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桥边的老人》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桥边的老人》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0.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8 09:45: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桥边的老人
【学习目标】
1、品读并揣摩语言,分析老人形象。
2、把握小说的主旨。
3、掌握小说的叙述角度和叙述人称。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知识链接:海明威(l899~1961),美国小说家,一向以文坛硬汉著称。1954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所谓“迷惘的一代”,意思是指由于迷失了前进的方向而不知该怎么办的一代。(20年代初期)
海明威传奇的一生--------他的一生都在历险:他当过战地记者,打过仗,负过伤;在和平年代也不安分:斗牛、狩猎、捕鱼、驾驶巡逻艇和飞机。他年少的时候就因为痴迷拳击而导致一只眼睛永久失明;参加过两次世界大战,出生入死以致伤痕遍体。作为红十字会车队司机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长期担任驻欧记者,并曾以记者身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十分抑郁,经多次医疗无效,终用猎枪自杀。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海明威的文风一向以简洁明快著称,俗称“电报式”,他擅长用极精练的语言塑造人物。
他提出了文学创作的“冰山理论”。海明威曾在《午后之死》中提出:“如果一位散文作家对于他想写的东西心中有数,那么他可以省略他所知道的东西,读者呢,只要作者写的真实,会强烈地感觉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已经写了出来。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上。”这就是海明威著名的“冰山理论”。他认为作家应该把思想、情感乃至语言与动作等八分之七的内涵隐藏起来,不要袒露出来。他的理由是,所有这一切被省略的东西,读者会通过自己的想像加以联接与弥补的。?
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30、40年代他转而塑造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而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剧本《第五纵队》1938),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1940)。50年代后,他继续发展20年代短篇小说宁折不弯主题,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硬汉形象。(代表作中篇小说《老人与海》1950)。
名言: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
1、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自研自悟】
1、文中刻画的桥边的老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2、探究本篇小说的主旨。
自练自提
品读小说结尾,模仿海明威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并发挥想象续写一下接下来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介绍叙述视角。
小说一开始,就要给自己找一个叙述的身份和位置,这就是叙述视角,或者叙述角度,这是小说的立足点,它决定了叙述者以何种身份、何种角度来讲述故事。“作者—叙述者—人物”三者有不同程度的交叉重合关系,从而使小说的叙述方式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
以作者(他)、叙述者(我)、人物(老人)的口吻复述小说情节。(选择其一来口述)
 二、介绍叙述人称。
  叙述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全知视角基本上是叙述者等同于作者,他超越小说的所有人物和事件,了解小说的全部细节和所有人物的心理及命运。全知视角的叙述一般采用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
  有限视角是现代小说的一大贡献,这时叙述者只了解故事的部分情节,故事的叙述者往往是小说中的一个人物,采用的是第一人称或者第三人称的叙述方式。第一人称“我”的运用将叙述限定在一个有限的视角中,小说主人公“我”就是故事的讲述人,叙述者和人物重叠。
  三、根据上面的介绍,请你再次阅读《桥边的老人》,分析“我”是谁?并指出这篇小说的叙述人称,谈谈这种叙述人称的艺术效果。
  
四、归纳总结:第一人称“我”在小说中的一般作用:
1、讲述故事:“我”是一个线索人物,通过“我”串联起了小说的所有情节,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性;
2、推动情节:“我”是事件的参与者,由于“我”的……情节得以发展变化。
3、人物塑造:“我”见证了xx人物的……,对其遭遇有关切,有同情,有思考,写“我”是为了更好地塑造xx的形象。
4、主题表达:“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有助于揭示作品的主题。
拓展补充:现代文阅读中其他人称及其作用?
1.第二人称:你;你们?
(1)增加亲切感;?(2)直抒胸臆?(3)抒情更强烈,更有感染力;
2.第三人称:他;她:它们?
