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教学目标】
1.学习默读,养成一气呵成读完全文的习惯,整体感知文章的基本内容。
2.品味准确、传神的语言描写,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和通过外貌、语言、动作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默读的方法,感知文章大意。
2.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百草园生活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诗词启发,导入新课
课件出示: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村居》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胡令能《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生齐读课件上的诗句)
师: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上小学前和小学时的生活,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呢?(生思考并回答)本文的作者,看似严肃的著名作家鲁迅,又有过怎样有意思的童年时光呢?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看看吧!
(板书课文题目及作者)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通过古诗词导入,引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其对课文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用童心阅读、感悟文章,消除阅读鲁迅文章的距离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资料助读,知人论世(见《状元大课堂》本课“作者名片”栏目)
资料助读:
课件出示: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2.默读课文,扫清障碍(见《状元大课堂》本课“字词清单”栏目)
课件出示:
默读要求:
(1)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2)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3)限时5分钟。
3.梳理结构,勾画语句
(1)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预设
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第9—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
(2)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
预设
①百草园部分
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②三味书屋部分
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③过渡部分
第9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训练默读,指导默读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在默读中抓标题和关键点,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和结构。通过默读,初步体会儿时的“我”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总体感受,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
三、品读课文,感受百草园之乐
1.通读第1—8段
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
预设
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2.品读第1—6段
思考:
(1)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
预设
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2)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
预设
景物:
①视觉上: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②听觉上: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③触觉上:“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④味觉上: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特点:
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3)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预设
①比喻。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②拟人。“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一句使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油蛉”“蟋蟀”人格化,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4)“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预设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5)第4—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预设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默读第7、8段
思考:
(1)这两段写了发生在冬天的百草园的什么事情?
预设
雪地捕鸟。
(2)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
预设
作者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然后写捕鸟的方法,“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接着写捕鸟的结果,“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最后借闰土父亲之口,点出“我”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3)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预设
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
(4)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预设
捕鸟的心情变化:紧张期待(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失望(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沮丧(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羡慕(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佩服(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师小结:读了第1—8段,我们可以看出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快乐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从文字层面分析到结合自身感受体验,抓关键词,理清内容。品析经典动词的运用对表情达意的作用,从平静的叙述中体会丰富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到百草园给“我”带来的乐趣。
四、布置作业
1.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
