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4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九单元第26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4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83.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28 18:36:59

文档简介

第九单元 第26课
1.(2020·德州)下表所列内容为20世纪中国某一历史事件具有的意义。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 A )
◆它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与剥削
◆它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它使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覆灭
C.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解析] 据表内信息“它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与剥削、使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新中国成立的意义,A项正确;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覆灭的标志是“渡江战役”的胜利,B项错误;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C项错误;1949年9月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主要是为了筹备“新中国”的成立,D项错误。
2.(2020·济宁)1950年,新中国政府先后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主要目的是( B )
A.消灭私有制  
B.稳定全国物价
C.建立公有制  
D.克服财政困难
[解析] 新中国接手的是一个国民经济濒于崩溃、通货膨胀的乱摊子。为稳定物价,1950年,新中国政府先后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故B项符合题意;三大改造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故A、C两项不符合题意;新中国初期,统一财政经济是要克服财政困难,故D项不符合题意。
3.(2020·佛山)为制定1954年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前,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宪法初稿,并且组织多次大讨论,其中第二次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毛泽东在当时说,能动员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真不容易。据此可知五四宪法( A )
A.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B.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解析] 参与讨论五四宪法的达到一亿五千多万人,说明这部宪法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意志,A项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的是讨论五四宪法人数的广泛性,没有反映该宪法的影响和意义,排除B、C两项;材料没有反映五四宪法的内容,无法体现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排除D项。
4.“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C )
A.促进朝鲜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了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解析] 从材料中“我们不出兵……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可以看出,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为了保家卫国。故答案为C项。
5.(2020·北京东城)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20世纪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C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
D.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属于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是1954年宪法,即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故C项正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在1949年9月,故A项错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是在1949年10月1日,故B项错误;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是在1954年,但这不是“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故D项错误。
6.(2020·枣庄)“这些(政治)制度的选择,都是中共领导人,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从历史中,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D )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故答案为D项;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均属于基本政治制度,不符合题干中“最根本”的要求,排除A、B、C三项。
PAGE
-
2
-第九单元 第26课
1.(2020·德州)下表所列内容为20世纪中国某一历史事件具有的意义。据此推断该事件是
(  )
◆它结束了三座大山的压迫与剥削
◆它使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
◆它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它使中华民族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国历史进入新纪元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统治覆灭
C.社会主义改造胜利完成
D.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2.(2020·济宁)1950年,新中国政府先后开展了“银元之战”和“米棉之战”。其主要目的是(  )
A.消灭私有制  
B.稳定全国物价
C.建立公有制  
D.克服财政困难
3.(2020·佛山)为制定1954年宪法,在全国人大召开前,宪法起草委员会草拟了宪法初稿,并且组织多次大讨论,其中第二次参加讨论的有一亿五千多万人,毛泽东在当时说,能动员这么多人来参加讨论,真不容易。据此可知五四宪法(  )
A.代表广大人民的意志
B.提高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C.加强了人民民主专政
D.反映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根本要求
4.“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首先对东北不利,整个东北边防军将被吸引住,南满电力将被控制。”此话表明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的原因是(  )
A.促进朝鲜统一  
B.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C.为了保家卫国
  
D.防止朝鲜战争的爆发
5.(2020·北京东城)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图片展,展览内容按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20世纪5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封面
B.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
C.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内容片段
D.中国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
6.(2020·枣庄)“这些(政治)制度的选择,都是中共领导人,第一代领导集体,是从历史中,从中国国情出发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这些“政治制度”中最根本的制度是( )
A.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村民自治民主选举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PAGE
-
2
-第九单元 第26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6]
一、素养达标
1.(2020·潍坊)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本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意味着( B )
A.国民党统治结束
B.新中国立志实现祖国统一
C.新中国正式诞生
D.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
[解析] 据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唯一合法政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的唯一性,实际强调新中国立志实现祖国统一,故选B项;国民党在大陆统治结束的标志是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其残余势力在新中国成立后在台湾维持了统治,排除A项;
新中国正式诞生的标志是开国大典,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这一点,排除B项;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
