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文档属性

名称 2020-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历史第五单元第16课 两次鸦片战争 试卷(原卷版+解析版,4份打包)新人教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9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28 19:20:02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 第16课
1.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D )
A.南京  
B.上海
 
C.厦门
  
D.虎门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839年6月3日,林则徐将缴获的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挑起鸦片战争,故D符合题意;A、B、C三项与题干历史事件发生地点不符,故排除。
2.(2020·辽宁本溪)《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B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解析] 从材料中的“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来看,这种“治外法权”是指领事裁判权,故答案为B项;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被迫给予另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在当时的最优惠待遇,排除A项;居住及租地权是指外国人在中国获得租地建房和居住的权利,使馆驻兵权是指外国可以在其驻华使领馆内驻兵的权利,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D两项。
3.(2020·青岛)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
( A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纳要上》第91页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鸦片战争的过程
C.鸦片战争与近代化  
D.鸦片战争的结果
[解析] 读图片注意图片下面的文字说明,据本题两幅图片的文字说明可知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故选A项;其他三项明显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4.(2020·济南)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 C )
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900年
[解析] 据材料“圆明园马首铜像”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抢掠圆明园,并为掩盖罪行火烧圆明园,因此马首最可能流失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C项符合题意;1842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A项不合题意;1856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期时间,与事实不符,B项错误;1900年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D项不合题意。
5.(2020·青岛)鸦片战争后知识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学术著作。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 C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禹贡地域图》
[解析] 根据设问限制“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联系所学可知,《瀛环志略》符合题意,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第一部”等限制条件,D项《禹贡地域图》是魏晋时期的地图学家裴秀的著作,排除三项。
6.“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是( A )
A.军事科技  
B.工业科技
C.启蒙思想
  
D.政治变革
[解析] 战舰、火器和养兵、练兵之法属于军事科技的范畴,故答案为A项。
PAGE第五单元 第16课
1.下图是小明同学创作的历史学习卡片,它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
A.南京  
B.上海
 
C.厦门
  
D.虎门
2.(2020·辽宁本溪)《哈佛中国史·最后的中华帝国·大清》记述到:“清朝也给予英国和美国‘治外法权’,意指这些国家的国民即使在中国涉嫌犯罪,也只会由这些国家的法律及法院审判。”清政府给予英、美等国的这一特权是(  )
A.片面最惠国待遇  
B.领事裁判权
C.居住及租地权  
D.使馆驻兵权
3.(2020·青岛)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下面两幅图片可以用来研究
(  )
——高中历史教材《中外历史纳要上》第91页
A.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  
B.鸦片战争的过程
C.鸦片战争与近代化  
D.鸦片战争的结果
4.(2020·济南)2019年11月,圆明园马首铜像由港澳爱国人士捐赠给国家文物局,马首回到阔别一百多年的家园向世人昭示“民族弱则文物失,国运强则文化兴”的深刻道理。马首最可能流失于(  )
A.1842年  
B.1856年
C.1860年  
D.1900年
5.(2020·青岛)鸦片战争后知识界掀起了向西方学习的热潮,涌现出一批学术著作。中国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是
(  )
A.《四洲志》  
B.《海国图志》
C.《瀛环志略》
  
D.《禹贡地域图》
6.“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可见当时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向西方学习的侧重点是(  )
A.军事科技  
B.工业科技
C.启蒙思想
  
