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精卫填海 表格式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13.精卫填海 表格式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1.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7 17:11: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备课内容
修改意见
13.精卫填海教学目标1.人文目标:了解神话故事,感受精卫坚强不屈、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精神。2.认知目标(1)正确认读“溺、返”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少”,会写“帝、曰”等5个生字。(2)理解“溺、返、故、以、堙”等文言词的意思。3.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结合注释,理解课文,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感受精卫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创编故事,使故事更加具体,人物更加生动。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读课文,感受文言特点。1.出示词语:后羿射日
大禹治水
夸父逐日
女娲补天读准词语,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点。(这些词语都来自原中国古代神话,从这些词语中,我们可以感受到神具有的超能力,神话就是描述神创造奇迹的故事。)2.揭题导入。板书课题:精卫填海。3.初读课文。这个神话记录在一本很奇特的书——《山海经》上,这本书距今已经有4000多年了,都是文言文。你能读通顺吗?先试试吧。出示课文。4.检查朗读,引导学生注意停顿。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二、说故事,借助注释理解。1.借助注释,自己说说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2.同桌交流,对照课文,说说这个故事。3.理解“少女”一词古今含义的区别。少女现在的意思是年轻未婚的女子,而课文中是小女儿的意思。4.比较中理解“之”“于”的意思。(1)“炎帝之少女”“西山之木石”中的“之”是“的”的意思。(2)“游于东海”“堙于东海”中的“于”是“在、到、向”的意思。游于东海:到东海游玩。堙于东海:填塞到东海。5.指名交流,引导学生在讲述的过程中,适当添加词语,或者调整语序,使故事更加通顺。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娲到东海去游玩的时候,淹死了再也没有回去,因此化为精卫鸟,经常从西山衔来木头和石子,用来填塞到东海里。三、品人物,丰满人物形象。1.读了故事,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坚韧、顽强、不怕困难)
2.紧扣“常”感受精卫的坚韧。
(1)一个“常”,说明了什么?引导想象:春天,风和日丽,花红柳绿,别的鸟在游玩嬉戏,而精卫
。夏天,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别的鸟躲到了窝里,而精卫
。秋天,秋高气爽,硕果飘香,别的鸟在品尝美味,而精卫
。冬天,寒风刺骨,冰天雪地,别的鸟去南方过冬,而精卫
。(2)精卫常做的是什么事?小小的鸟儿衔的是木块、石子,而且是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的坚持不懈,你又感受到了什么?(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精卫不畏艰难、执着、不放弃、坚韧不拔……)(3)精卫衔的是西山的木石,填的是东海,一东一西,你感受到了什么?(距离之远,突出精卫的意志顽强、不屈不挠的坚毅精神。)(4)小结:只要东海不被填平,精卫就不会停下。这一个“常”饱含着长久地坚持,饱含着不懈的努力,饱含着精卫的义无反顾和坚韧不拔,再读课文。3.借助图片,比较海之大、海浪猛、鸟之小,感受精卫的勇敢。(1)出示图片,你能说几个词语形容一下东海吗?(无边无际、波涛汹涌、滔天巨浪……)(2)出示课文插图,感受精卫鸟之小,你能用几个成语来形容东海和精卫鸟两者之间的差距吗?(天壤之别、截然不同、千差万别)4.通过想象描述精卫填海的画面,采访精卫。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波翻浪涌,一只小小的鸟儿,在波涛间穿梭,它就是精卫。精卫鸟啊精卫鸟,我想问问你:你为什么要坚持填掉东海?精卫鸟啊精卫鸟,我想问问你:你从西山到东海,来回奔忙,难道就不累吗?精卫鸟啊精卫鸟,我想问问你:你要多久,才能把这么辽阔的东海填满?5.总结:这样的精卫鸟,是鸟中的勇士,是鸟中的英雄,是鸟中的神,再读课文,你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四、讲故事,创编复述故事。1.如果要把《精卫填海》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你要注意什么?(1)要用白话文讲,文言文别人听不懂。(2)要通过自己的想象,把故事丰富起来,文言文语言凝练,不够具体生动。(3)要注意讲述的语气、表情等,还可以适当添加动作。2.自由创编,讲故事,教师点评。五、布置作业。1.背诵《精卫填海》。2.用自己的话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板书:精卫填海
坚韧不拔
顽强不屈
文章理解的重点是:精卫为什么填海?体会的重点是:精卫的精神。为避免大海再夺去他人的生命,所以填海。善良的品质令人尊敬。在浩瀚的大海面前,小鸟、小石块、细树枝,显得太渺小了。可精卫不退缩,依然不停地填海。“常”字写出了精卫为填平东海,日夜不停地衔木石。这既写出了精卫的辛劳,又表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百折不挠的品格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