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文档属性

名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08 14:23:48

文档简介

走在新课改之路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学设计案例
导言:以往的语文教学在观念、内容、方法等方面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陈旧”的问题,在具体的教学中常常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然后再围绕这些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这样做,明显违背了语文教育的规律,造成了语文课程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偏低的现象。因此笔者尝试在本课设计中进行以下几点新的尝试。
精心设计导语
我的导语是这样设计的:同学们,让我们沿着时间的河床,上溯到1200年前,回到我国伟大诗人杜甫生活的年代,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歌名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人们叫他为 ?(学生回答:“诗圣”。)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 ?(学生回答:安史之乱。教师板书。)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总算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这段导语在讲课中用了近五分钟,非常容易有满堂灌之嫌。而我之所以仍坚持这样做,就是为了营造出一种浓浓的学习诗歌的感情氛围,从而实现“熏陶感染”、情感教育的目的。新课程标准重视语文教育的丰富内涵,强调在语文教学中要靠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也提出了认知与情意的统一。新制定的课程标准强调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要素的和谐统一,从而使学生从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因此,致力于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把它们有机地渗透到课程教学内容中去,并有意识地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使其成为课程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过程的灵魂。初中学生来说,对杜甫的理解,以前也许只限于的一鳞半爪的知识。补充“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的内容,会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杜甫确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从而热爱祖国优秀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对“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一段描写“安史之乱”文字,我用了慷慨急昂的语调,抑扬顿挫、满含激情地进行了朗读。把学生带进特定的情境中,为下面我进一步顺理成章地提出学习目标做了很好的铺垫。
目的明确的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一首抒情诗。我为学生设计了三个学习目标:1.揣摩诗歌语言 2.品味思想感情 3.进行朗读训练。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无论是为深入理解体味本诗,还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熏陶,都要求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指导训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诵读古典诗歌和浅易文言文,理解词句的含义和作品的思想内容。经过考虑,我决定以“朗读训练”为切入点,再附以“揣摩语言”的方式,进而去体会作品的思想感情。
首先,指导学生整体感知,领会作者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局部则要求学生把握四节诗的情感分别是:痛惜、痛心、痛苦和忧国忧民。以此确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与各节的语气。我先让学生齐读,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齐读完后,我纠正了“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字的读音,并且又进行了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感情来。
其次,指导学生读出诗歌的节拍、层次和韵脚。本诗诗句以七言为主,结合诗意一般可按四三言节拍朗读;其余诗句根据字数和诗意可做如下安排:“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和“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均可读为二四三言节拍,“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可读为四二三言节拍(注:“死亦足”三字决不可同前直连)。每小节之间有停顿,前三节与后一节之间停顿稍长。凡韵脚需读得响亮,这样读诗歌,层次清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琅琅上口,情趣盎然。
再次,指导学生读出语调升降、语速快慢和语音轻重。前三节基本用降调,但降中有逐层递升,语速宜缓慢,诗中“怒” “三” “洒” “挂” “飘” “老” “忍” “抱” 等字须重读,读出风之大、茅草翻飞的意境;“呼——不得——” “自——叹——息——”等字须拖长读音,读出杜甫面对群童抱茅无可奈何的情状来。后一节用升调,语速适中,“安得” “千万” “大庇” “寒士” “呜呼” “何时” “受冻”等字须重读,“死——亦足”中“死”字须拖长读音。这样处理,能读出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来,较好地表达出诗歌的情意。
