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十六年前的回忆 课件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41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01-14 20:3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十六年前的回忆
人物简介
李大钊(1889-1927 )字守常,河北乐亭人。1913年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赴日本留学,入早稻田大学政治科,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14年组织神州学会,进行反袁活动。次年以留日学生总会名义号召国人以“破釜沉舟之决心”誓死反抗“二十一条”。1916年5月回国,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1918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号召全国人民走十月革命的道路。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对运动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919年参加创建少年中国学会。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直接组织者和领导者。对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起过重要作用。
背景简介
1925年五卅惨案爆发,与赵世炎等在京组织“沪
案雪耻会”,声援上海人民的反帝斗争。1926年3月
领导北京群众反对日英美等国要求拆除大沽口国防设
备的“最后通牒”,18日因组织请愿示威游行被段祺
瑞政府通缉。北伐战争期间协助冯玉祥制订军事行动
方针。1927年4月6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逮捕。28日在
北京英勇就义。著作编为《李大钊文集》。
《十六年前的回忆》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回忆录,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生字
阀 娱 僻 怖
宪 胖 刑 押 舅 绞
待 霖 阎 屉 袍 钊
组词
阀( ) 娱( ) 僻( ) 怖( )
伐( ) 误( ) 避( ) 布( )
宪( ) 胖( ) 刑( ) 绞( )
先( ) 伴( ) 型( ) 饺( )
军阀
伐木
娱乐
误会
偏僻
回避
恐怖
布置
宪法
先进
肥胖
伴随
苦刑
典型
绞痛
饺子
听老师朗读:
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呢?找出课文中点明时间的词句。
1927年4月28日
那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第二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28日黄昏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在这些时间里,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1927年4月28日
那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第二天)
4月6日的早晨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28日黄昏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在这些时间里,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呢?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出来。
1927年4月28日 ——父亲的被难日
那年春天 (才过了两天 第二天)
——烧文件,出事了
4月6日的早晨 ——被捕了
十几天过去了(有一天)
——被提审
28日黄昏 ——出拘留所
第二天(昨天是4月28日)
——知道父亲被害
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与开头有什么联系?
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永远忘不了—— 1927年4月28日
被捕前
被捕
被审
忠于革命事业
记住4月28日被害
前后照应
深入研读,品析感悟
生命只有一次,谁都懂得珍惜自己的生命,可李大钊同志无论身处险境,还是面对敌人,为什么 能如此镇定从容、坚贞不屈呢?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从文中找出李大钊同志的力量源泉。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李大钊同志对革命事业的信心,结合相关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或感受。
被捕前:
1、“你小孩子家知道什么!”
前后态度的对比——把父亲烧文件“我”提出问题时的态度,与父亲平时对“我”耐心的态度作比较,父亲这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表现了父亲对待革命工作的神圣与严肃,突出了父亲忠于革命的精神。
2、父亲坚决地对母亲说:“不是常对你说吗?我是不能轻易离开北京的。你要知道现在是什么时候,这里的工作多么重要。我哪能离开呢?”
我体会到了李大钊同志把革命工作得比自己的安全和生命更重要,体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坚决和大无畏精神。
从人物的语言中体会人物的精神。
被捕时:
1、父亲不慌不忙地从抽屉里取出一支闪亮的小手枪,就向外走。
2、父亲保持着他那惯有的严峻的态度,没有向我们讲任何道理。
体会:文中运用对比描写手法——面对敌人,“我”与父亲的不同的态度;被捕时,敌人兴师动众、来势汹汹、粗暴专横与父亲的不慌不忙、严峻对比,反衬了父亲面对残暴的敌人时处变不惊,表现了一个革命者的镇定从容和大无畏的精神。
从人物的神态中体味人物的品格。
法庭上:
1、在法庭上,我们跟父亲见了面。父亲仍旧穿着他那件灰布旧棉袍,可是没有戴眼镜。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平静而慈祥的脸。
我体会到父亲虽然受敌人的折磨,但依旧沉着、慈祥。
2、父亲瞅了瞅我们,没对我们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觉着。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个力量就是他平日对我们讲的——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我体会到了面对亲人的哭喊,李大钊只是“瞅了瞅”,没有说一句话,“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是什么力量使得李大钊同与如此镇定自若、视死如归?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
从人物的神态和语言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找出与下面句子相照应的句子,说说有什么好处。
1、1927年4月28日,我永远忘不了那一天。
2、我蹲在旁边,看到他把书和有字的纸片投到火炉里去。
过了好半天,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
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3、工友阎振三一早上街买东西,直到夜里还不见回来。
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前后照应写法的好处: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文章前后联系更加紧密了。
清明节很快就要来临了。面对李大钊烈士遗像,你会说什么?
先烈李大钊同志,面对您的遗像,我想说:……
乐亭李大钊纪念馆
北京李大钊烈士陵园
板书
10、十六年前的回忆
被捕前

局势严重
坚决留下
被捕时

严峻态度
处变不惊
法庭上

安定从容
视死如归
被害后

无比悲痛
化作力量
(忠于革命)
(坚贞不屈)
(视死如归)
(激励家人)
(倒叙写法 按时间顺序回忆前后照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