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 乘法、除法一(10的乘法) 沪教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二年级上册数学教案-2.4 乘法、除法一(10的乘法) 沪教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89.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沪教版
科目 数学
更新时间 2020-08-27 18:50:52

文档简介

10的乘法
教学内容: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小学数学二年级第一学期P16-17
教学目标:
通过在数射线上“10格一跳”,建立“儿个10”和“10的乘法”算式之间对应的关系,进一步认识乘法,初步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与10相乘的乘法。
经历有序观察、比较两组口×10和10×口算式,从同列算式的纵向比较中尝试发现概括规律,初步体验10的乘法的类推过程;从两列算式的横向比较中,再次感悟乘法交换律。
能利用10的乘法,结合情景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结合情景图,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的意义,并能够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会计算简单的乘加、乘减两步式题,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习单、小圆片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初步感知
10的乘法意义的复习引入
小兔欢欢一直是大家公认的跳远健将,今天小兔去参加了跳远比赛,小兔是在哪里跳远?(数射线)数射线上的这一大格中有几小格?(10小格)同学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小兔一次能跳几格?
师:小兔跳一次,我们就说小兔跳了1个10,1个10就是____的____倍?算式是__________。谁能把话说完整。
小兔跳两次跳到了____,____个10,是____的____倍。算式是__________。
小兔跳三次呢,谁能仿照刚才的话来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小兔跳三次跳到了____,____个10,是____的____倍。算式是__________。
小结:小兔10格一跳,每跳一次1个10,跳了几次就是几个10,也就是10的几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10的乘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兔跳格子引发学生思考、联想,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通过给出的语言模板帮助学生养成把话说完整、说规范的好习惯。】
自主探究,构建新知
10的乘法计算需求建立
隐去数射线,提问:如果小兔像这样跳了6次,它跳到了几?(60)
为什么是60?你是怎样想的?(6×10=60)追问:6×10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6表示小兔跳了6次,10表示小兔每次跳10格。
10的乘法计算策略表达
6乘10等于60吗?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各抒己见)
预设:到数射线上寻找结果:10+10+10+10+10+10=60,6个10是60。
10的乘法的计算规律、方法归纳
你还能计算出其他(
)×10的结果吗?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
在学生作答中完整板书,并提炼10的乘法的推算方法
小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
交换的运用
10×9表示什么意思?(10个9)它的计算结果是几?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9个10是90
。追问:明明是10个9,为什么你想的是9个10呢?
【设计意图:将学生内隐的经验外显,即运用了乘法的交换思想。】
接下来请同学们阅读并填写书本P16,集体校对。
仔细观察左右两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小秘密?
小结:交换因数的位置,结果相同!
10×0和0×10的计算探讨
填完的同学想一想你对0×10=0和10×0=0有没有疑问?为什么结果是0?
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摆一摆0×10或10×0?
0×10或10×0表示什么?需要用小圆片摆吗?
小结:0表示一个没有,所以0乘任何数也表示一个也没有,结果还是0。
那小兔还没有跳的时候,它在数射线的哪个位置?(0)追问:0表示什么?(起点,也就是0个10)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交流讨论、合作学习,编10的乘法口诀,让学生经历乘法口诀的形成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增长了智慧,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分析推理的能力。】
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10的乘法小朋友们都会算了吗?老师有几道题目要考考大家了(开小火车)
4×10=
0×10=
10×6=
10×3=
2×10=
10+5=
7×10=
10×10=
10×9=
8×10=
0+10=
1×10=
10×(
)=80
(
)
×10=50
60=(
)
×6
一共有多少支铅笔?
师: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要求什么?怎么求?
熊猫乐乐买了新铅笔后忍不住拆开分给了他的好朋友小兔,这幅图里就是熊猫剩下的铅笔,你能帮熊猫算一算,它现在一共有几支铅笔?
小组讨论:你会怎么列式?算式中的每个数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预设1:4×10+7