(1)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2)有比较广阔的范围,作者可以在这当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
?巩固练习:


〔俄〕阿.马.高尔基
①……每当早晨醒来,我便打开房间的窗户,倾听着从山上透过果园中茂密的绿阴向我传来的心事重重的歌声。无论我醒得多早,这歌声都已经回荡在充满着盛开的桃花和无花果的香甜气息的晨空里了。
②清风从阿伊--偑特里山巍峨的峰顶簌簌吹来,微微地拂动着我窗前浓密的树叶,树叶的簌簌声给歌声增添了许多令人心旷神怡的美感。歌曲本身并不优美,而且有些单调,整个曲调很不和谐。在看来本应该停顿的地方,听到的却是悲伤而激动的呼号,随后这一惊心动魄的喊叫又同样出人意外地变作了柔肠百转的怨诉。这歌是一个苍老而颤抖的嗓音唱出来的,日复一日,从早到晚,什么时候都能听到这支像山溪一般流下来的唱不尽的歌子。
③村民们对我说,这心事重重的歌声他们已经听了七个年头。我问他们:“这是谁在唱?”他们告诉我,这是一个叫乌米的疯老婆子唱的。六年前她的丈夫和两个孩子出海捕鱼,至今没有回来。
④从那时起,乌米便每天坐在自家土屋的门槛上,望着大海歌唱,等待着自己的亲人。一次,我去看她。我沿着蜿蜒的小道,经过几个伫立在山坡上的土屋,穿过一个个果园和葡萄园,爬上了高山。在山石背后翠绿树丛中,我看到了乌米老太婆的那所半坍塌的土屋。在从亚伊拉山顶滚下的巨石中间,长着几株法国梧桐、无花果树和桃树。溪水潺潺地流着,在它流过的地方形成许多小小的瀑布,土屋顶上长着青草,墙上爬着曲曲弯弯的藤蔓,屋门正对着大海。
⑤乌米坐在门旁的石头上,她的身材匀称颀长,白发苍苍。她那布满细小皱纹的脸,已被太阳晒成了棕褐色。层层叠叠的石堆,年久失修的半塌的土屋,在炎热的蓝天衬托下的阿伊--偑特里山的灰色峰顶,以及在太阳照耀下寒光熠熠的大海,所有这一切在老人周围形成了一种肃穆静谧的气氛。在乌米脚下的山坡上,有一些零零落落的村舍。透过果园的绿树丛看去,它们那五颜六色的屋顶,酷似一个被打翻了的颜料箱。从山下不时传来马具的叮当声,还有潮水拍击海岸的沙沙声。偶尔还可以听到聚集在集巿上咖啡馆附近的人们的喧嚷声。在这儿的山顶上是一片宁静,只有淙淙的溪水,伴随着还在六年前已经开始了的乌米的幽思漫漫的歌声。
⑥乌米一面唱,一面用笑脸迎着我。她的脸在微笑时皱得越发厉害了。她的眼睛年轻而明亮,眼里燃烧着专心致志的期待之火。她温存地打量了我一眼,重又凝视着一片荒漠似的大海。
⑦我走近前去,在她身旁坐下,听着她歌唱。歌子是那样奇特:满怀信心的曲调不时为忧思所代替,其中含有焦灼不安和疲倦的调子,它时而中断,寂然无声;时而又响起来,充满了喜悦和希望……
⑧但是不论这歌曲表现什么样的情绪,乌米老太太的脸上却只有一种表情,那是一种坚信不疑的期待,一种满怀信心的、安详而喜悦的期待。
⑨我问她:“你的丈夫叫什么名字?”她粲然一笑,回答说:“阿布德拉伊姆……大儿子叫阿赫乔姆,还有一个叫尤努斯……他们很快就会回来的。他们正在路上,我马上就会看到船了。你也会看见的确”
⑩她说“你也会看见的”这句话时,似乎深信,见到他们父子对我说来也将是莫大的幸福,似乎当她丈夫的渔船出现在海天之际,出现在她那被南方的烈日晒干了的、木乃伊般的棕色手指所指的那一道深蓝色的细线上时,我会感到莫大的快乐。
随后她又唱起了那支期待和希望之歌。我看着她,一面听,一面想:“就这样怀着希望该有多好啊!心里充满了对未来巨大欢乐的期待,这样活着该有多好啊!”
