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45张PPT)
12·古诗三首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第一首
宋
写作背景
《示儿》诗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公元1210年元月)。此时陆游八十五岁,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给儿子们写下了这首诗。这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主要作品
《剑南诗稿》《渭南文集》《老学庵笔记》
字词学习
乃
熏
亥
恃
喑
擞
nǎi
xūn
hài
yīn
sǒu
shì
乃父
熏陶
自恃
己亥
哀伤
拘谨
祭
熏
杭
亥
乃
恃
哀
拘
jì
nǎi
xūn
hài
háng
shì
āi
jū
字词学习
生字组词
乃父
熏陶
自恃
己亥
哀伤
拘谨
祭奠
杭州
多音字
几
降
jǐ
几个
jī
茶几
jiàng
降落
xiáng
投降
朗诵全诗
朗诵全诗、注意停顿
示儿
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古诗注解
[注解]
示儿:给儿子看。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乃翁:你们的父亲。
新知讲解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什么也没有了
万事空
元知
本来就知道
九州同
祖国统一
翻译:本来就知道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因为看不到全国统一而感到悲伤。
新知讲解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朝廷的军队
收复
祭拜祖先
你的父亲
王师
北定
家祭
乃翁
翻译:宋朝的军队向北方进军,收复中原的时候,祭祀祖宗时不要忘了把收复中原的事,告诉你的父亲。
新知讲解
人死之后万事皆空,诗人早已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唯一悲愤的就是山河破碎,不能亲眼看到祖国统一。从中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悲哀凄凉的心境。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赏析
新知讲解
诗人以热切期望的语气表达了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嘱咐儿孙不要忘记把喜讯告诉自己。表明诗人虽然沉痛,但并未绝望,他坚信总有一天,宋朝的军队必定能平定中原,收复失地。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赏析
新知讲解
为有生之年不能看到祖国统一而悲。
诗中哪个字最能体现诗人的心情?
悲
陆游为什么悲伤?
新知讲解
陆游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看到祖国的统一
陆游到死都盼望国家统一,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忧国忧民、热爱祖国,至死不渝。
主题归纳
《示儿》是诗人临终前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诗人痛惜自己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希望儿子以后家祭的时候能将这一好消息告诉自己,表达了他渴望收复失地、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第二课时
第二首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作者简介
林升(1123~1189),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主要作品有《题临安邸》、《长相思》、《洞仙歌》。
新知讲解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题临安邸
旧指旅馆
写
写作背景
北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当政者只求苟且偏安,大肆歌舞享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赵构,南宋开国皇帝,即宋高宗。公元1127年(靖康二年)金兵俘徽、钦二宗北去后,于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拒绝主战派抗金主张,南逃至临安(今杭州)定都,建立南宋政权。但重用投降派秦桧。向金人求和,杀害岳飞。
朗读古诗
题临安邸
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诗词注释
题:写。
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邸(dǐ):府邸,官邸(dǐ),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休:暂停、停止、罢休。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直:简直。
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诗词注释
新知讲解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几时
什么时候
翻译:西湖四周青山绵延楼阁望不见头,湖面游船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新知讲解
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山河如此美好。但这样美好的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的这一质问,表现了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赏析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新知讲解
陶醉
醉
北宋都城汴粱,即今河南开封
汴州
翻译:暖洋洋的春风吹得寻欢作乐的权贵醉生梦死,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了。
新知讲解
游人,即达官贵人。揭露“游人”忘了国破家亡,不顾国计民生整日寻欢作乐、醉生梦死的卑劣行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赏析
谁把“杭州”作
“汴州”?为什么?
主旨归纳
《题临安邸》通过描绘西湖边歌舞升平的景象,揭露了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板书设计
写景
抒情
青山
楼外楼
游人
把杭州作汴州
忧民忧国
题临安邸
新知讲解
第三首
己亥杂诗
清
龚自珍
知识链接
“这组诗作于清道光十九年己亥(1839年),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在南北往返的途中,他看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难中的人民,不禁触景生情,思绪万千,即兴写下了一首又一首诗,于是诞生了《己亥杂诗》。”
新知讲解
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
。汉族,浙江临安(今杭州)人。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著有《定庵文集》,留存文章300余篇,诗词近800首,今人辑为《龚自珍全集》。著名诗作《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新知讲解
《己亥杂诗》是龚自珍在己亥年(1839年)写的一组诗,共315首。这里选的是第125首。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己亥杂诗
全诗朗诵
己亥杂诗
清·龚自珍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诗词注释
九州:中国。
风雷:疾风迅雷般的社会变革。
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恃(shì):依靠。
喑(yīn):没有声音。
万马齐喑:比喻社会政局毫无生气。
诗词注释
究:终究、毕竟。
天公:造物主,也代表皇帝。
重:重新。
抖擞:振作精神。
拘:拘泥、束缚。
降:降生。
新知讲解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要使这么大的中国重新朝气蓬勃,靠的是像疾风迅雷般的改革。像万马齐喑一样的局面,毕竟让人心痛。
恃
依靠
喑
沉默不语
新知讲解
前两句用了两个比喻,写出了诗人对当时国家形势的看法。
“风雷”比喻社会变革,
“万马齐喑”比喻当时举国上下死气沉沉的局面。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这是两个比喻句
新知讲解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天公
代指皇帝
抖擞
振作精神
拘泥
拘
我劝天帝能够重新振作精神,不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
新知讲解
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热切的希望,他希望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期待着改革大势催生新的生机。
赏析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新知讲解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死气沉沉的现实的不满之情,以及渴望涌现各类人才以求变革的思想感情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诗。全诗层次清晰,共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写了万马齐喑,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
第二层,作者指出了要改变这种沉闷,腐朽的现状,就必须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暗喻必须经历波澜壮阔的社会变革才能使中国变得生机勃勃。
第三层,作者认为这样的力量来源于人材,而朝庭所应该做的就是破格荐用人材,只有这样,中国才有希望。
全诗赏析
主题归纳
《己亥杂诗》写了诗人对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的社会现状深感痛心,希望巨大的社会变革迅速到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命运的关切和对当政者能够广纳人才的渴望。
变革
万马齐喑——————九州生气
不拘一格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