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9课
1.(2020·辽宁本溪)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A )
A.加强中央集权
B.根除地方腐败
C.提高行政效率
D.解决唐末弊政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为了解决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问题,派文官任知州,控制了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因此,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解决藩镇割据问题,以加强中央集权,故A项正确;B项错在“根除”,说法绝对,故错误;材料和提高行政效率无关,故C项错误;解决唐末弊政的目的也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故D项错误。
2.(2020·北京西城)《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C )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解析] 根据材料,太祖“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治国的特点是崇文抑武,C项正确;太祖革命与无为而治矛盾,A项错误;南北面官制是契丹政权的制度,B项不符合史实;宋代“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与君主专制得到强化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3.(2020·济南)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宋初“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设的机构是( D )
A.通判
B.枢密院
C.参知政事
D.诸路转运司
[解析] 据材料“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可知,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地方所设的机构是诸路转运司,官员是“转运使”,负责把地方财政转运到中央,D项符合题意;通判是北宋负责地方监察的官员,A项错误;枢密院是北宋负责军事的中央官员,B项错误;参知政事是北宋负责行政的中央官员,C项错误。
4.(2020·泰安)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B )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是“理财”,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B项正确;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但北宋没有“消除了边境威胁”,A项错误;据所学可知,王安石变法由于大地主,官僚的反对而失败,C项说法错误;D项不是材料主旨。
5.(2020·潍坊)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 D )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
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
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
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
[解析] 据材料信息,杨家将保家卫国事迹在北宋和辽国都被民众纪念,这体现了忠烈节义受到宋辽民间推崇,故选D项;材料中现象是民间行为,不能体现出A、B两项;C项被神化扩大了杨家将的影响,排除C项。
6.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B )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C.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解析] 据“直把杭州作汴州”这一诗句分析可知,本题考查的是南宋偏安的实质,B项符合题意。
PAGE第三单元 第9课
1.(2020·辽宁本溪)在唐末五代藩镇割据阴影下建立的赵宋王朝,采取了通过控制地方官员,以控制地方财政、司法和军事大权的策略。宋王朝采取这一策略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根除地方腐败
C.提高行政效率
D.解决唐末弊政
2.(2020·北京西城)《宋史》云:“艺祖(太祖)革命,首用文吏夺武臣之权,宋之尚文,端本乎此……自时厥后,子孙相承。”由此反映出宋朝治国的特点是( )
A.无为而治
B.设置南、北面官
C.崇文抑武
D.强化君主专制
3.(2020·济南)唐末五代以来,节度使把持地方财政,常常以大量财物留使、留州。宋初“防弊之政”为解决这一问题所设的机构是( )
A.通判
B.枢密院
C.参知政事
D.诸路转运司
4.(2020·泰安)王安石变法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改革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变法( )
A.实现了强兵目的,消除了边境威胁
B.增加了政府收入,达到了富国目的
C.促进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统一,巩固了统治
D.减轻了人民负担,改善了民众生活
5.(2020·潍坊)宋辽并立期间,杨业率领杨家将保家卫国的事迹被广为传颂,在辽国古北口有纪念杨业的“杨无敌庙”,宋朝民间将杨家将故事演义得更加丰富。据此可知当时( )
A.民族之间战争异常惨烈
B.理学成为宋辽的官方哲学
C.杨家将逐渐被民间神化
D.忠烈节义受宋辽民间推崇
6.南宋初期的一首诗歌写道:“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这首诗主要反映了( )
A.南宋都城杭州的繁华
B.统治者的腐败和苟且偷安
C.西湖景色的秀丽迷人
D.人民收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PAGE第三单元 第9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9]
一、素养达标
1.(2020·菏泽B)《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D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解析] 材料信息“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说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地方困弱,面对金军侵扰无力还击。因此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故D项正确;加强中央集权不是材料的主旨,故A项错误;材料和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C项错在“根本”,说法过于绝对。
2.(2020·天津河北区)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 D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解析] 据图片信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可知,北宋地方通过分化事权来加强中央集权,D项符合题意;“极力提高皇权”“竭力削弱相权”都是中央机构的调整,A、B两项与题意不符;图片信息没有涉及“削夺将帅权力”,C项错误。