2.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引导学生完成课文的课后练习题,在学完后及时落实、学以致用,加以巩固,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乐趣。
【板书设计】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
2.学习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3.探讨本文的主题。
【教学过程】
一、回顾课文,检查背诵
1.检查背诵第2段。
2.指名学生分享关于“乐园”的习作,师点评。
二、品读课文,体会三味书屋的生活
1.阅读第9段
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预设
因为“我”太顽皮,家人要将“我”送去书塾读书。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2.默读课文第10—23段
思考:
(1)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预设
行礼拜师;问“怪哉”虫;课间玩耍;师生共同读书。
(2)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预设
外貌描写,如“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写出了他的年老,从侧面反映出他的学识渊博;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表现出他的古板严肃;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表现出他对好文章的热爱。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师小结: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3.概括内容
师: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
预设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
“苦”: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三、深入分析,探讨课文主题
师:在三味书屋学习了几年之后,鲁迅顺利考入江南水师学堂,继而入南京铁路矿务学堂学习,1902年又获得公费留学日本的资格,这一切都离不开鲁迅在三味书屋里打下的基础。
1.默读全文,圈点勾画
师:请同学们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能体现中年鲁迅感叹岁月流逝的句子。
预设
(1)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2)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3)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2.结合体会,思考转变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__________到__________的__________”的句式回答。
预设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师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设计意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字面上看,它是两个地点间的转变,也隐含着两个时间的跨度。但更重要的是,这两个地点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重要空间,是他童年成长的重要过程。要探寻这个主题对学生来说有些难度,因而先指导学生初步解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两个童年生活地点变换对“我”的转变意义,在此基础上归纳提升,揭示文章的主题,让学生切实体会童年生活在鲁迅生命中的重要影响,感受童年鲁迅的成长。
3.探讨主题,发表观点
师: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生自由讨论,表达观点)
预设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三种说法。
一是“批判说”。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例如作者对私塾老先生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形象;特别是写“我”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却遇见了“不知道”
和脸上的“怒色”——说明了他是一贯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从而得出此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一是“儿童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还有一种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结束语: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在探讨回忆性散文的语言特点的同时,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成年的我”的影子的基础上,全面理解文章主题。
四、布置作业,阅读经典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同时为本单元的名著导读做准备。
【设计意图】本环节旨在让学生在对课文分析有了方式、方法的认识后,结合本单元名著阅读要求,自然过渡,在方式、方法上训练落实,提高阅读技能,提升语文素养。
【板书设计】
【设计亮点】
本次教学设计密切结合部编版教材的教学理念,力求解读出童心的乐趣、回忆的美好。教学步骤清晰,逐层推进。本设计从整体结构入手,到局部赏析,再回到整体主题探讨,符合学生认识过程。教与学相结合,是指导回忆性散文阅读的有效方法。整体把握内容和结构,局部研读,读出情趣,探讨作者的情感和写作目的,为后面的名著《朝花夕拾》的阅读做了很好的铺垫。
【资料链接】
关于“三味书屋”
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12岁至17岁求学的地方,位于都昌坊口11号。塾师寿镜吾(晚署镜湖),是一位方正、质朴和博学的人。他的为人和治学精神,给鲁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寿镜吾在这里坐馆教书达60年,从房屋建筑到室内陈设以至周围环境,基本保持当年原貌。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坐东朝西,北临小河,与周家老台门隔河相望。
三味书屋的三味:古人说“布衣暖,菜根香,读书滋味长”,谓之三味;绍兴三味书屋塾师寿镜吾次子寿洙邻先生说“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经书是米谷,史书是蔬菜,子书是酱油肉末等调料。吃谷物是正道,表明了办学宗旨。
认识中国古代的民间学堂——私塾
私塾是中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塾的学生多六岁启蒙。学生入学不必经过入学考试,一般只需征得先生同意,并在孔老夫子的牌位或圣像前恭立,向孔老夫子和先生各磕一个头或作一个揖后,即可取得入学的资格。私塾规模一般不大,收学生多者二十余人,少者数人。私塾对学生的入学年龄、学习内容及教学水平等,均无统一的要求和规定。
【素养提升】
古代文言文中的标点
中国古代文言文一般是不用标点符号的,因此需要“明句读(dòu)”。如果不懂句读,往往会造成误读,误解原意。与今日的白话文有明确的标点符号帮助朗读截然不同,文言章句中的停顿并非固定不变,因声求气,作者之气质会活泼地呈现出来。故文言文体系没有专门写在纸上的标点符号设计,却按照阴阳相合、虚实相生的原理,构建了独特的虚字行气体系来完成文句的起承转合。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有:“夫虚字诚无义矣,独不有气之可言乎?吾谓气即其义耳。”
【疑难探究】
如何理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三味书屋的先生是一位“既有浓厚的封建教育观念,又有着开明思想的人”?
