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孤独之旅》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文档属性

名称 16《孤独之旅》课件(共32张PPT)+教案+素材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74.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7 11:28:35

文档简介

(共32张PPT)
导入新课
孤独之旅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学习目标
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有长篇小说《红瓦》、《草房子》等。
资料链接
背景资料
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改。《草房子》曾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资料链接
故事链接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
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外的芦苇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资料链接
撩(
)逗
扎(
)成把
撅(
)断
旧茬(
)儿
戳(
)破
凹(
)地
liáo

juē
chá
chuō
āo
自主学习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自主学习
小说三要素
人物:杜小康、杜雍和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整体感知
故事情节
开端(1):故事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2-27):故事的发展,写父子俩离开油麻地,到达芦荡并在那里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高潮(28-49):故事的高潮,写父子俩在芦荡放鸭、找鸭。
结局(50-52):故事的结局,写杜小康在放鸭的过程中战胜了孤独与磨难,终于长大了。
整体感知
出发时
到达芦荡
安顿之后
时间久了
雨后天晴
出发前
走进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研读课文
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的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茫然和恐惧
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害怕和胆怯
研读课文
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孤独
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不再恐慌
研读课文
课文研读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
雨后天晴时:长大、坚强
不成熟
成熟
成长之旅
研读课文
课文研读
你认为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寂寞痛苦
恐惧
研读课文
心理描写的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深化作品主题。
武功秘笈
暴风雨
鸭群
芦苇荡
研读课文
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研读课文
失学后
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
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风雨中
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鸭下蛋
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鸭群和杜小康在文中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研读课文
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白描的手法,反复写“扇面形水流”来渲染画面的单调,船头重复的也永远是单调的水声。文章在描写中反复强化单调,用单调的表象让人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孤寂。句中的水流的“急促有力”表现了船行速度之快,又衬托了父子俩孤寂与单调的心情。
研读课文
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采用拟人手法,表现鸭们的乖巧,间接体现杜小康此时的心态,用鸭们的表现来反衬人物好奇、孤寂、恐惧的心理。
研读课文
万顷苇塘,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水边的苇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
芦苇如绿色的浪涛直涌到天边……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芦苇繁茂宽广、无边无际,反衬出人的渺小、孤独。
夜景如诗如画,给恐慌中的杜小康带来了些许平静与安慰。
研读课文
暴风雨的到来给杜小康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了暴风雨才有了鸭群的失散,才有了杜小康冒雨找鸭、护鸭,也才有了杜小康真正的成长。暴风雨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典型环境,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试分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了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研读课文
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鸭子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杜小康一个成长的舞台
渲染气氛
面对芦荡:
成长
害怕胆怯
不再恐慌
可怕
搏斗
烘托心情
研读课文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鸭群、苇荡、风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一方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真实的背景,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烘托气氛、映衬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笔自然朴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研读课文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课堂总结
写作特色
心理描写细腻,深化主题
环境描写出色
文章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杜小康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他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深化了文章主题。
文中对赶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和突出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课堂总结
孤独之旅
开端:失学去放鸭——无奈
发展
结局:鸭子下蛋——惊喜
离开油麻地——茫然、恐惧
到达芦苇荡——害怕、胆怯
成长之旅
高潮
安顿之后——孤寂、不再恐慌
雨夜找鸭——长大、坚强
课堂总结
名言积累
苦难是人生的老师?????
??????
——?
巴尔扎克
好的木材并不在顺境中生长;风越强,树越壮。
??????????
——马里欧特
在寒冷中颤抖过的人倍觉太阳的温暖,经历过各种人生烦恼的人,才懂得生命的珍贵。
?????????
——
怀特曼
拓展延伸
以“孤独”开头写两句话,表达你对孤独的独特感受。
如:孤独像(
),让人(

