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朋党论》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欧阳修《朋党论》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0.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7 17:50: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朋党论
【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能准确翻译重点句子。
??2、?学习本文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的论证方法。
??3、?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对朋党的独到见解以及这一观点的历史意义。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背景介绍
???
?本文是欧阳修于庆历三年(1043)任谏官时写给仁宗皇帝的一封奏章。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年),范仲淹因向仁宗献《四论》而得罪仁宗,被贬为饶州知州。欧阳修为此事不平,写信对诬陷范仲淹的高司谏予以斥责,当时的尹诛、余靖也上书仁宗劝阻,结果都为此而贬官,并被守旧势力诬蔑为“党人”。由此,“朋党之论起”。庆历三年,宋仁宗欲进行改革,又重新重用范仲淹等人,命他任参知政事,命欧阳修为谏官。范仲淹、杜衍等提出了一系列改革主张,成为历史上有名的“庆历新政”。以夏竦、吕夷简为首的保守派被弹劾罢职后,不甘心其政治上的失败,广造舆论,竭力攻击、诽谤范仲淹等延用朋党,朝廷内“朋党之论”再起,其陷害忠贤的险恶用心,深为欧阳修所洞察。欧阳修担心仁宗轻信谗言改变主张,也为驳斥保守派的攻击,辨朋党之诬,所以写了《朋党论》一文,希望仁宗明鉴。
2.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基础?巩固?训练”部分。
3.
本文是一篇富有战斗性的政论,历来享有盛名,为人称道。试分析层层对比,事、理结合,深入浅出,以理服人的特点。
【自研自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君子和小人的朋党有什么区别?
3.
从历史的兴衰来看,明君应该怎样对待朋党?为什么?
【自练自提】
翻译下列句子
1.
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2.
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
3.
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4.
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
5.
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第二课时
完成《同步练习册》相关练习
【自我评价】
朋党论答案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
?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中。
???
?第二自然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是史实的对比。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
????
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
【自研自悟】
1.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2.
(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2)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
3.应该任用君子之真朋。因为“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
朋党论答案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
?为了阐明朋党有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作者主要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全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中。
???
?第二自然段,论述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区别,对比分析真朋与伪朋的实质,是说理的对比。第三自然段是纵向举例对比,举出历史上几个正反典型实例,说明用君子之党与用小人之党的不同后果。作者比较古代的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及其在历史上所起的不同作用,将“治”与“乱”、“兴”与“亡”进行对照,是史实的对比。第四自然段在上述史实基础上作归纳对比,说明仁君与昏君的区别就在于辨析朋党。
????
通过上述对比,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正与邪、善与恶、是与非、真与伪,国君是否信用君子之朋的得与失、利与弊,则一目了然。
【自研自悟】
3.
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4.
(1)君子是真朋,小人是伪朋。从本质上说明小人无朋。这一点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朋党之说。这一段是在前一段基础上的深入剖析。由于小人之朋是从利出发的,所以只能是暂时的,只能是假的;而君子之朋出于对道的共同追求,所以必然能“终始如一”,所以是真的。
(3)欧阳修指出了道和利,是区分两者的关键所在。并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指出:小人是以利,相互勾结,相互利用,利益相同则相结为党,见“利”则相互反目,“利’’尽则分道扬镳;而君子是以“道”相互联结,同道则同德,同德则同心,道永远不变,则君子之党永远同心。
3.应该任用君子之真朋。因为“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