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时 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能正确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会判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
2.结合生活实际,熟练解决植树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经历知识的回顾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重点难点 重点: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难点:掌握植树问题的相关实际问题。
教学内容 对应教材第114页第4、5题和第115~117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11,12题。
教学准备 教具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案设计 二次备课
回顾旧知 引入新课
(6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这三单元的知识。
提问:说一说,怎样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可能性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两端都栽,两端都不栽,一端栽,一端不栽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呢?
指名学生回答,其余学生补充。
2.引出课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位置、可能性、植树问题这三单元的知识。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创设情境
自主探究(22分钟) 1.引导学生复习位置。
(1)如何表示物体的准确位置?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总结:用数对表示,先列后行,用小括号,里面用逗号隔开。
(2)完成教材第114页第4题。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给予评价,然后集体订正。
2.引导学生复习可能性。
(1)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1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117页第12题。
学生交流后汇报,集体订正。
小结:可能性有大有小,在总数中占的数量越多,出现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占的数量越少,摸到的可能性也就越小;当各种事物的数量相等时,出现的可能性相等。
3.引导学生复习植树问题。
(1)提问: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小组合作交流汇报,教师板书:
方案1:两端都栽:20÷5=4(个),4+1=5(棵)
方案2:两端都不栽:20÷5=4(个),4-1=3(棵)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20÷5=4(棵)
方案4:封闭图形:20÷5=4(棵)
(2)引导学生总结:
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数=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数=间隔数。
课堂练习 巩固提高
(8分钟) 1.完成教材第114页第5题。
2.完成教材第115页“练习二十五”第1题。
3.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1题。
4.完成教材第117页“练习二十五”第12题。
课堂小结 课后作业
(4分钟) 1.(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学生谈本节课学习的收获。
2.布置作业。
见本书配套练习题。
课堂板书
教学反思 通过学习,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提高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在复习过程中,体验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知识的应用价值。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学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经历知识的回顾与应用过程,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