乌米一直在唱着,她微笑地摇晃着身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在日光下闪烁着耀眼光辉的茫茫大海。
她完全沉湎在一种思念里,不理会任何别的东西了,坐在她身旁的我对她说来已不复存在。我对她这种全神贯注的神态满怀敬意,我觉得,她这种只怀着一种希望的生活很值得羡慕,我沉默着,情愿让她把我忘却。这一天海上风平浪静,它像一面明镜,映射出明亮的天色,但并未使我产生什么希望。随后我便满怀惆怅悄然离去。身后传来了歌声和溪水响亮的淙淙声,海鸥在海上翱翔,一大群海豚在离岸不远的地方尽情嬉戏,远方是苍茫的大海。
年迈的乌米永远等不到什么了,但她将怀着希望活着和死去……
1.本文着意勾勒了乌米的形象,请从两个方面概括乌米的主要性格特征。(各不超过两个字)
(1)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
2.指出第5自然段中景物描写所采用的手法,并简析该段景物描写的作用。
3.(1)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
(2)文中反复写她的歌声有何目的?
4.鲁迅《祝福》中的“我”既是不可或缺的人物形象,又是主人公祥林嫂命运的见证,其重要性与本篇中的“我”相似。请赏析《乌米》中“我”的形象与作用。
桥边的老人
参考答案
自学自测
1、略
自研自悟
1、温和、文雅,疲惫不堪,被迫舍弃相依为命的动物、孤独无依,眷恋着故乡、对动物有着亲人般的牵挂和爱,对政治和未来茫然无知,善良简单、平静无求的无辜普通百姓的缩影。
2、揭示战争的残忍、罪恶,显示出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人性的善良——对生命的尊重与对和平的渴望。
自练自练
第二课时
一、战争即将到来,人们竞相逃走。一个反法西斯的士兵看见一位老人坐在那一动不动,就过去劝他离开。士兵从与老人的对话中了解到老人从前住在圣卡洛斯,是一个看管小动物的人。老人累了,而且很怀念他的小动物,他不想离开这里。
“我”看见一位老人一直坐在那里。“我”害怕他会受到战火的威胁,就过去劝他离开。在后来我们的交流中,“我”才知道老人以前是一个看管小动物的人,住在圣卡洛斯。因为战争,老人就离开了他的家乡还有他的小动物。现在他太累了,不想走了,而且他很怀念以前看管的小动物,很担心它们。也许他已经不想活了。这里的战争即将开始,我很担心他的命运。
“我”本是一个在圣卡洛斯照看小动物的老人。因为家乡发生了战争,我被迫离开了家乡。我现在很累、很疲惫了。这时,一个好心的士兵过来了,他询问了我一些情况,希望我能尽快离开战火纷飞之地。可是“我”真的不想走了,我心中只牵挂这=着我的那些小动物,只有它们才是我活下来的勇气,可是它们不知道现在还有没有活着。
乌米
参考答案:
1.(1)坚忍(执着)(2)乐观
2.手法:①衬托(以动写静,以景衬人);②分层写景,远近高低结合。
作用:①烘托出肃穆静谧的气氛;②突出乌米孤独无助的处境;③暗示人物的命运。(意对即可
3.(1)忧怨中充满希望
(2)①更充分地表现乌米复杂的内心世界,有利于揭示乌米的性格;
②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切同情;
③渲染气氛,使全篇笼罩在明亮与灰暗交织的基调中,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意对即可
4.形象:①对不幸者富有同情心;②对人性之美满怀敬意;③对现实有清醒的认识。
作用:①使文中的人和事更具真实感;②“我”是贯串全文的线索;③借“我”的感触揭示全文主旨;④通过“我”对乌米的情感态度突出乌米的形象。(意对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