D.政治变革
PAGE第五单元 第16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16]
一、素养达标
1.(2020·北京房山区)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A )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解析] 材料“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体现的是林则徐认为鸦片流入中国对国家实力、群众健康、财政收入和军事实力产生巨大的危害,因此A项符合题意;材料与扩充军队、扩大税收和学习西方无关,B、C、D三项排除。
2.(2020·怀化)1841年3月13日,英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带两只小船,驶入澳门西侧的西江水道。在3天的航行中,这支小小的船队,沿途竟打垮了6座炮台,击毁了清军9艘战船,毁坏了清军100多门大炮,并拆除了多道拦江障碍。这一情况反映了( D )
A.英国企图占领澳门
B.清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中国毫无海权意识
D.鸦片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解析] 英国“小小的船队”打败了在数量上远超自己的清朝军队,说明坚船利炮的工业文明必将战胜主要依靠冷兵器作战的农耕文明,预示了鸦片战争清政府必将失败的命运,故答案为D项;材料没有反映英国有占领澳门的企图,排除A项;材料没有反映清政府放弃抵抗,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中国人对海权的看法,排除C项。
3.(2020·北京西城)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A )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解析] 根据材料,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对中国市场的乐观展望,外交大臣对广州市场的觊觎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表现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本质意图,是打开中国市场,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鸦片贸易合法化对英国的重要性,B项错误;英国发动鸦片战争不是为推广先进技术,促进中国社会发展,C项错误;掠夺劳动力与供应、消费和商品出路等无关,D项错误。
4.(2020·枣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人与中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C )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解析] 本题考查领事裁判权,这一条款规定外国人在中国犯罪由本国在中国的领事处理,这严重违反了中国的司法主权,C项符合题意;A项错误,B项扩大了史实,D项与材料不符,排除三项。
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D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解析] 据材料可知,直接导致如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协定关税。《南京条约》规定,英商进出口货物交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6.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C )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 (一八五○至一八六○)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英国的炮舰政策  
B.清朝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西方国家的携手  
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解析] 1840年英国对中国实行了炮舰政策,故A项错误;1864年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故B项错误;1856年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合共同侵略中国,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西方对中国的冲击而非中国内部的变革,故D项错误。
7.(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C )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解析] 材料信息“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体现了片面最惠国待遇中的“利益均沾”原则,故C项正确;领事裁判权指的是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该国领事具有的按照本国法律,予以审判、定罪的权力,故A项错误;材料和传教士传教权无关,故B项错误;居住及租地权后来发展为租界,故D项错误。
8.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C )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的逐利性和扩张性,而英国殖民者之所以将其美称为“通商战争”,其目的就是掩饰这场战争的侵略性,故C项正确。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答案] (1)政策:闭关锁国政策。原因:同外国人交往,危及自身统治;天朝上国的心态,维持皇威。
(2)与西方接触,开展外交。
(3)两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地主阶级知识分子“开眼看世界等”。(其他言之有理亦可)
二、能力提升
10.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C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解析] C项对,五口通商、协定关税反映了英国打开中国市场,进行商品输出的本质要求;A项错,五口通商、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商品的输入;B项错,该条款是不平等的,便利了英国对华商品输出,并不能促进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D项错,该条款是不平等的,不利于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11.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B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解析] B项对,关于香港岛被迫割让给英国表述成为“赏借”,说明了清政府当时仍存在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A项错,图片信息“厦门、宁波、上海”“福州”“香港”等与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签订的《南京条约》中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及割香港岛相符,可判定该谕旨颁发于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C项错,《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并不是该谕旨导致的;D项错,根据“可改为泉州”“香港……”“赏借”表明道光帝没有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
12.(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A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解析] 依据材料“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良歹分明,情甘帖服”等信息可以看出,清政府官员对夹带鸦片的人依法加以惩处,对夹带鸦片的船货尽数没收,体现了清政府禁止鸦片流毒,维护民族尊严的决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反映的是清政府官员要求外商的具结承诺,无法得出得到各国政府的公认,故B项排除;材料中禁止外国商人带鸦片来华,可得出鸦片贸易在当时是不合法的,故C项排除;是否“享有治外法权”在材料中无体现,故D项排除。
13.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C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
D.魏源的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解析] 《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翔实的专著,由于中国受传统华夷观的影响,不重视西方。二十年后该书在日本极为畅销,为民族危机严重的日本进行明治维新提供了指导,而在民族危机同样严重的中国该书却已绝版。这反映出中国社会变革意识淡薄,故C项正确。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
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答案] (1)政策:自由贸易政策。
目的:打开中国大门,把中国变成其商品市场。
(2)割让香港岛,成为侵略中国的支点;开放通商口岸,便利其对华商品输出;协商关税,破坏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治外法权,中国司法权遭到破坏;片面最惠国待遇,便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侵略。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自由贸易”的信息得出英国的经济政策,结合工业革命后英国要打开中国市场分析根本目的。第(2)问根据材料二归纳其特权,并分别从领土、经济、司法等方面分析其影响。
PAGE
-
1
-第五单元 第16课
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练案16]
一、素养达标
1.(2020·北京房山区)林则徐指出:“烟不禁绝,国日贫,民日弱,十余年后,岂惟无可筹之饷,抑且无可用之兵。”这句话的用意是(  )
A.说明鸦片危害主张禁烟
B.抨击军备匮乏要求扩军
C.指出钱粮匮乏建议收税
D.阐释西方先进从而学习
2.(2020·怀化)1841年3月13日,英武装轮船复仇神号拖带两只小船,驶入澳门西侧的西江水道。在3天的航行中,这支小小的船队,沿途竟打垮了6座炮台,击毁了清军9艘战船,毁坏了清军100多门大炮,并拆除了多道拦江障碍。这一情况反映了(  )
A.英国企图占领澳门
B.清政府已完全放弃抵抗
C.中国毫无海权意识
D.鸦片战争结局的必然性
3.(2020·北京西城)19世纪30年代,璞鼎查向英国纺织品资本家宣称:“倾所有兰开夏纺织品厂的出品,都不足以供应中国一省消费之用。”曼彻斯特商会在上交外交大臣的文件中指出:“广州提供了年达300万镑印度商品的出路。”据此判断,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意图是(  )
A.打开中国市场  
B.鸦片贸易合法化
C.推广先进技术  
D.掠夺劳动力
4.(2020·枣庄)中英《南京条约》规定,无论英国人在华所犯何罪,都交由英国领事按照英国法律审理;而中美《望厦条约》更进一步扩大了领事裁判权的范围,美国人与中国人及其他外国人在中国的一切诉讼,均由美国领事审理,中国官员无权过问。上述条约内容表明(  )
A.清政府熟谙近代的领事制度
B.列强已掌握中国司法大权
C.中国司法主权遭到严重破坏
D.中西间法律思想相互渗透
5.《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其中直接导致下表中数据变化的内容是(  )
1843年前后中英两国进出口货物税率
货物
旧税率(%)
新税率(%)
棉花
24.19
5.56
棉纱
13.38
5.56
斜纹布
14.92
5.56
A.割让香港岛  
B.战后赔款
C.五口通商
  
