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秋声赋》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欧阳修《秋声赋》学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3.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8 09:47: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秋声赋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3.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调动起自己已有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通过吟咏对文章进行鉴赏,从而进一步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难点】
1.反复诵读,学习本文把无形的秋声写的绘形绘色的艺术技巧,理解秋的意境。
2.能借助文本研习,体会作者在文中抒发的世事艰难、人生忧劳的无限感慨。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
诵读文本,解决字音,理解大意。
2.
完成《同步练习册》中“基础?巩固?训练”部分。
3.
整体感知:




主观感受

()

()

()
【自研自悟】
1.
第一自然段是描写的什么?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秋声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秋声的什么特点?
2.第二段是从哪些角度来写秋之状的?文章题为《秋声赋》而第二段写秋之状,离题了吗?
【自练自提】
完成《同步练习册》“知能?达标?进阶”中的1—9题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第三段作者举了哪些与秋有关的事物?有何作用?
【自研自悟

1.
面对充满肃杀之气的自然之秋,作者又会产生怎样的人生感悟呢?
2.
对于这篇文章的主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这是一篇典型的悲秋之作,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所说的“这是一篇以悲秋为主题的赋体散文,抒发了作者在政治上不能有所作为的郁闷心情。”另一种认为“同以往的许多‘悲秋’之作相比,本文既无失意的惆怅,又无身世的感伤,体现了作者豁达超然的情怀。”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也可以结合我们以前学过的欧阳修的作品来谈一谈。
【自练自提】
完成《同步练习册》“知能?达标?进阶”中的10—13题
【自我评价】
秋声赋答案
【自学自测】




主观感受


淅沥萧飒
如风雨骤奔腾砰湃
如波涛夜惊
鏦鏦铮铮
如军队夜行
凄切悲凉


惨淡
清明
栗冽
萧条
丰草色变
佳树叶脱
肃杀寂寥


刑官
兵象阴阳五行五声六律
肃杀寂寥
【自研自悟】
1.
秋声?。
作者用一连串的比喻,把秋声比作“波涛夜惊”“风雨骤至”“鏦鏦铮铮”“金铁皆鸣”“衔枚疾走”的人马声,通过这些恰当的比喻把难以捉摸的东西变的具体可感(化虚为实的手法)。另外作者巧妙的利用“听”的过程写秋声,由“初”到“忽”,再到“触于物”,写出了由远而近、由小到大、凭虚而来的撞击物体的动态过程,突出了秋声变化的急剧和来势的猛烈。

2.
分别就秋的色、容、气、意,描绘出了秋状的四幅具有不同特征的鲜明图画,其中色、容为实,气、意为虚,手法是由实入虚,虚实结合。
接下去作者写道:“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可见作者写秋状其实还是为了写秋声,找出秋声悲的缘由,烘托秋声的“凄凄切切,呼号愤发”。
【自学自测】
作者把秋与官制、阴阳、五行、音律等配属起来,甚至用“伤”解释“商”,用“戮”解释“夷”,极力铺张,突出秋对万物的强大摧残力量,写出了秋声中永恒的悲伤,为下文进入本文主题起了铺垫作用。
【自研自悟】
1.
这一段是全文的题旨所在作者由感慨自然转而叹人生,百感交集,黯然神伤。这一段,作者在极力渲染秋气对自然界植物摧残的基础上,着力指出,对于人来说,人事忧劳的伤害,比秋气对植物的摧残更为严重。所以文章的主旨句应该是“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2.
我从这篇文章中读到的是欧阳修的一种超然情怀,但这种超然不同于那种从容地面对现实,襟怀旷达的人生态度,而是历尽沧桑之后的一种透悟一种淡泊的心境。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欧阳修的生平:
欧阳修为人刚正,敢于直言,但他的一生历尽艰辛,宦海升沉20多年,29岁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39岁再度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48岁那一年,又被宦官诬陷,几乎出知同州。他本来体弱多病,40岁就白发萧疏了。虽然自至和元年开始结束贬谪外放的生活,重新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也一路升迁,但长年的政治斗争使他感到心力交瘁,所以在这篇53岁时写成的《秋声赋》流露出了这种希望与世无争,修身养性的思想。
同时,作者以“无形”的秋声作为描写和议论的对象,采用赋的形式抒写秋感,极尽渲染铺陈之能事,实际上融人了作者对宦海沉浮、人生苦短深沉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