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歌唱的发声练习教学设计 
科目:音乐 教学对象:七年级 课时:1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对“歌唱呼吸”作了详细阐释。歌唱呼吸是在建立正确的歌唱“乐器”后需要调整与训练的第一个方面的技能技巧。它与日常生活时的呼吸,有时相同,有时截然不同。歌唱呼吸是歌唱的基础与动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系统的呼吸训练及声乐作品辅导,让学生了解呼吸在歌唱中的重要性,即没有呼吸 的支持就没有动力,就不能发声的辩证关系。 
能力目标:让学生初步学会吸气、呼气、巧用气。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在上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声乐这门艺术有了初步的认识,也学习了歌唱的姿势,这就为这节课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本课学习的歌唱呼吸的内容相对较抽象,可能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各种媒体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师创设情境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新课程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本课在教学的设计上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自己的探索加上教师的引导,使学生的探究一步步走向深入,从中体会到探究的乐趣、知识的魅力、应用的价值,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 
  本课学习的歌唱呼吸的内容相对较抽象,可能学生较难理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灵活运用各种媒体与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降低学习难度。 
五、教学重点及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学会运用科学的歌唱的呼吸方法(胸腹联合式呼吸法)。 教学难点是意识是深吸气,将气完全吸到肺的底部,使横膈膜下降,两肋往外扩张,小腹微收的歌唱气息及运用。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介绍本课内容: 1.歌唱的呼吸训练:体会叹气时的感觉,腹部及腰部四周的受力点,练习几种呼吸的 
方式即:快吸慢呼;快吸快呼; 
2.教师示范。 学生模仿,并在教师指导下练习。 教师教授与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内容,重点指导学生练习,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探究的主动性。 
二、发声训练: (1) 54 32∣1—‖ 
u 
(2)53 42∣1—‖ 
a o u 
(3)1234 5432∣1—‖ 
mi ma 发声练习。 发声练习是歌唱重要的准备工作,能使学生更好更快地进入歌唱状态。 
1.训练要求: (1)精神饱满,全身协调地演唱; 
(2)在哼鸣位置上进行开口音的训练,上下牙打开,舌头平放,稳定喉头,寻找叹气 
的感觉; 
(3)在横膈膜的支持下,轻柔地深吸气,喉头保持在吸气时的歌唱状态; 
(4)韵母轻换声音位置的统一。 思考并讨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 2.训练方法: 
(1)老师提出要求,讲解教学要点; 
(2)学生逐条做发声练习,教师随时指导; 
(3)回放上课时发声训练,师生共同研讨声乐发声中的科学方法; 
三、讲授歌曲 例如《闲聊波尔卡》 1.学生演唱一遍歌曲。 
2.教师启发学生分析作品,并作歌曲处理。 《《闲聊波尔卡》是一首外国歌曲,外国歌曲大部分都是用美声唱法。 分组讨论思考,交流思想。 图文并茂加上老师的讲解,让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歌唱呼吸,并能够较快掌握呼吸方法。 
教师范唱。 歌曲演唱时对难点、重点的训练与突破。 学生聆听并思考。 
学生完整演唱作品。 在演唱时要抓住歌曲的艺术形象, 
注意气息的 
支持力,声音的高低位置统一,保持气息喉头的平稳,寻找到最优美动听的头腔共鸣。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通过总结提升知识,研究性学习可以拓展学生的思维 
七.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训练,使学生对歌曲呼吸科学的发声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基本 
上掌握了正确的呼吸支持下的歌唱状态, 
训练时, 
还需加强和老师的配合, 
努力寻找到最优 
美动听的头腔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