连读二遍之后,我又让一个同学单独朗读,肯定了他能根据诗歌感情的需要处理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优点。最后,我进行了范读。我读得声情并茂、抑扬顿挫。课堂气氛达到了一个小高潮。
(三)让学生在赏析诗歌语言的同时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崇高品质
在这个部分,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启发引导,也有学生互相讨论,把教师典范的语言优势和学生互动学习结合起来,不断的用新的学习方式高效的刺激学生的兴奋点,使教学过程富有节奏。
(具体内容见教案)
(四)结尾部分做适当拓展
在课的结尾部分,我设计了一个小的环节,我搜集了一部分古代和近代诗人忧国忧民的诗句,将杜甫的忧国忧民的情怀进一步扩展到我们中华民族知识分子具有的优良传统的高度。使学生对忧国忧民的感情加深感受。
通过进一步学习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我认识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所以教学改革就成了课程改革的重头戏了。学生的学习主要是课堂学习。课堂学习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普遍、内容最广泛的学习。作为教师,应紧紧围绕创新学习,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努力探索减负、优质、高效的教改之路,培养学生具有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应该是每一个教师的任务(共15张PPT)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 甫
学习目标
★ 1、感悟文章深刻的思想感情.
★ 2、品味诗歌的语言,领会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 3、学习有感情的朗读,学会一定的朗读技巧,背诵.
杜甫(711-770)
杜甫,字[ ],唐代著名诗人。
杜甫后人称之为“ ”,他写的诗被人誉为“ ”。
杜甫诗的风格是[ ]。
我们曾经学过和杜甫诗有:
1、《望岳》
2、《春望》
3、《江南春绝句》
4、《春夜喜雨》
写作背景、讨论分析、其他诗句
本文体裁、译文参考、课文结构。
子美
诗圣
诗史
沉郁顿挫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
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
归来倚杖自叹息。俄顷风定云墨色,
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江南春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望 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春 望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关中地区闹饥灾,民不聊生。这年秋天,杜甫弃官到秦州,又辗转到四川。在亲友的帮助下,杜甫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过上了暂时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乐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寻花漫步,遣兴江边,以诗自娱。但是,这种表面上的安逸,掩饰不住他的贫穷,更不能冲淡他那一贯的忧国忧民情怀。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场暴雨袭击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从浪漫的隐居生活中敲醒,让他面对现实让他忧思,于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
写作背景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本文体裁
讨论与分析
1.描述:假如你是诗人,看到茅屋被吹破,茅草飘飘扬扬挂在树梢上、洒落到低洼积水处时,你是什么心情?从本段中找出体现这一心情的词语。
2.讨论:茅草被卷走了,这些草如果拾起来,还可以修理 茅屋。这时,一群顽童把草抱走了。这时诗人着急,他说:“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杜甫写此诗时只有49岁,为什么用一个“老”字,是否用得不准确?
3.问题:群童为何抱茅?
4.问题:“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秋风破屋的情景
群童抱茅的感叹
长夜沾湿的苦痛
推己及人的胸怀
痛惜
痛心
痛苦
忧国忧民
全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体现自己要让天
下寒士得到欢乐的情怀,由已及人感人至深,特别是最后一段集
中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课文结构
杜甫《又呈吴郎》
★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
杜甫《自京邑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离骚》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天有责 顾炎武
其他诗句
译文参考
深秋八月,狂风怒吼,卷走了我的草屋上的几层茅草。茅草飘飞,飞过浣花溪,散落在江边,高的挂在高大树林的枝头,低的落在水塘和水边地里。
南村的一群顽童欺负我年老无力,竟狠心这样当面做盗贼,毫无顾忌地抱着茅草跑进竹林里去。我喊得唇焦口燥再也喊不出声来了,只好回来靠着手杖自己叹气。
一会儿狂风停息,乌云像墨一样黑,秋日的天色灰蒙蒙的接近黄昏。被子用了多年冷得像铁一样,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破了。因为屋顶漏水,床上没干燥 的地方,而雨水还像麻线一样不断流。自从安史之乱之后,自己睡眠就不好,漫漫长夜浑身沾湿,如何才能捱到天亮呢?
如何才能得到千万间宽大的房子,彻底庇护天下贫寒的读书人,让他们都高高兴兴的,在狂风暴雨中也不会倾倒,安稳得像山岳一样呢?唉!什么时候,我的眼前能一下子出现这种宽大的房子,即使我的茅屋被狂风吹破,我自己被冻死了也心甘情愿!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