D.协定关税
6.下图是郭廷以著《近代中国史纲》的部分目录。其中,空白处的标题应是(  )
第四章 西力冲击(下) (一八五○至一八六○)
第一节 ________________
第二节 英法联军与俄国的机会
第三节 中国境遇的再变
A.英国的炮舰政策  
B.清朝外援与曾军的奋战
C.西方国家的携手  
D.朝局之变及时势的认识
7.(2019·浙江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近代某不平等条约中规定:“惟中国将来如有特恩、旷典、优免保佑,别国得之。佛兰西亦与焉。”材料中涉及的特权是
( )
A.领事裁判权  
B.传教士传教权
C.片面最惠国待遇  
D.居住及租地权
8.作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又被英国称“通商战争”,英国人如此看待这场战争是为了(  )
A.肯定战争的正义性  
B.强调战争爆发原因
C.粉饰侵略战争性质  
D.纪念这次战争影响
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御制诗》中有“间年外域有人来,宁可求全关不开”。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说:“彼等以为苟不如此,则恐外人之交际频繁,又碍于安谧,而各界人等之服从上命,以维持皇威于不坠,乃中国政府唯一不易之格言。”
——据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初)恭亲王和文祥首先认识到中西方接触是不可避免的,并且可以通过谨慎的外交得到很大的好处。他们强烈地感到,西方列强通常能够信守条约。
——费正清《剑桥中国晚清史》(上卷)
(1)根据材料一,指出乾隆时期的对外政策,并概括其原因。
(2)材料二反映的清朝统治者对外态度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对外政策变化的原因。
二、能力提升
10.中英《南京条约》第10款规定:“英国商民居住通商之广州等五处,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由部颁发晓示,以便英商按例交纳。”该条款(  )
A.遏制了英国商品的输入
B.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C.反映了英国的本质要求
D.维护了中英两国的正常贸易
11.下图是清道光帝给参与谈判大臣所下达谕旨的部分内容,该谕旨
(  )
A.颁发于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B.隐含着天朝上国的外交观念
C.导致了社会性质的根本改变
D.坚决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12.(2018·天津高考·5)清政府官员曾要求外商具结承诺:“懔遵钦定新例,不敢夹带鸦片。倘查出本船有一两鸦片,愿将夹带之犯,听凭天朝官宪即行正法,船货全行没官;若查无夹带鸦片,应求恩准照常进埔贸易。良歹分明,情甘帖服。”这表明当时(  )
A.政府对于禁烟态度坚决
B.禁烟政策得到各国政府公认
C.鸦片贸易已实现合法化
D.走私鸦片不再享有治外法权
13.1843年,魏源的《海国图志》出版,在国内几无反响,印数不过千册。二十年后,在日本畅销的《海国图志》已在中国绝版。这突出反映了当时(  )
A.中国近代印刷业滞后
B.清政府实行文化钳制政策
C.社会变革意识的淡薄
D.魏源的主张脱离中国实际
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强行挑起争端的主要目的是要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无数障碍。不应忘记,英国人到19世纪中叶几乎开始相信有一种在世界各地经商的神圣权力,并认为一些政府禁止自己的国家自由贸易是不合自然规律、应该受到谴责的。
材料二 按照《南京条约》,中国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并开放五个对外通商口岸——广州、福州、宁波、厦门和上海。英国领事可以居留于这些港口,英国商人可以在此租借土地,用于居住和经商。中国还同意实行一种按照价值的5%固定下来的统一关税,若要变动这一关税,须经双方同意。这一条款剥夺了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因而控制了中国的国家收入。此外,第二年缔结了一个补充条约,承认英国人在刑事案件方面的治外法权;条约还包括一项最惠国条款,保证英国人享有中国在将来准予其他国家享受的附加特权。
——以上材料均摘自斯塔夫里阿
诺斯《全球通史》
(1)材料一反映了英国怎样的经济政策?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在中国获取的特权及其影响。
PAGE
-
1
-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