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D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解析]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因此,答案选D项。
4.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C )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解析] 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反映分割宰相权力,不是频繁换相,故A项错误;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可知,北宋通过分割宰相权力以加强皇权,不是培植亲信,故B项错误;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体现了分化宰相事权,故C项正确;材料“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是为了分化宰相事权,加强皇权,不是重视法治,故D项错误。
5.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B )
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
D.用人不当
[解析] 庆历新政激进的改革措施,遭到官僚贵族的反对和诽谤,成为改革失败的主要原因。故选B项。
6.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D )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和“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的信息可以看出王安石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故D项正确;A、C两项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排除;题干中的做法只是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并没有剥夺三司的财权,故B项错误。
7.北宋和辽、西夏,南宋和金朝都签订过和平协议。这些协议都( D )
A.签订于中原王朝北伐失败后
B.在协议签订后正式定都
C.确立了双方为兄弟国间关系
D.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局面
[解析] 签订于中原王朝北伐失败后的是宋辽协议,排除A项;宋金协议签订后正式定都,排除B项;确立了兄弟国间关系的是宋辽协议,排除C项;三份协议都在客观上推动了相对稳定局面的形成,D项正确。
8.下表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C )
官僚家庭
184人
平民家庭
417人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解析] 依据题干图示中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可知,来自平民家庭的进士比官僚家庭的比例高很多,说明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故C项正确;A、B两项说法过于绝对化,应排除;D项不符合史实,应排除。
9.(2020·北京西城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
道德生活史》
据材料,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答案] 措施:考试资格方面,进一步放宽限制,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也可参加;录取方面,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加强了统治力量;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推动崇文抑武局面形成;改变及第个人与家族的地位和经济状况;促进重农抑商思想观念发生变化;一批儒商诞生,提升中国商业文化。
[解析] 措施:依据材料四中“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的科举考试资格进一步放宽限制,允许传统受歧视的工商业者参加;更多录取社会下层士人。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初年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范围的扩大,对于统治基础的加强、社会关系中的平等、崇文抑武局面的形成、社会阶层的流动和思想观念发的变化、儒商及中国商业文化的发展等多方面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能力提升
10.(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A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解析] 题干材料“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说明史官的史实记载对皇帝个人行为有重要影响,让皇帝不能为所欲为,故选A项。“全部真实可信”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史官记事虽能影响皇帝个人行为,但与皇帝之间并不存在尖锐矛盾,排除C项;“真实言行”包括正确的,也包括失误的,从题干材料可以看出宋太祖不是“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而是不愿史书记录其“误失”,排除D项。
11.(2020·聊城)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凡被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均须经过殿试,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无须再经吏部其他选试。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下列对这一做法政治意图的相关解释最合理的应是( B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用人权威
C.重组中枢机构架空外朝
D.彰显殿试的权威与地位
[解析] 据材料“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可知,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者即为“天子门生”,这一切都反映了皇帝掌握了用人权,强化君主用人权威,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科举取士的“殿试”环节,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无关,A项错误;外朝是汉代时期的机构,与殿试无关,C项错误;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
12.(2018·全国卷Ⅲ·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B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解析] 通过材料中北宋和南宋宰相祖辈任官情况可知,北宋时期宰相祖辈担任高级官员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而南宋时有所减少;两宋时宰相祖辈担任无官职记录的人数和比重较大,说明越来越多的没有政治背景的平民有机会担任宰相职务,体现了当时社会阶层流动性加强,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宰相的权力的变化,C项不正确;身份地位较为低下的人出任宰相,得益于科举制的推行,D项说法不正确。