7+4×10
小结: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乘法的算式,我们称之为乘加,乘加要先算乘法,这样的规则叫做“先乘后加”。
预设2:5×10-3
小结:在有乘法、加法或乘法、减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火眼金睛(判断题)
出示手势判断对错
错的请同学们帮忙改正过来

3+5×10
=8×10
=80

10×4-5
=40-5
=35

7+10-4
=70-4
=66

10+0×10
=10+10
=20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练习,进一步加强学生对乘法实际应用的理解与运用,同时加深学生对乘加乘减“先乘后加减”的运算规则的理解以及熟练运用。】
体验收获,激励评价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10的乘法
0×10=0
1×10=10
2×10=20
3×10=30
4×10=40
5×10=50
6×10=60
7×10=70
8×10=80
9×10=90
10×10=100
乘加:先乘后加
4×10+7
=
40+7
=
47
7+4×10
=
7+40
=
47
乘减:先乘后减
5×10-3
=
50-3
=
47
5课题
10的乘法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通过数射线、计算条、小棒等数学模型,建立“几个10”和“10的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能纵向或横向有序排列并观察10的乘法算式,初步体验10的乘法的类推过程。3、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会计算10以内数与10的乘法。4、能利用10的乘法,结合情景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5、结合情景图,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重点
理解10的乘法意义,并能够正确运算。
教学难点
结合情景图,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评价关注点
学习兴趣:活动兴趣;学习习惯:听说习惯、操作习惯
;学业成果:简单应用
资源应用:
PPT课件
教学环节
目标指向
师生活动
评价关注点
一、谈话引入,初步感知
能纵向有序排列10的乘法算式。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10的乘法》
板书师:对于10的乘法,你有哪些认识呢?请你说说因数是10的乘法算式.生举例
1×10=10
,10×1=10······师:这么多乘法算式,你认为可以怎样整理呢?谁有什么好办法,可以使算式排列得有序,让大家一眼就能看出算式的规律呢?
小结:可以按照第一个因数或积从小到大的顺序。
1×10=10,2×10=20,3×10=30……依次板书。(可补充0×10=0。)也可以按照10×0=0,10×1=10,10×2=20……
1.能例举因数有10的乘法算式。2.能根据因数或积的大小有序排列乘法算式。
二、自主探究,明晰算理。
通过数射线、计算条、小棒等学具,建立“几个10”和“10的乘法”算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师:3×10=30,小朋友们都同意吧。但老师有疑问:3×10一定等于30吗?你能用你的理由说服我吗?(同桌之间交流你们的看法)
你们可以借助小棒或者计算条操作来说说;也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当然也可以借助数射线哦。看谁验证的方法最多?
学生在学习单上画一画,互相交流方法。反馈1.借助小棒的操作或计算条来说明。
(10个方块是一条,有这样的3条,就是30.)(一捆小棒有10根,3捆小棒就是30根。)(······)2.借助数射线上的小动物跳一跳来说明。

