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备课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文档属性

名称 鲁教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备课 2.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鲁教版(五四学制)
科目 物理
更新时间 2020-08-30 22:28: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周次:
学科:
物理
主备人:
审核人: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授课人:
课题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课型
新授课
课课时
课时:1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
2.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发生的。
3.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重点
1.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难点
1.探究声音传播的条件以及解释生活中的声传播现象。
2.利用回声测量距离。
学习过程
二次备课
【情境创设】媒体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的各种声音:如钢琴曲《梁祝》、鸟鸣声、笛子声、蝉鸣蛙叫声、流水潺潺声、风吹树叶沙沙声等。
【设疑】声音对我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关于声音,你们想知道哪些知识?想进行哪些方面的研究呢?
【导入课题】: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有研究价值,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要陆续揭开这些问题的神秘面纱,让我们先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开始。
板书课题:§2.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一.【亲身体验】请同学们完成如下实验:
1.拨动张紧的橡皮筋,观察橡皮筋的变化
2.边说话、边用手摸颈前喉头部分。
3.敲响音叉,然后把它贴近脸颊。
提问:你有什么感觉?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亲身体验,猜想一下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结论】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设置情境】
视频播放: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在太空中交谈的资料片断,设问:宇航员交流的方式,与人们在地球上的交流进行对比,有什么不同?
(1)声音可以气体中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那固体和液体能否传播声音呢?
【学生探究】
(2)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
学生设计并动手实验,用密封盒将发声的小闹钟密封,放入水中。仍然能听到声音。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液体传声的例子
【学生探究】
(3)声音在固体中的传播
同位合作,一个同学轻敲桌面,另一个同学捂住一只耳朵,把另一只耳朵贴在桌面上听。
【举出实例】
引导学生举出其他利用固体传声的例子
【知识应用】让学生利用自己制作的“土电话”进行交流,比一比,看谁制作的“土电话”传声效果最好。
归纳总结:
声音的传播需要物质,物理学中把这些物质叫做介质;固、液、气三种物质都可以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二.【自主学习】阅读课本“声速”部分,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小结:
1、声速的大小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
2.
15℃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s;
3、声音在固体传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自主学习】为什么对着远处的山崖喊话能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内说话听不到回声?请同学们自学课本30页小资料上面的自然段“回声”部分,尝试回答回声是怎样形成的,什么条件能把回声与原声区分开?
强调:回声是声音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形成的一种现象。要想把原声与回声区别开,从发出声音到再返回耳朵的时间大于0.1秒。当障碍物离声源太近时,声波很快被反射回来,回声与原声混在一起,人们分辨不出原声和回声,但觉得声音更响亮。
三、课堂小结
引领学生学会梳理知识,使学生由知识点的学习升华到系统的总结。
四、课堂检测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声势浩大的“击缶而歌”精彩绝伦,缶声是由于缶面的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观众耳朵中。
2.
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3.2011年5月10日出版的《解放军报》刊发题为《亚丁湾,记者体验护航“十八般兵器”》的报道称,中国海军第五批护航编队的护航舰艇上,出现了一种神秘的声波武器—“金嗓子”对索马里海盗构成了有效威慑。若要阻挡这一武器的袭击,可以用薄薄的一层
(
)
A.半导体网
B.磁性物质网
C.真空网
D.金属物质网
4.
2010年3月28日王家岭煤矿发生透水事故,救援工作迅速展开。4月2日下午,事故矿井下发现有生命迹象,原来是被困人员通过敲击钻杆,发出“当当”的求救信号,这是因为
传声效果比气体好。
5.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_________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振动
空气
2.快

340
3.
C
4.固体(或金属)
5.3000
真空不能传声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