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
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于“儿童思维”中感知科学精神
在“期待”与“美读”中促进个性发展
——部编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表里的生物》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表里的生物》是冯至的一篇回忆儿童生活的散文。全文共二十一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四个部分。先从儿时的生活环境和对于声音的认识写起,引出疑问:为什么父亲的怀表会发声呢?接着运用对话和心理描写,写出了父亲不让我动表,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有个生物被关在父亲的表里。第三部分写父亲做了让步,可以打开看,但仍然不许我动,怀表中摆动的机件和父亲的解说让我印证了自己的猜想,但又产生了新的疑问,最后我用想象的方式回答了自己的疑问。最后结尾,写了童年留给我的悠远的余味。本文线索清晰,层层推进。全文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以儿童的眼睛观察世界,以儿童的思维认识世界。推理过程充满了想象,但也并非没有道理,不讲逻辑。一个孩子的“胡思乱想”过程,却体现了探究和思考的过程。文中呈现了一个好奇心强、爱观察、爱思考的且比较执着的孩子形象。故事本身颇具代表性。作者没有运用太多的写作技巧,而是抓住典型的心理、行为和感受,如实写来,自然真切有味。
本课是本册书第五单元以“科学精神”为主题的第三篇课文,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但是这篇文章从表面上却没有特别明显的说理性,只是体现了质疑--验证--质疑的过程,于童心童趣中自然地体现出了儿童的思维和视角。课文内容比较简单,重在感知,无需太多品味就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12名学生。经了解,杨滟妮、于婷、王蓉、陈婧荣、张琦同学学习基础较好;张嘉怡、苟小鑫、高惠丽、高婷学习中处于中间的基准水平。杨亚明、柳青、马小娜同学在学习上比较后进。
从学生的语文素养方面了解知悉,班级女生多,整体不善于表达,在语文学习方式上比较死板,学生的个体感知能力较薄弱,机械接受的多,自我提升和表达的意识比较淡薄,所以激发学生参与和表达的兴趣,提升学生自我感知和抒发己见应该是课堂中最主要和相对有难度的挑战。
设计理念: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最新修订版)的要求,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也就是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依旧小规模学校个性化教学的理念,依据学生学情特点和现状进行针对化的教学,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花朵,个性化教学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育人态度。所以,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不同层次的长进是十分必要的。在教学重点上我采用入情入境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学习,通过读、品等方式,理解文章要表达的主要内容,并在其中突出了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并结合语文课程的基本性质,力求语文充满“文”气,让文字、文章和文化成为语文课最应该体现的特性和气质。
在本课的设计中,我以“期待”和“美读”作为贯穿课堂的线索,抓住“儿童思维”这个别致的突破口去创设情境,给学生身临其境的亲近感,让学生从各个感官上都有触动,获得真切的体验。
设计思路:引——识——读——品——拓——承
学习目标:
1.会写“脆、蟀”等8个生字。认识文中“机器”等17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3.了解文中所使用的“儿童思维”,知道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感知文中所隐含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
学习重点:默读课文,能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结合课文中的相关语句,说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学习难点:了解文中所使用的“儿童思维”,知道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的作用。感知文中所隐含的科学精神和逻辑思维。
教学策略:情境感知
以读促悟
创设激励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课前互动设计:
1.出示魔盒,铺陈学习思维,激发观察猜想兴趣。
2.激发“期待”学习思维,创设情境,铺垫课堂。
3.出示激励评价“钟表”。
谈话引入,带入童年情境
师:小时候,我总是有许多疑问,也对许多新鲜的事物充满好奇。比如,有一天,我问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妈妈说:“石头缝里蹦出来的。”我就哭着在门前的大石头旁边坐了一天。我一直在想,我怎么能是石头生的呢?怪不得我长那么难看。后来我一想,孙悟空也是石头缝里蹦出来的,那我肯定也会驾筋斗云。我就从门前的树上跳下来,结果差点要了我的小命。其实,多彩的童年中,不止我一个这么傻,还有人以为钟表里有蝎子呢,要不大家听老师给大家读一篇文章。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直入授课目标,带动学生入文入境。
初识文本,略知文中聚焦点
1.生初识聆听,听一听文章中两个人物分别是谁?写了一件与什么事物相关的事?(师播放童年乐曲,引入情境,为学生范读文本。)
师请班级学习基础最薄弱的同学来回答该问题,激励他们树立信心。(杨亚明、柳青、马小娜)
2.(在黑板用简笔画画出钟表,为几名基础薄弱的同学增添上星星的光芒)
设计意图:体现个性化的激励策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强化情境创设,树立学习的信心。
默读文本,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1.默读课文,看看课文中到底写了一件什么事?
2.小组合作或者自主完成学习单,来总结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学习单内容:
本文写的是小时候的
认为
都是
,所以对
极为
,并相信了父亲说的表里有
。
3.谁能告诉老师,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事呢?
(刘张嘉怡、苟小鑫、高惠丽、高婷等同学回答)
(在学生交流汇报的过程中,师用简笔画画蝎子,并写出相关人物)
设计意图:体现个性化的激励和成长策略。结合课标要求实现自主阅读和合作交流,在自主和合作中疏通文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指导书写,巩固学习生字。
师:同学们的学习能力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咱们坷台小学的学生读课文、思考问题都非常地棒,老师还想看看大家的书写怎么样。文中有三个字的书写是很关键的,老师想看看大家会不会完成得非常好。写得好的同学老师也会为他们的“时光机”增添上光辉。一起看你们的学习单。
学习单内容:
生书写,师巡视,找出写得好的同学鼓励。
五、品读段落,感受人物形象
1.带着我们本单元学到的“科学精神”,去细致地看一看,说说你认为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生自己再浏览一下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认为“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哪些语段中可以感受出来?小组内也可以讨论。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感知人物形象,通过段落品读,体会作者表现人物形象所使用的语言,明白“我”身上隐含的一种科学精神。
五、抓住细节,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1.课文表面看起来是“我”在胡思乱想,可我们细细一想,却发现“我”的胡思乱想都是有依据的。比如,“我”认为只有活的东西才可以发出声音,“我”就举了一些例子去证明了,谁给咱读一读?
2.细细一品读,我们发现文章真美。当然,文中的人物之所以如此形象饱满,还因为有两类细节描写的使用。谁说一说分别是什么和什么描写?
(结合问题思考,解疑。)
3.这些描写在哪里呢?谁给咱来读一读。
设计意图:知道心理描写和对话描写在文中起到了关键作用,让学生明白写作时要注意细节刻画。
联系实际,体会意味深长的结尾
1.文中最后一自然段这样写:这样的话我不知说了多久,也不知道到什么时候才不说了。又表达了作者怎么样的一种思想呢?
(对童年的无限回味,告别童年已经很久远)
2.在我们的童年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呢?谁来给咱说一说?
(生交流)
3.大家觉得文中“我”的想法可笑吗?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感知作者对童年的无限回味,体会童年逝去已经久远的这种悠远滋味。了解儿童思维普遍存在。
八、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我们班的同学们今天表现特别好,魔盒又生出了新的法器。让老师看看是什么?
(拿出奖状,颁发给优胜者和优胜集体)
总结:颁发“坷台小学最牛掰团体奖”、“坷台小学最具潜力奖”。
2.作业:请同学们用上本节课学到的对话和心理描写,去写一写自己童年时期的“胡思乱想”吧!
板书设计:
16.表里的生物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