……
跳1次,跳到10,跳2次,就是2个10,跳了3次,就是30
……)3.用连加算式来说:
3×10表示
3个10相加,即
10+10+10=30用画一画来说明:如方块、三角、五角星等图形,10个为一份圈一圈,画3份,一共有30个。用生活中的实物举例来验证:
(10个……为一份,有这样的3份,就是30个……)(小朋友排队,一排有10人,3排就是30人。)(一串香蕉(冰糖葫芦)有10根,3串就是30根。)等……师总结:同学们的方法真多啊!通过大家的证明我们知道了3×10=30就是3个10相加。那么,4×10=?能用数射线来说一说吗?学生说一说。师:
0×10为什么等于0,你能用数射线来说一说吗?生:0×10就是跳了0次,还是0.师媒体出示3盘水果:每盘有10个水果,3盘水果是3个10,共有30个,那么0个10
会是怎样的情景呢?媒体依次减少:2个10,1个10,0个10,你有什么发现呀?师:0×10就是一个都没有,那么你能说一说10×0等于几呢?为什么?
1.有多种方法解释说明3×10=30。
2.通过某种计数工具(数射线、小棒、计算条等)或想象实物(图形、手等)或同数连加算式,发现3个10等于30,所以3×10。3.能利用数射线说明
10格一跳,跳4次就是4个10等于40.能利用数射线或想象的实物图,说明0×10=10×0=0的算理。
三、感悟规律,归纳算法
1.能纵向或横向有序观察10的乘法算式,初步体验10的乘法的类推过程。2.知道“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会计算10以内数与10的乘法。
师:刚才,我们验证了因数有10的乘法的积是怎样来的。请同学们看黑板:你能根据已有的算式推算出它的结果吗?请填写书本P16的算式。学生汇报,教师板书。0×10=0
10×0=01×10=10
10×1=102×10=20
10×2=203×10=30
10×3=304×10=40
10×4=405×10=50
10×5=506×10=60
10×6=607×10=70
10×7=708×10=80
10×8=809×10=90
10×9=9010×10=100
10×10=100讨论:1.你是用什么方法推算的?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
2.观察左边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第一个因数从上往下依次增加1,积也依次增加10。再请你仔细观察每个算式的第一个因数和积,你能看出其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吗?师:哦,你们观察得真仔细。对,一个数乘10,只要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上一个“0”就是积。
生读: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一个0。
1.会根据规律推算结果。2.理解一个数与10相乘,积就是在这个数的末尾添个0。3.能积极思考,参与讨论
巩固练习
1.能利用10的乘法,结合情景图,解决简单的乘法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结合情景图,认识“乘加”、“乘减”两步计算式题,知道“先乘后加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媒体出示5捆铅笔:师:你看到了什么?出示:有5捆铅笔,每捆10支。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出示:一共有多少支铅笔?有5捆铅笔,每捆10支,一共有多少支铅笔?师:怎么求这个问题?(生:5×10=50支
或10×5=50支)师:为什么?(算式中的5和10分别表示什么?)(生:5表示有5捆铅笔,10表示每捆有10支,5×10表示5个10相加是50.)师:你把题意和解题思路说得明明白白的,棒极了。那么,小朋友们看仔细:
10捆铅笔一共有多少支?请你们列式解答在学习单上。汇报交流核对2.看,铅笔的支数又变了,现在你知道有多少支铅笔吗,你会用含有乘法的算式表示吗?
4×10+2=42(支)
2+4×10=42(支)
师:你是怎么想的?生:……师:你们的想法很合理,对,在有乘法、加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板书)看图(媒体演示)现在有多少支铅笔?你们能用含有乘法的算式表示吗?
4×10+9=49(支)
9+4×10=49(支)5×10-1=49(支)重点分析演示第3种方法。板书:先乘后减师:三种方法都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总结:在有乘法、加法或乘法,减法的算式中,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
出示:
6×10-5=你能想象出这个算式的铅笔图吗?可以用小棒操作一下。5.书P17/4.练一练
能正确解答一步的乘法问题。能正确解答含有乘法、加法或乘法、减法的两步计算。知道乘加,乘减两步计算的运算顺序。
课堂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本领?
板书设计
10的乘法0×10=0
10×0=01×10=10
10×1=102×10=20
10×2=203×10=30
10×3=304×10=40
10×4=405×10=50
10×5=506×10=60
10×6=607×10=70
10×7=708×10=80
10×8=809×10=90
10×9=9010×10=100
10×10=100
4
×
10
+
2
=
42(支)
4×10
+
9
=
49(支)
9
+
4×10
=
49(支)2
+
4
×
10
=
42(支)
5×10
-
1
=
49(支)
65-10×5
=
15先乘后加
先乘后减
非书面作业设计
用小棒等学具摆一摆和10的乘法有关的数学问题,说一说解答过程。
教学反思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