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百家争鸣
一、老 子
地位:道家学派创始人
简介:
春秋后期楚国人
姓李名耳
著作:《道德经》
一.老子
思想主张:
①顺应自然;
②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
③主张无为而治。
《道德经》书影
朴素辩证法思想:朴素辩证法思想:
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双面性!
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以柔克刚。
难——
长——
高——
强——
前——
生——
易
短
矮
弱
后
死
二、孔子
Ⅰ、简介:春秋后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
Ⅱ、成就:
①思想上: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将“仁”作为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最高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
②政治上: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③教育上: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
教学方法
教学对象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怠
有朋自远方来,
君子坦荡荡,
己所不欲,
三人行,
三军可夺帅也,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不亦乐乎。
小人常戚戚。
勿施于人。
必有我师焉。
匹夫不可夺志也。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说说孔子的名言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德不孤,必有邻。
④著作:其言论被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
三.百家争鸣
学派
代表
时期
著作
主张
墨家
墨子
战国时期
《墨子》
(1)主张“兼爱”“非攻”?尚贤
(2)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孟子》
(1)主张实行“仁政”
(2)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得民心者得天下)
荀子
《荀子》
主张实行“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庄子
《庄子》
(1)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2)人生应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独立的人格(即“天人合一”)
典故:庄周梦蝶
学派
代表
时期
著作
主张
法家
韩非
战国末期
《韩非子》
强调 ,树立君主的权威,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后成为秦朝的治国思想)
兵家
孙武
春秋末期
《孙子兵法》
兵家创始人;
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以法治国
概念: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背景:
(1)经济: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飞速发展,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攻击
(2)政治:各国竞相改革,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3)思想文化:不同政治思想派别的代表人物,对各种问题提出不同见解,涌现出大批学术大师,形成思想领域中“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
孟子
孔子
墨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家
道家
法家
儒家
墨家学派
创始人:墨子
主张:“兼爱”、“非攻”
墨家学派创始人,他的言行记录在《墨子》一书中。
战国时的儒家
代表人物:孟子
主张实行“仁政”,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分盘剥人民;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认为取得民心才能得天下,并反对一切非正义的战争。
孟母与孟子
庄
子庄
子
主张:主张:
顺其自然和民心,精神自由,人格独立
韩非
韩国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强调“改革”“以法治国” ,反对空谈仁义,提出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韩非
《韩非子》书影
兵家
代表人物:春秋末期军事家孙武
《孙子兵法》奠定了我国古代军事理论的基础。
学派
人物
时代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春秋
提倡“仁”
孟子
战国
“仁政”;“民贵君轻”;反对兼并战争
墨家
墨子
战国
“兼爱”、“非攻”;节俭
道家
老子
春秋
事物包含对立的两方面
庄子
战国
人应该顺其自然
法家
韩非
战国
建立中央集权;以法治国
课后练习
1.春秋战国时期,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其中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的主张是( )
A.无为而治 B.兼爱、非攻
C.春秋无义战 D.仁政
B
2.下列哪一观点体现老子的思想主张( )
A.“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B.“无为而治”
C.“民贵君轻” D.“法治”
B
3.故宫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仁” 的思想来自于( )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B
4.以下几种主张,属于老子的思想是( )
A.历史是向前发展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B.主张“春秋无义战”
C.各种事物都有对立面,对立的双方能相
互转化
D.提出“仁”的学说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