表现。
3.聆听A主题的口哨版块,抓典型节奏型学习:
1)听音乐,找找“出现最多的节奏型”;
2)在师哼唱的旋律中接拍切分节奏型;
3)练习用口琴接吹乐句末尾俩音;
4)聆听音乐中,用口琴接吹乐句末尾俩音
4.聆听A主题,分别用口琴吹奏“短笛”处的骨干音与“口哨”处句末音。
5.结合表格梳理A主题音乐的速度、音区、配器、情绪特点。
(三)设计理念
音乐是听觉艺术,第一次的完整聆听为感知乐曲的整体音乐情绪与风格奠定基础。A主题是全曲的重点,如何将主题聆听更深入人心,做到精听主题音乐?围绕这个问题,我设计了多维度的聆听(骨干音、典型节奏型),逐层加深对“短笛”音色、乐段旋律的熟知程度。最后,在体验的基础上,用表格的形式对乐段进行理性梳理,符合六年级学生理性学习的需求,能促进音乐实践——音乐理论的认知。
帽子传递 对比聆听A`
活动目标
1.对比聆听A,感知乐段“变化重复”特点;
2.能用帽子传递的方式体验乐曲。
(二)活动步骤
1.聆听A`,对比与A乐段的异同。
2.结合聆听体验,小结、完成表格中各音乐要素的异同。
3.用重复的四个动作:拍手、拍腿、右手抓帽子、右手传递帽子,并练习。
4.聆听A`中,传递帽子体验。
设计理念
用感性的联觉(视觉、动觉、听觉)加上师生、生生间的合作方式体验有趣的帽子传递,游戏中轻松聆听,专注聆听,到达寓教于乐的效果。
分组律动 辨别聆听B
活动目标
能用不同的动作表现不同乐器。
活动步骤
听《迪克西岛》全曲,辨别A与A`在全曲中出现的位置,并由此认知乐曲的结构——ABA`(带再现的三段体结构)。
聆听B段,猜猜先后出现的四种乐器分别是什么?
聆听B段,看看师的动作分别代表什么乐器,并数一数各个乐器展示的时长是几拍?
聆听B段,分小组律动体验钢琴、吉他、短笛、单簧管的音乐。
设计理念
兴趣是最好的学习动力。用“猜一猜,记一记,分组表现比赛”的简约方式,激发学生主动聆听的欲望,达到听辨不同乐器音色的目的。
尽情表现 全曲聆听
活动目标
在聆听全曲中,能主动用口琴——律动——传递的方式体验、表现。
活动步骤
结合表格,小结B段及其他两个乐段的音乐要素特点,以及形成的音乐情绪、风格。
回顾,各乐段的体验方式
聆听全曲,用不同方式参与表现各段:A用短促、轻巧的音色吹奏口琴;B分组律动;A`帽子传递
丰富感受 拓展聆听
活动目标
了解《迪克西岛》的创作背景,了解民歌是最接地气的情感表达方式,能激发学生主动了解其他民歌的欲望。
活动步骤
1.师讲解《迪克西岛》的创作背景。
2.聆听原文版歌曲《Dixie》。
3.对比器乐版、声乐版《迪克西》的异同与感受。
4、小结:民歌是最能表达、内心情感的的产物,让我们继续去发现、去探寻更多优秀的民歌……
(三)设计理念
“朔本探源”,在完整聆听体验的基础上,对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品的源头做进一步的了解,更深层次地挖掘音乐作品背后的文化背景与根基,加深对音乐作品的文化理解。以 “点”(美国民歌)带“面”(世界各国优秀民歌),促进进一步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民歌的欲望,为日后的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反思】
选题说明
选择乐曲《迪克西岛》作为教学内容,主要基于以下思考:
其一、作为“民歌”主题学习的一节欣赏课,《迪克西岛》与《小河淌水》有着一样的同一主题不同风格、不同形式呈现的特点,是学习世界其他民族音乐的优秀素材。《音乐课程标准》指出:“要学习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作品,感知音乐中的民族风格和情感,了解不同民族的音乐传统,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学习世界其他民族的音乐,理解音乐文化的多样性。”
其二,六(2)日常便有口琴进课堂教学,口琴音色清亮、舒适,与《迪克西岛》的曲风相近,可以很好的辅助乐曲的欣赏和聆听,能更有效的表现音乐情绪、风格。
问题聚焦与难点突破
本课教学中,以“关键问题”引领课堂学习,聚焦“学为中心”的学习活动设计,以口琴为道具,以不同形式“表现乐曲轻快活泼、悠闲自得的情绪”为教学切入点。其中,主题A的精听是关键。抓住A乐段短笛版块旋律的特点和口哨部分的节奏特点进行“梯度聆听”,口琴参与演奏骨干音和句末音表现,很好的达成了目标。另外,我遵循先体验后概念的理念,在各环节的聆听、体验后,都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梳理汇总,让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的知识,增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与记忆。
欣赏课重在聆听,多维度的聆听,为保有学生的聆听兴致,更深入地感知乐曲情绪与变化,我设计了A乐段口琴演奏,B乐段分组律动,A`乐段帽子传递等不同形式,进行递进式地体验,学生在聆听中兴趣盎然,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不足与改进
本课教学遵循音乐科学性质,强调学为中心的理念,但存在不足和遗憾。在完整聆听中对于作品的曲谱未进行整谱视唱;对于《迪克西岛》作为美国音乐,具有布鲁斯音乐风格:2/4拍,带有切分节奏,极具个性等,未有给予补充讲解;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表现缺乏创造性等。“关注学生”将成为我今后努力改进,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