13.(2019·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A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解析] 结合北宋时期募兵制的士兵目的及人数可知,过于庞大的军队数量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A项符合题意。由于北宋实行重文轻武和文人治国的方针,北宋军队战斗力较低,B项排除。材料与对地方控制无关,强调的是军事力量,C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分化差距无关,D项排除。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犯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涉及哪些领域?据材料二分析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答案] (1)问题:政府要不要“理财”。
实质:反对变法(祖宗之法不可变)。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2)领域:改革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教育等诸多领域。
原因:宋代商品货币经济活跃,王安石具有前瞻性。
PAGE第三单元 第9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9]
一、素养达标
1.(2020·菏泽B)《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2.(2020·天津河北区)下面是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图示表明北宋加强中央集权举措的突出特点是
(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分权以削弱地方权力
3.宋朝儿童念的《神童诗》,一开头就是“天子重英豪,文章教尔曹;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当时民间还流行着这样的俗话:“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材料主要表明,宋朝( )
A.等级森严
B.商业繁荣
C.重农抑商
D.重文轻武
4.北宋初年,“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这反映出北宋强化君权的显著特点是( )
A.频繁换相
B.培植亲信
C.分化事权
D.重视法治
5.庆历新政最终以失败而结束,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不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B.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C.与统治者的要求不符
D.用人不当
6.王安石在变法之初就设置“制置三司条例司”,将财政经济的规划、决策权从三司独立出来,同时要求“一岁用度及郊祀大费,皆编制定式”。这一措施体现了王安石( )
A.将整顿吏治作为变法中心
B.借变法之机剥夺了三司财权
C.以积极节流作为理财思路
D.重视财政运行机制改革
7.北宋和辽、西夏,南宋和金朝都签订过和平协议。这些协议都( )
A.签订于中原王朝北伐失败后
B.在协议签订后正式定都
C.确立了双方为兄弟国间关系
D.有助于形成稳定的局面
8.下表是南宋理宗宝祐四年中榜的601名进士的出身统计情况。该数据可以说明( )
官僚家庭
184人
平民家庭
417人
A.科举制彻底改变了特权阶级的地位
B.科举制消除了九品中正制的门第标准
C.科举制拓宽了政治参与的途径
D.科举制有利于社会各阶层的平等
9.(2020·北京西城改)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75年,宋太祖下诏:“向者登科(科举应考人被录取)名级,多为势家所取,塞(阻隔)孤贫之路。今朕躬亲临试,以可否进退,尽革前弊矣。”此后君王都沿用此制度,选拔有才干的贫寒士子充实官员队伍。……宋太宗时,“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允许工商业者及“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以至于“工商之子亦登仕进之途”。
——摘自唐凯麟主编《中华民族
道德生活史》
据材料,简述北宋初年在科举考试资格和录取方面的改革措施,并结合所学分析其作用。
二、能力提升
10.(2016·课标全国Ⅰ·26)史载,宋太祖某日闷闷不乐,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尔谓帝王可容易行事耶……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我所以不乐也。”此事反映了( )
A.重史传统影响君主个人行为
B.宋代史官所撰史书全都真实可信
C.史官与君主间存在尖锐矛盾
D.宋太祖不愿史书记录其真实言行
11.(2020·聊城)自宋太祖开宝六年起,凡被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均须经过殿试,凡于殿试中进士者皆即授官,无须再经吏部其他选试。殿试于宫内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并定出名次。自此以后,进士均为“天子门生”,而不再是考官的门生。下列对这一做法政治意图的相关解释最合理的应是( )
A.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B.强化君主用人权威
C.重组中枢机构架空外朝
D.彰显殿试的权威与地位
12.(2018·全国卷Ⅲ·25)宋代宰相祖辈任官情况表
曾祖、祖父或父亲任官情况
宰相人数
北宋(71)
南宋(62)
高级官员
20
8
中级官员
15
10
低级官员
12
8
无官职记录
24
36
上表据学者研究整理而成,反映出两宋时期( )
A.世家大族影响巨大
B.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C.宰相权力日益下降
D.科举制度功能弱化
13.(2019·全国卷Ⅲ·26)北宋实行募兵制,兵士待遇较为优厚,应募者以此养家糊口,兵员最多时达120多万人。这一制度( )
A.加重了政府财政负担
B.提升了军队的战斗力
C.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
D.加剧了社会贫富分化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古代的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使自己富裕起来,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青苗钱破坏了富人必要的社会职能。
——[美]包弼德《斯文:唐宋思想的转型》
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材料一中王安石、司马光围绕什么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争论的实质,并回答变法触犯了哪部分人的既得利益。
(2)王安石变法的措施涉及哪些领域?据材料二分析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的原因。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