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匠波尔卡》教案
教学目标:
1.聆听乐曲《铁匠波尔卡》,体验劳动的快乐;养成听赏音乐的良好习惯。
2.了解音乐的主题旋律,并以此为依据,了解音乐的结构。
3.通过节奏的练习和编创,在音乐中体验劳动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感受波尔卡的音乐特点。
2.难点 听辨相同的旋律,掌握音乐的主题旋律,并选择恰当的方式表现音乐。
教材分析:
《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乐曲采用D大调。 拍,复三部曲式,在敲打铁砧为节奏的4小节引子后,乐曲呈现出单三部曲式写成的第一部分主要主题。此主题轻快活泼,表现了人们对生活充满信心的欢乐。
学情分析:
??通过情境创设打铁的过程,让学生身临其境参与活动,同时通过不同的乐段设计不同的情境,让学生通过亲身的参与很好的分辨乐段与主题旋律。
教学过程:
一、谜语导入:
1.猜一猜 谜底—手
两棵小树十个杈,
不长叶子不开花,
能写会算还会画,
天天干活不说话。
2.说一说:我们的小手都可以做些什么?
二、聆听《铁匠波尔卡》
1.初听
谈话:同学们的小手真能干,会做许多事情!现在我们听听这双手在干嘛?听到清脆的金属声就举手表示。
2.熟悉主题旋律
3.感受波尔卡舞蹈
左边跳跳,波尔卡, 右边跳跳,波尔卡,
转圈跳跳,波尔卡, 加速跳跳,波尔卡。
4.情境表演
(1)出示打铁节奏,边做边念。?
? (2)请同学们起立,男孩子敲大铁锤,女孩子敲小铁锤,一起来感受敲铁的节奏。
5.出示音乐,在音乐中表演,感受音乐的动律。注意声音配合。
(设计意图:让学生迅速进入音乐情境中,初步感受大铁锤与小铁锤的力度,辨听音乐。) ?
三、分段欣赏音乐
(一)分乐段设计活动,让学生充分听与体验。
1.欣赏A段音乐。
(1)学习敲铁节奏。
(2)寻找木凳男女生配合敲击,突出强与弱的力度。
(3)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3)配乐演奏,注意与音乐配合的准确。
2.欣赏B段音乐
(1)第一主题,通过实践拉风箱的动作,辩听B乐段第一主题音乐。
师:乐曲的速度、力度有什么变化?他们在干什么?
??(2)第二主题
???通过辨听大火燃烧的音乐,分辨四个乐句。
3.欣赏A1段音乐
(1)哼唱主题旋律,并带上歌词演唱。
(2)听音乐,用三角铁敲击节奏图谱。
? (3)分辨一乐段与三乐段的不同之处,在结尾处添上一个完美的手势。
??4.表演全曲
师:今天我们逐步聆听了铁匠波尔卡的三个乐段,接下来,我们要完整的表现 歌曲了。老师请一四组用三角铁为歌曲伴奏,二三组做拉风箱和火焰的角色扮演,全班同学在听到主题音乐的时候要用歌词轻声跟唱。老师希望你们能通过自己的勤劳打出完美的铁器,准备好了。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段欣赏以及哼唱主题,能够准确的配乐敲击节奏,体验烧火打铁的过程,了解音乐结构。)
(二)作曲背景简介
1.介绍乐曲背景。(《铁匠波尔卡》由奥地利作曲家约瑟夫.施特劳斯作于1869年。同年3月在保险箱制造商为制成两万个保险箱举行的焰火庆祝大会上首次演出。是作曲家所作100余首波尔卡中流传最广的一首。)
?
四、拓展欣赏
1、简介交响乐一般由哪些乐器组成并欣赏现场表演视频
2、总结
师:今天我们听赏了由奥地利著名音乐家约瑟夫.施特劳斯根据铁匠们的劳动场景和打铁的声音创作的《铁匠波尔卡》。体验并感受到了劳动的愉快。今天我们的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