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私塾先生通常要求学生读他所指定的书,书外的问题是不予回答的,况且提问者又是一个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所以当“我”问他“‘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时,他却不回答,而且“脸上还有怒色”了。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这体现了他是一个具有深厚的封建观念的人。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了他具有一定的开明思想。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4张PPT)
2020年秋语文统编版
七年级上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高鼎《村居》
第1课时
新课导入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其二)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胡令能《小儿垂钓》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范成大《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同学们,童年就像一支古老的歌谣,是我们一生的珍宝。大家刚才读的这几句诗是我国古代诗人对儿童生活的有趣描写。现在,回想一下自己上小学前和小学时的生活,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些事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初读课文
【作者名片】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代表作有小说集《彷徨》《呐喊》《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热风》《且介亭杂文》等。他的小说《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写作背景】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这是鲁迅人生中充满变动的一年。这篇文章最早发表在《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在文题下面写了一个副标题为《旧事重提之六》。后来鲁迅先生把它和《旧事重提》的其他九篇一起编入《朝花夕拾》这个散文集子中。
这组散文是鲁迅在生活中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借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遣目前的苦闷,寻一点“闲静”,寄一些安慰而写的,可以说《朝花夕拾》是作者少年时代的一曲恋歌。
【字词清单】
字音识记
确凿(
)
菜畦(
)
轻捷(
)
窜(
)
倘若(
)
脑髓(
)
觅食(
)
秕谷(
)
啄食(
)
和蔼(
)
宿儒(
)
蝉蜕(
)
罚跪(
)
淋漓(
)盔甲(
)
人迹罕至(
)
人声鼎沸(
)
倜傥(
)
záo
qí
jié
cuàn
tǎnɡ
suǐ
mì
bǐ
zhuó
ǎi
sù
tuì
ɡuì
lín
lí
kuī
hǎn
dǐnɡ
tìtǎnɡ
字音易错
字形易错
(
)拗断
(
)拗口
(
)执拗
拗
攒
(
)攒动
(
)积攒
使弯曲,使断,折。
不顺,不顺从。
固执,不随和,不驯顺。
ǎo
ào
niù
cuán
zǎn
字形辨析
塾(shú)私塾
熟(shú)熟悉
珊(shān)珊瑚
栅(zhà)栅栏
鉴(jiàn)鉴赏
签(qiān)签字
霄(xiāo)云霄
宵(xiāo)元宵
词语集注
确凿:确实。
轻捷:轻快敏捷。
高枕而卧: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迹,足迹、脚印。
罕,稀少。
和蔼:态度温和,容易接近。
质朴:朴实,不矫饰。
多形容“很少有人来的地方”。
渊博:(学识)深而且广。
宿儒:老成博学的读书人。宿,长久从事某事的。
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鼎,古代煮东西用的器物,一般为圆形,三足两耳,也有方形四足的。沸,水开。
倜傥:洒脱,不拘束。
淋漓:形容畅快。
盔甲:古代军人打仗时穿戴的护身战衣。
绅士:旧时地方上有地位、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头上戴的。
身上穿的。
词语巧辨
鉴赏—欣赏
相同点:都是动词,都有“以喜悦的心情去享受美好的事物,领略其中的情趣”之意。
不同点:“鉴赏”侧重于理性,指对艺术品、文物等进行鉴定和欣赏,不能用于人。
“欣赏”侧重于感性,另有“认为好,喜欢”之意。既可用于物,也可用于人。
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罗汉需要人们鉴赏。
默读课文,要求:
不出声、不动唇,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留意关键语句、语段,可以边读边做记号。
限时5分钟。
第一部分(第1—8段):回忆在百草园游戏玩乐的快乐生活。
第二部分(第9—24段):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学习的生活。
划分本文的结构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
①百草园部分
起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
止句: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画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的起止语句和过渡段。
②三味书屋部分
起句: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的先生的家了。
止句: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③过渡部分
第9段
有趣的景物——不同季节景色不同;
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通读第1—8段,思考:“我”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乐”体现在哪里?
品读课文
不矛盾。前一句是用大人的眼光来看的,“似乎确凿只有”说明大人眼里的百草园没有什么动人之处;而后一句是从小孩子的眼光来看的,在童年的“我”的眼里,百草园里的一切都那么有趣,是“我”的乐园。所以并不矛盾。
品读第1—6段,思考:第1段中作者说百草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这句话是否矛盾呢?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
第2段分别从哪些感官角度写了百草园里的哪些景物?体现了百草园的什么特点?
视觉上
菜畦
桑椹
黄蜂
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听觉上
蟋蟀
鸣蝉
“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的斑蝥,可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的何首乌的“拥肿的根”。
触觉上
斑蝥
何首乌的根
又酸又甜的覆盆子。
味觉上
特点:
体现了百草园的生机勃勃、趣味无穷。
覆盆子
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第2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其作用。
比喻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拟人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它们发出的悦耳声音,充满童趣,表现出儿童心中奇妙的想象和特殊的感受。
“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中,哪个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单是”后面的内容是强调的重点。前两个“不必说”不仅突出了“单是”下边的内容,还表现了鲁迅一一历数儿时趣味时的欣喜,表现出儿童所特有的一种情趣。
第4—6段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美女蛇的故事吸引着“我”,使“我”产生了“做人之险”的感受,同时也给百草园增添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默读第7、8段,思考:这两段写了发生在冬天的百草园的什么事情?
雪地捕鸟
作者是怎样具体写这件事的经过的?
