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一课时 课件(共46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一课时 课件(共46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化学
更新时间 2020-08-28 15:48:5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掌握燃烧的定义和燃烧的条件
知道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带来美食
带来光明和温暖
圆了飞天梦
炼钢炼铁
燃烧事例
你在以前的学习和生活中,一定知道很多燃烧的事例,请把你知道的事例填写在下表中,并与同学们交流,讨论
事 例
观 察 到 的 现 象
燃烧反应的特征:
铁丝的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
木炭的燃烧
发出白色的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红磷的燃烧
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白烟,放出大量的热。
发光、发热、剧烈的化学反应
镁条的燃烧
发出耀眼的强光、放热、有白色物质生成












燃烧与____有关
燃烧与_____有关
燃烧与_______有关
猜想
1
小木条燃烧
小石块不燃烧
未罩住玻璃杯的蜡烛继续燃烧;罩住玻璃杯的蜡烛过一会儿熄灭了
木条燃烧
煤块不易燃烧
物质须具
有可燃性
燃烧需要氧气
温度必须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着火点)
物质的性质
氧气
温度
一、燃烧的条件
活动与探究一:探究燃烧需要哪些条件
在500ml的烧杯中注入400ml热水,热水中放入一小块白磷,烧杯上放一片薄铜片,薄铜片一端放一小堆红磷,另一端放一小块吸干水的白磷,观察现象。
燃烧的条件
白磷在热水下燃烧


薄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薄铜片上的红磷没有燃烧,热水中的白磷也没有燃烧
(1)上述实验中,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水里)白磷(A)______________(水上)白磷(B)______________红(C)______________
(2)由A B现象对比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_由A C现象对比可以说明_________________
(3)综上所述,燃烧时需要① ,② ,
③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温度达到着火点
具有可燃性
燃烧的条件
氧气
(火三角)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3)如何让水中白磷燃烧起来,实现水火相容呢?
小魔术“烧不坏的手帕”中手帕为何烧不坏?

带来灾难
造福人类
2000年“12·25”洛阳东都商厦的一场大火,吞噬了309条生命。
11.15上海高层楼房火灾,
造成53人死亡
2.18正定仿古城门楼火灾,
损失100余万元
燃烧亦有弊
06重庆森林火灾,过火
面积近1000亩。
二、灭火的原理
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灭火实例
熄灭酒精灯
油锅着火
碰倒酒精灯而着火
纸箱着火
森林着火
煤气着火
用锅盖盖灭
湿抹布扑灭
用水浇灭
关闭阀门
开辟隔离带
用灯帽盖灭
灭火方法
隔绝空气
灭火原理
隔绝空气
降温并隔绝空气
降温并隔绝空气
隔离可燃物
隔离可燃物
利用所给仪器或其它用品,你能用几种不同的方法来熄灭燃烧的蜡烛呢?
实验探究二
仪器:水、细砂、湿抹布、扇子、剪子等
要求:设计多种方法,并分析哪种较方便、环保。
“蜡烛熄灭”的方法及原理:

降低温度
降低温度



隔绝氧气
隔离可燃物
你真棒
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想一想:你能根据灭火原理的不同将这些方法分类并归纳出灭火的原理吗?
1、“剪”——
2、“盖”、“沙子”、”罩”、“喷CO2”
——
3、“吹”、‘’湿布”、 “扇”
——
你能用一句话归纳出灭火与燃烧条件之间的关系吗?
灭火就是——
破坏燃烧的条件
可以去掉可燃物。
能够使氧气与可燃物隔离。
可以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燃烧的着火点以下。
二、灭火的原理
氧气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撤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撤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撤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撤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撤离可燃物,与火源隔离
温度降到
着火温度降到
着火点以下
点以下
温度降到
着火点以下
隔绝氧气或空气
灭火的原理
燃烧的条件是
1、可燃物
2、与氧气充分接触
3、温度达到着火点
(需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灭火的原理与方法 是
1.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去掉其一即可)
4
5
6
7
8
讨论:家庭或高层宾馆发生火灾,假如你身居其中,你应该怎么做?为什么?
友情提醒:下列标志可助你化险为夷
? 疏 散 通 道 方 向
灭火设备或报警装置的方向
击碎板面
×
9.
禁止吸烟
严禁烟火
禁止燃放鞭炮
当心火灾
禁止放易燃物
当心爆炸
你认识下列消防安全标志吗?
常见灭火器及适用范围
泡沫灭火器
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
干粉灭火器
能喷射出大量二氧化碳及泡沫,粘附在可燃物上,使其与空气隔绝来灭火的。可用来扑灭木材、棉布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利用压缩的二氧化碳吹出干粉来灭火的。一般火灾、油、气体等燃烧引起的失火。
有降温和隔绝空气的作用。由于不会留下任何痕迹而使物体损坏,常用于图书、档案、贵重设备、精密仪器等失火。
学完本课我们收获了什么?
1、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三个条件:
(1)可燃物;(2)氧气(或空气);
(3)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灭火的原理或方法:
(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低到着火点以下。
3、认识到火灾的危害性,学会逃生自救、学会如何报警。
三、当堂练习
1、用所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
釜底抽薪
北齐魏收《为侯景判移梁朝闻》:“抽薪止沸,剪草除根。”比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缺少了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因此不再燃烧。
火上浇油
比喻使人更加愤怒或使情况更加严重
增加了可燃物,因此燃烧更旺。
煽风点火
比喻煽动别人闹事
增加燃烧条件之一——氧气,因此燃烧更旺。
抱薪救火
出处《史记·魏世家》:“譬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比喻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增加了可燃物,因此燃烧更旺,不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杯水车薪
水太少,不足以降温到柴草的着火点以下,因此火不能熄灭
2.下列关于叙述不正确的( )
A.灯帽盖灭酒精灯—隔绝空气
B.楼房失火用高压水枪灭火—降低着火点
C.扑灭森林火灾设置隔离带—清除可燃物
D.图书馆着火能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灭火—降温且隔绝空气
B
3.如图,将两支燃着的蜡烛罩上茶杯,一会儿高的蜡烛先熄灭,低的蜡
烛后熄灭,同时茶杯内壁变黑。由此
可得到启发:从着火的房间逃离时,
下列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用湿毛巾捂住鼻子
B. 成站立姿势跑出
C. 伏低身子逃出
D. 淋湿衣服爬出
B
4.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梗不易继续燃烧,其原因是( )
A.火柴梗不可燃
B.火柴梗接触氧气少
C.火柴梗潮湿
D.火柴梗温度不易达到着火点
D
2. 《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上,“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有被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__________,使火烧得更旺。
中考实战
提供热量,
移走可燃物
充足的氧气
使木船达到着火点
3、为什么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由于煤炉的着火面积大,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但温度没有降到着火点以下,相反却提供了氧气,所以煤炉火用扇子越扇越旺.而烛火的着火面积小,用扇子扇,空气流动带走热量,使周围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烛火用扇子一扇就灭.
4、室内着火时,如果打开门窗,火反而烧得更旺,为什么?
因为打开门窗,会使室内空气流通,为燃烧提供更多的氧气,燃烧会更旺。
中考实战
温故而知新
1.下列关于燃烧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B.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物质在氧气中不能
燃烧
C.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发光放热现象
D.可燃物燃烧时一定有火焰和发光的现象
C
温故而知新
2.森林着火,消防队员开辟“防火隔离带”的目的在于( )
A.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B.隔离空气
C.隔离可燃物
D.开辟运水的道路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