拓展延伸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6《孤独之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清故事情节,把握课文主题,把握人物形象。
2.体会心理描写和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3.深刻理解成长的内涵,学会正确对待成长中的困难和挫折。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用曹文轩的视频“学生怎样才能写出高分作文?北大教授的方法太厉害了”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一)资料链接
1.走近作者:曹文轩,1954年生于江苏盐城农村。1974年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后留校任教。有长篇小说《红瓦》、《草房子》等。
2.本文节选自曹文轩的长篇小说《草房子》第八章(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1997年版)。有删改。《草房子》曾获得“宋庆龄儿童文学奖”金奖,可以说是中国当代一部比较有代表性的“成长小说”。它以油麻地小学为背景,描绘了桑桑、杜小康、秃鹤、纸月、细马等几个少男少女读书、生活、成长的历程,既弥漫着艰辛与苦痛,又闪烁着奇妙迷人的人性光芒。本文写的是不幸少年杜小康与厄运抗争的故事。
3.故事链接:
故事发生在1962年一个叫油麻地的农村地区,小学六年级学生杜小康家原来家境富裕(因他祖上和父亲一直经营杂货铺),
但他父亲因一次撞船事故而破产、生病。杜小康只好辍学,帮父亲去治病。父亲病好后,借钱买来了500只苗鸭,要杜小康一道乘小船到三百里外的芦苇荡去放鸭,那里有活鱼虾,鸭子吃了长得快,还能产出双黄蛋。节选部分就从这里开始。
(二)字词积累
1.读读写写
2.词语解释
厚实:丰富、富裕。
嬉闹:嬉笑打闹。
驱除:赶走,除掉。
歇斯底里:形容情绪异常激动,举止失常。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速读课文,找出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杜小康、杜雍和
环境:远离家乡,孤独偏僻的芦苇荡
情节:一位少年(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而失学,不得不跟随父亲去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
2.故事情节
开端(1):故事的开端,写杜小康因家道中落被迫辍学随父亲去放鸭。
发展(2-27):故事的发展,写父子俩离开油麻地,到达芦荡并在那里安家,开始了放鸭生活。
高潮(28-49):故事的高潮,写父子俩在芦荡放鸭、找鸭。
结局(50-52):故事的结局,写杜小康在放鸭的过程中战胜了孤独与磨难,终于长大了。
四、研读课文
(一)心理描写
1.走进主人公“孤独之旅”的心路找出描写杜小康心理活动的语句,理解他的心路历程。
第5段: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突然的对前方感到茫然和恐惧,从而也会打消离开油麻地的主意。
茫然和恐惧
第21段:这才是真正的芦荡。是杜小康从未见过的芦荡。到达这里时,已是傍晚。当杜小康一眼望去,看到芦苇如绿色的浪潮直涌到天边时,他害怕了——这是他出门以来第一回真正感到害怕。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害怕和胆怯
第28段:日子一天天地过去了,父子俩也一天一天地感觉到,他们最大的敌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们逼近:它就是孤独。
孤独
第33段:后来,父子俩心里都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第48段:杜小康顺手抠了几根白嫩的芦苇根,在嘴里嚼着,望着异乡的天空,心中不免又想起母亲,想起桑桑和许多油麻地的孩子。但他没有哭。他觉得自己突然长大了,坚强了。
不再恐慌
刚刚出发时:茫然、恐惧
到达芦荡时:害怕、胆怯
芦荡安顿后:孤独、单调
住段时间后:不再恐慌
雨后天晴时:长大、坚强
2.你认为文中杜小康感受到哪些方面的“孤独”?
离乡背井的孤独
别离母亲与伙伴的孤独
单调乏味生活的孤独
前途迷茫与未知的孤独
空旷浩茫环境的孤独
【学习指导】心理描写的作用
1.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2.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
3.深化作品主题。
(二)自然环境描写
1.文中的自然环境描写很出色,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请找出几处,体会这样的描写对表现杜小康成长的重要作用。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芦荡”:见证了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
“暴风雨”:给了他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
2.鸭群
失学后——放鸭是生活的全部
孤独中——鸭群是伙伴、是心灵的安慰
风雨中——护鸭感到成长的艰辛和喜悦
鸭下蛋——甘苦中的喜悦——人生的成果
鸭群和杜小康在文中相互依存、相互映衬。
“鸭群”是杜小康成长的借助。
3.例句
(1)鸭群在船前形成一个倒置的扇面形,奋力向前推进,同时,造成了一个扇面形水流。每只鸭子本身,又有着自己用身体分开的小扇面形水流。它们在大扇面形水流之中,织成了似乎很有规律性的花纹。
作者以细腻的笔触、白描的手法,反复写“扇面形水流”来渲染画面的单调,船头重复的也永远是单调的水声。文章在描写中反复强化单调,用单调的表象让人来体会人物内心世界的孤寂。句中的水流的“急促有力”表现了船行速度之快,又衬托了父子俩孤寂与单调的心情。
(2)鸭们十分乖巧。也正是在夜幕下的大水上,它们才忽然觉得自己已成了无家的漂游者了。它们将主人的船团团围住,唯恐自己与这条唯一能使它们感到还有依托的小船分开。
采用拟人手法,表现鸭们的乖巧,间接体现杜小康此时的心态,用鸭们的表现来反衬人物好奇、孤寂、恐惧的心理。
4.芦苇
(1)芦苇如绿色的浪涛直涌到天边……苇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
芦苇繁茂宽广、无边无际,反衬出人的渺小、孤独。
(2)万顷苇塘,且又是在夏季青森森一片时,空气里满是清香,芦苇丛中还有一种不知名的香草,一缕一缕地掺杂在芦叶的清香里……水边的苇叶里,飞着无数萤火虫。有时它们几十只几百只地聚集在一起……
夜景如诗如画,给恐慌中的杜小康带来了些许平静与安慰。
5.暴风雨给了杜小康一个成长的机会和舞台,试分析下列句子的作用。
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不了一会儿,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一片呼呼的风声和千万支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暴风雨的到来给杜小康的人生带来了新的挑战。有了暴风雨才有了鸭群的失散,才有了杜小康冒雨找鸭、护鸭,也才有了杜小康真正的成长。暴风雨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典型环境,把故事情节推向了高潮。
6.自然环境描写为人物成长提供了广阔的背景
文章用大量的笔墨对鸭群、苇荡、风雨进行了细致的刻画。一方面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广阔真实的背景,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烘托气氛、映衬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文笔自然朴实,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课堂总结
1.概括主题
本文通过讲述一个名叫杜小康的孩子在陌生芦荡里孤独的放鸭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故事,告诉我们:人应该在孤独中磨炼自己,在逆境中锻炼自己,才会长大、成熟、坚强。
2.写作特色
(1)心理描写细腻,深化主题
文章对杜小康的心理描写很细腻。面对孤独,杜小康由恐慌到面对直至战胜它,这段心路历程通过他的不同感受表现出来,深化了文章主题。
(2)环境描写出色
文中对赶鸭路上行船水面的描写,对空旷的芦荡的描写,对暴风雨的描写,都突出了“孤独”的意境,展现了杜小康成长的环境。它们对表现人物的变化和突出文章的主题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3.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