2.(2020·佛山)有学者认为,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其中,“大合唱”指的是( B )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政议政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解析] 
“大合唱”的特点之一是接受指挥,团结协作,所以能够体现这一点的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在该制度下,中共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各党派团结协作,故选B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是政党制度,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各民主党派是在中共领导下的参政议政,C项排除;D项没有体现“大合唱”的特性,排除。
3.(2020·济南)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C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解析] 据材料“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可知,新中国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我们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外交上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A项说法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指清除帝国主义残存势力,B项说法与题意不符;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不是材料主旨,D项错误。
4.(2020·辽宁本溪)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C )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解析] 从材料中的“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等信息来看,《共同纲领》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故答案为C项;新中国政党制度的成熟是在1956年,排除A项;新中国成立前中国革命的性质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排除B项;人民政权的建立和巩固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排除D项。
5.(2020·济南)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的基本政策是( A )
A.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机关
B.允许少数民族划定特定地方进行自治
C.各民族完全自治不受人民政府领导
D.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公安和军队
[解析] 据所学可知,针对我国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民族分布情况,我国在民族聚居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A项符合题意;B项违背史实;据所学可知,民族区域自治的前提是中央统一领导,C项说法错误;D项违背史实。
6.(2020·天津河北区)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C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三大改造
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召开了中共八大
[解析] 据材料“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并结合所学可知,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C项正确;1950~1952年进行的土地改革,为工业化准备了条件,A项错误;进行三大改造是为配合工业化而进行的,B项错误;1956年召开了中共八大,目标是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D项与材料不符。
7.(2020·枣庄)下表是“一五”计划实施中,各部门按计划规定所占的比例。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D )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邮电运输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事业
贸易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3.7%
3.1%
1.0%
备注
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实行公私合营
C.旨在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优先发展重工业
[解析] 从表格数据反映的工业投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而“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等信息来看,“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故答案为D项;1952年我国已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排除A项;实行公私合营是三大改造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的措施,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目的是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排除C项。
8.(2020·海南模拟)《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D )
A.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B.国家政体的变化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的变革
[解析] 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体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即生产关系的变革,故选D项;其他三项显然不符合题意,排除。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
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则”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答案] (1)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具体内容: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问题:解决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和平共处问题。针对的现象:殖民主义、霸权主义。
(3)周恩来,1955年,万隆,亚非会议。“求同存异”。
(4)不矛盾。因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求同存异”方针的基础。“求同存异”具体灵活地贯彻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解析] 本题考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1)问由“印度”“和平共处”等关键信息,可知这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第(2)问根据材料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即可。第(3)问根据材料三判断。第(4)问在前几问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二、能力提升
10.(2018·全国卷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C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解析] A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新政权建立是在1949年,与材料时间“1956年”不符,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时间“1956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健全国家法制,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中未体现政治体制改革,排除D项。
11.(2020·山东省等级考模拟卷·8)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C )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1949年底
448.8
2.5
59.6
1956年
1
250.4
8.8
52.4
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解析] 据材料“1927年至192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中的工人党员比例下降,农民党员比例迅速上升;而“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中的工人党员比例上升,农民党员比例下降;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至1928年中共革命的中心由城市转移到农村,1949年至1956年中国革命的中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导致党员构成比例变化,C项正确;据材料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不能简单地断言工农联盟的发展,A项错误;革命统一战线是大革命时期,B项错误;中国民主任务始终是反帝反封建,故D项错误。
12.(2018·北京卷·19)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A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解析] A对:根据材料“五大国(苏联……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美国同意和谈”可知,抗美援朝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B错:当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并没有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冷战一直持续到苏联解体。C错: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错:五大国并未缔结和约,朝鲜半岛的统一没有实现。
