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 教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7 18:27: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读懂古诗,体会诗中描写的景色特点,并背诵。
2、背诵古诗,体悟诗人思亲之情。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想象等 方法来鉴赏古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古诗的学习中感受中秋节的魅力,体会诗人思亲之情,爱上古诗文化。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难点:读懂古诗,抓住诗中关键词体会古诗所写景色的特点,感受诗人的情感。
突破方法:利用抓重点词语和朗读感悟法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
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景引导法和探讨交流法。
学法:通过自主学习法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反复诵读中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亲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查阅诗人和中秋节相关资料,搜集描写明月的诗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说中秋。
教师:中秋节自2008年起被 列为我国法定节假日。中秋节,你们家有什么不同的庆祝方式?
指名两生回答。
教师:“每逢佳节倍思亲”,特别中秋月圆之时,出门在外的游子只能寄愁心与明月,把思念化成文字。于是就有了无数与月有关的诗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十五夜望月)
2、齐读课题。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教师:想要真正了解古诗意境,就要走进作者。课前了解了关于王建的哪些信息?
学生作答,教师相机出示诗人资料。
王建(768—835):唐代诗人,字仲初,颍川人。出身寒微,一生潦倒。曾一度从军,约46岁始入仕,曾任昭应县丞、太常寺丞等职,后出为陕州司马,世称王司马。其诗题材广泛,同情百姓疾苦,生活气息浓厚,思想深刻,写出大量优秀的乐府诗,与张籍齐名,世称“张王乐府”。他广泛地描绘宫禁中的宫阙楼台、早朝仪式、节日风光,以及君王的行乐游猎、歌伎乐工的歌舞弹唱,宫女的生活和各种宫禁琐事,犹如一幅幅风俗画,是研究唐代宫廷生活的重要资料。
教师:了解了诗人,还得知道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请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来回答。
预设:这首诗是诗人在中秋佳节这一天与朋友相聚时所作,寄友人杜元颖的。原诗诗题下注云:“时会琴客”,说明佳节良友相聚,并非独吟。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划分节奏,有感情读。
教师:学习古诗,首先应该读好节奏,这是成功的第一步。请听老师范读,划分节奏。
(1)学生听范读,试着划分节奏。
(2)课件出示古诗节奏。
十五夜望月
唐 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3)和同桌一起有节奏地读一读。
(4)指名读。
2、学习古诗第一、二句,联系已学的类似古诗,体会景色特点。
教师:中秋与朋友相聚,品着美酒,赏着美景,人生多么惬意!请借助注释读一读古诗,想一想:诗人描写了八月十五晚上的哪些景色?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提示:请用上“我从 一词或一句读出诗中描写了 ”的句型回答)
(1)体会“中庭地白树栖鸦“所写景物的特点。
预设1:我从“中庭“一词知道了诗人和朋友是在庭院中。
预设2:我从“中庭地白树栖鸦“一句读出诗中描写了朦胧的月光洒在庭院 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 鹊鸦停歇在树上。
教师:(板书:地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让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水一样倾泻下来,这与李白《静夜思》的诗句(生答”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
地白
月光如水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课件展示:
问题1:你们认为“树栖鸦“,是作者看到的还是听到的?为什么?
预设:听到的,因为乌鸦本身就是黑色,这又是在夜晚,根本没有办法看到树叶下乌鸦的巢穴。
问题2:只闻鸟声,不见鸟影,诗人王维也用过同样的写法,知道是哪一句吗?
生答:“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树栖鸦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未见影,闻其声
课件展示:

(2)体会“冷露无声湿桂花”所写景物的特点。
预设:我从“冷露无声湿桂花”一句中读出诗中描写了被露水打湿了的桂花。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句。
教师:夜已深,露水重,诗人和朋友闻着桂花的香味,望着月亮,想到了那广寒宫里的桂花也许会更香吧!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这两句话。朗读要求:用舒缓轻柔的语调读出夜的宁静。
(1)生自由读。
(2)指名个别读。
教师总结:诗人中秋望月,望出了月光如水,望出了露水无声,望出了天上人间。(板书:望 景)
4、学习第三、四句,体会情感。
(1)体会诗句“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教师:诗人望着月亮还想到了什么?要想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先看下面的资料。(课件出示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按照中国的农历,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预设1:我认为诗人望着月亮想到了远在他乡的游子,这时候一定非常想家。
预设2:诗人望着月亮还想到了在这轮月亮下面,远游的孩子此刻正望着月亮思念家乡亲人。
教师引导:游子是父母的儿子,是妻子的丈夫,也是孩子的父亲。所以,不仅仅是游子思念家人,诗人一定会想到——
预设:家里的亲人望着天上的月亮也会想念在外的游子,(板书:望人)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教师:是呀,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浓浓的秋思到底会落到谁家呢?(板书:秋思落谁家?
分男女生读
5、理解古诗意思。
教师:我们把刚刚几位同学的回答综合在一起,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同学们,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吧!
(1)指名回答。
(2)课件出示古诗意思。
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先后进入了梦乡。由于夜深,秋露打湿了桂花。今天的月明之夜,人们都望着月亮思念着远方的亲人,不知道这中秋的相思会落到谁家呢?
教师:也许,诗人此时也正思念着某个亲人,才会感同身受写出如此伤感的诗句吧!(板书:思亲之情)
四、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教师:像诗人这样委婉地表达游子思亲之情的诗句还有很多,你能说几句吗?和同桌一起交流,生汇报后,课件出示: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李冓见《乡思》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灞上秋居》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五、课堂小结
传统习俗是斑斓多彩的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课为我们展现了三种不同的传统节日习俗。在这几天的古诗学习过程中,我们同韩翃一起经历了暮春禁火的寒食,跟随王建经历了望月思亲的中秋,还经历了唯美、凄凉的七夕。我们共同鉴赏了悠远的历史中最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了古代政治、民情、风俗、文化等。相信在以后起来越多的古诗学习中,大家一定会爱上古诗,爱上中华民族悠远的历史文化!
板书设计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地白 树栖鸦
望景 思亲之情
冷露 湿桂花
望人 秋思落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