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
捕鸟的时间、条件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捕鸟的方法
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
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捕鸟的结果
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捕鸟不太成功的原因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找出描述雪地捕鸟的动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
在雪地捕鸟过程中,“我”的心情是怎样变化的?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来?请把这些句子找出来。
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
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
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
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
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
紧张期待
失望
沮丧
羡慕
佩服
读了第1—8段,我们可以看出儿时的鲁迅在百草园的生活是丰富多彩而又快乐的。
朗读并背诵第2段描写百草园的文字。
仿照第2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段文字,描写一下你的“乐园”,用上“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并注意合理安排描写顺序,运用多种描写方法。200字左右。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快乐有趣
充满童真
百草园
有趣的景物——百草园景物
神奇的故事——美女蛇的故事
别样的活动——雪地捕鸟
第2课时
回顾课文
背诵第2段。
分享关于“乐园”的习作。
阅读第9段,思考:“我”为什么要离开百草园了?这一段起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因为“我”太顽皮,家人要将“我”送去书塾读书。第9段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既表达了作者对百草园生活的眷恋之情,同时也暗示作者对去三味书屋读书的不情愿、不满意。
品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10—23段,思考:这部分写了发生在三味书屋里的哪些事情?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课间玩耍;
师生共同读书。
鲁迅具体从哪些方面描写了寿镜吾老先生?从中可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个怎样的老师?
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外貌描写
写年老,侧面反映学识渊博
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神态描写
古板严肃
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动作描写
对好文章的热爱
从中可以看出寿镜吾老先生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和蔼、对学生严而不厉的老师。
小结:对寿镜吾先生的评价不应过多贬斥。从文中“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可见鲁迅先生对他是十分敬重的。然而他对学生的提问拒绝回答还面带怒色,则表现了他落后的封建教育思想。这种教学思想是不可取的,它挫伤了学生求知的积极性。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的规矩而不常用,反映了他对学生的宽容慈爱。
三味书屋的生活是怎么样的?请简要概括,并说说你的评价依据。
三味书屋的生活苦中有乐。
“苦”:
①先生严肃,要求严厉,不自由。
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
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
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乐”:
①新鲜乐。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
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
③游戏乐。小园里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趁先生读书入神时偷描小说绣像、在指甲上做戏等都别有情趣。
④收获乐。学到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画的画儿也多起来”,“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
快速默读全文,圈点勾画出能体现中年鲁迅感叹岁月流逝的句子。
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
探讨主题
但直到现在,总还是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
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结合你的阅读体会,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意味着作者怎样的转变过程?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______到______的______”的句式回答。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幼时玩乐到少年读书的过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天真顽皮到成熟懂事的成长。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我”从偏隅一园到走向世界的跨越。
小结: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对鲁迅而言,不仅仅只是童年时期两个玩乐的场所,它们是两个时间段的跨越,是鲁迅生命成长中的两个重要空间。因此,它们成为成年鲁迅终其一生守护的精神家园。
关于本文的主题,历来是专家们探讨的课题。有人认为作者是在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摧残,有人认为本文只是作者对儿童生活的回忆,并无批判之意。同学们是怎么认为的呢?
关于本文的主题,有三种说法。
一是“批判说”。认为这篇文章的主题是“揭露和批判以孔孟之道为核心的封建教育制度,从而表现了鲁迅对封建社会及其教育制度的彻底否定”。例如作者对私塾老先生的描写,刻画了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形象;特别是写“我”如何抱着求知的渴望和仰慕的心情拿天真的问题去请教他,却遇见了“不知道”和脸上的“怒色”——说明了他是一贯体现孔孟之道的不学无术的典型腐儒。从而得出此文的主题在于批判封建教育制度。
一是“儿童心理说”。这种观点认为贯穿《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全文的,是甜美的欢乐的回忆,是一颗天真调皮的童心,这就是这篇散文的意境和韵味之所在。因此主题是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美好生活的回忆,表现儿童热爱自然、天真幼稚的欢乐心理。
还有一种是“对比说”。即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儿童热爱自然的心理,同时表达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
全文描述了色调不同、情韵各异的两大童年生活场景——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写百草园,以“乐”为中心,描绘了一个奇趣无穷的儿童乐园,其间穿插“美女蛇”的传说和冬天雪地捕鸟的故事,动静结合,详略得当,趣味无穷。三味书屋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作者既写出了
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称它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写出了课间学生溜到后园嬉戏、先生在课堂上入神读书而学生乘机偷玩的乐趣,使三味书屋充满了谐趣,表现了儿童不可压抑的玩乐天性。
课外阅读《朝花夕拾》另外九篇文章,试着按我们学习本文的方法对名著内容圈点勾画、做批注,了解《朝花夕拾》的基本内容,同时为本单元的名著导读做准备。
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呆板枯燥、快乐
三味书屋
行礼拜师
问“怪哉”虫
大声读书
偷瞄绣像
谢谢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网站
有大把高质量资料?一线教师?一线教研员?
欢迎加入21世纪教育网教师合作团队!!月薪过万不是梦!!
详情请看: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