13.
(2018·全国卷Ⅱ·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B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解析] 漫画中一位老奶奶用尺量布做衣服,小孙女在一旁翻看书本陪着老奶奶;两位女勘探队员肩上扛着工作用的长尺和三脚架等工具向这边走来。此画以小孙女的口气,用了这样的副标题:“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奶奶的尺”与“阿姨的尺”这两种不同性质和用途的“尺”,反映了新老两代妇女的不同社会地位和作用,讴歌了新中国女青年投身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故选B项;工业化是用机器生产的形式,而材料中奶奶的用尺子做新衣属于手工劳动,故A项排除;人民公社化运动发生在1958年,与题干中的“1956年”不符,故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有体现城市还是乡村,更没有城乡之间的对比,故D项与题意不符,所以排除。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派
出——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案] (1)特点:以服务于新中国经济建设为目标,由国家主导,政治色彩浓厚;随中苏关系的亲疏变化而波动;体现出无私奉献,建设新国家的时代风貌。
(2)积极影响:促使1950年代留苏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有利于中苏交流合作。
[解析] (1)特点:据材料“……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可知,以服务于新中国经济建设为目标;体现出无私奉献,建设新国家的时代风貌;据材料“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可知,由国家主导,政治色彩浓厚;据所学可知,1951~1965年选派留苏学生随中苏关系的亲疏变化而波动。(2)积极影响: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促使20世纪50年代留苏高潮的出现、有利于“一五”计划的实施、为国家建设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有利于中苏交流合作等方面回答。
PAGE
-
1
-第九单元 第26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26]
一、素养达标
1.(2020·潍坊)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本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这意味着(  )
A.国民党统治结束
B.新中国立志实现祖国统一
C.新中国正式诞生
D.中国共产党已成为执政党
2.(2020·佛山)有学者认为,西方的政党制度是“打橄榄球”,定要把对方压倒。我们的政党制度是“唱大合唱”,其中,“大合唱”指的是(  )
A.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C.各民主党派直接参政议政
D.民主党派在新中国取得了合法地位
3.(2020·济南)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写道,积孙中山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据此,新中国成立后我们(  )
A.外交上倒向社会主义苏联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一边  
D.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外交
4.(2020·辽宁本溪)新中国《共同纲领》的制定曾三次起草和命名,第一次是在1948年10月提出,叫《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纲领(草案)》。1949年8月,中共提出第二次草案初稿,题目为《新民主主义的共同纲领》。第三次叫《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草案。这反映出(  )
A.新中国政党制度趋于成熟
B.中国革命性质已发生变化
C.人民政协民主协商的精神
D.人民政权建立并得到巩固
5.(2020·济南)习近平同志指出:在历史演进中,我国各民族在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新中国成立后,为解决民族问题而实施的基本政策是(  )
A.建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和自治机关
B.允许少数民族划定特定地方进行自治
C.各民族完全自治不受人民政府领导
D.各民族可以组建自己的公安和军队
6.(2020·天津河北区)在一场与世界第一工业强国的军事较量中,新中国领导人更坚定了加快国家建设和工业化进程的决心。为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新中国( C )
A.进行了土地改革  
B.进行了三大改造
C.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D.召开了中共八大
7.(2020·枣庄)下表是“一五”计划实施中,各部门按计划规定所占的比例。由此可见,“一五”计划的特点是( D )
行业
工业
农林水利
邮电运输
文教卫生
城市公用事业
贸易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7.6%
19.2%
7.2%
3.7%
3.1%
1.0%
备注
工业投资的88.8%用于重工业建设
A.完成国民经济恢复工作  
B.实行公私合营
C.旨在建立完整工业体系  
D.优先发展重工业
8.(2020·海南模拟)《中国现代化历程》一书中指出,从1949年到1956年的7年间,我国现代化的发展经历了从资本主义转变为新民主主义,又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苏式经典社会主义的两次重大转变。第二次转变的实质是( D )
A.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  
B.国家政体的变化
C.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D.生产关系的变革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最近中国和印度曾经达成一项协议。在这一协议中,它们规定了指导两国之间关系的某些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和印度
共和国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二 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的和平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就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
材料三 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我们并不要求各人放弃自己的见解,因为这是实际存在的反映。但是不应该使它妨碍我们在主要问题上达成共同的协议。
(1)材料一、二中所说的“某些原则”“这些原则”指的是什么?请说出具体内容。
(2)依据材料二概述“这些原则”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原则”又是针对什么现象提出的?
(3)材料三是谁在何时何地何会议上的发言?他阐明了什么方针?
(4)材料二与材料三的精神是否矛盾?说出你的理由。
二、能力提升
10.(2018·全国卷Ⅲ·30)1956年,刘少奇在中共八大政治报告中指出:“我们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迫切任务之一,是着手系统地制定比较完备的法律,健全我们国家的法制。”这反映了当时(  )
A.法制建设开始迈向制度化
B.法制工作围绕组建新政权展开
C.法制建设与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密切相关
D.政治体制改革推动了依法治国的全面实行
11.(2020·山东省等级考模拟卷·8)影响如表中1927年至1928年、1949年至1956年中国共产党党员构成比例变化的共同因素是
(  )
党员总数(万人)
工人党员比例(%)
农民党员比例(%)
1927年五大前
5.8
50.8
18.7
1928年6月
13.0
10.9
76.6
1949年底
448.8
2.5
59.6
1956年
1
250.4
8.8
52.4
A.工农联盟的发展壮大
B.革命统一战线的巩固
C.中国共产党工作中心的转移
D.中国民主革命任务的变化
12.(2018·北京卷·19)
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随后,美国同意和谈。这表明(  )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13.
(2018·全国卷Ⅱ·31)下图为1956年的一幅漫画《两把尺》(画中字:“奶奶的尺——量布做新衣。阿姨的尺——测量祖国,建设社会主义。”)该漫画反映了
(  )
A.社会主义建设以工业化为中心
B.女性成为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
C.人民公社化运动蓬勃发展
D.城乡差别发生根本性改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0年代留苏生的选派工作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小米筛子加细箩”式的层层选拔过程,可以说是一种“国家行为”下的留学运动。……在专业选择和分配上,80%以上的留苏学生选择的都是理工科,征询专业栏大都写着“祖国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选派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1951~1953年采取“严格选拔,宁少勿滥”的方针,共派出1105名学生;1954~1956年采取“严格审查,争取多派”的方针,共派出5189人;1957年~1960年则采取“多派研究生,一般不派大学生”的方针,共有1198名留苏生;1961年~1965年再改成“减少数量,提高质量,宁少勿滥”的方针,仅派出202人。
——摘编自白冰等《论1950年代留苏生的派
出——中苏关系的另一面》
(1)根据材料,概括1950年代新中国留苏生选派运动呈现出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1954~1956年“严格审查,争取多派”方针产生的积极影响。
PAGE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