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级
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
基本特点:与宗法
紧
族权
科举制。(4分)发展趋势:由重门第到重学识才能;由地方推
荐演变为
选拔;选拔机制日趋健全。(4分,任答两点
)特点:实施朝贡贸易体系,禁
外贸易;出现武装贸易集团,掌控对外贸易
亚市场形
成华人贸易网络,主导东南亚市场;商帮参与,获利丰厚;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市场,推动海外贸易发展
原因:新航路开辟后,西欧国家纷
建立殖民地,并与东南亚地区建
接的贸易联
期实施闭关锁国政策,忽视海外贸易的重要
易的主动权,给西欧
启示:要充分掌握国际贸易规则,积极参与海外贸易
结合本国经济发
以国家利益为出发
点,制定适宜的对外贸易政策
他答案言之有理
趋独
任走向
原因
衰微,宗法
制瓦解;适应战争的需要,诸侯礼贤下士。(4分)
视经典章句到突出经义;由强调传承到追求创新。(2分)影响:推动了理学体系的建立与完
建统治的基础
分,任答其中两点
分)背景:政治腐败,社会动荡;经济凋敝,民生艰难
学日趋僵化,脱离实际;部分士人倡导趋时变
分,任答
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以沿袭和变革为主线
阐述:古代中国在地方行政制度
在某些诸侯国开始推行,秦朝建
行郡县制,形成
央集权制形成过
约,推行郡国并
权受到威胁。后来在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基础上,汉武帝颁布“推恩
令”,中央集权得到
东汉建立后基本保持了西汉
州由监察区变为行政区,成为郡以上的
续到隋。唐初,将郡改为州
机构的名称,元朝
将行省推行全国,成为地方最
方行政制度的发展以沿袭和变革为主线
年级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参考太和县2018级高二年级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周代实行典型的世卿世禄制度,亲亲、尊尊、贵贵,完全合一,世代承袭。尤其在选官制度上,
周代始终把“亲亲”放在第一位。由此可知,周代
A.奴隶主贵族把持了国家各级政权B.完全剥夺了平民参与政治的权利
C.国家统治形式呈现出宗法化特征
D.分封制度和宗法制度密切地结合
2.史角是西周末年周王室掌管“郊庙之礼”的史官,他被留在鲁国以后,经过数代相传,“郊庙之礼”并未失传,但他的后代已不是周王室的史官了,“郊庙之礼”便流传于民间。这反映出
A.周礼在春秋时期走向崩溃
B.春秋时期的学术氛围宽松
C.鲁国对周礼的保存较完整D.文化逐渐下移的发展趋势
3.有学者说,周代分封制不仅使周天子,而且使诸侯、卿大夫都成了君主,使周天子之下的各级
受封贵族领主具有了一种亦臣亦君的双重政治性格。这说明分封制
A.强化了政治等级的森严性
B.保障了西周贵族政权的延续
C.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的统一
D.具有明显的地方分权倾向性
4.国学大师王国维曾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
律绝敝而有词。”这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学形式发展的特点是
A.继承创新性
B.灵活多样性
C.广泛性
D.脆弱性
5.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在会盟的过程中达成了部分一致。如公元前651年,葵丘会盟中
的“毋忘宾旅”“毋遏乘”;公元前579年,晋楚会盟中的“交赞往来,道路无雍”;公元前562年,
在齐、鲁、晋、宋等国会盟中的“毋蕴年”“毋雍利”。这反映出当时
A.各诸侯国积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B.各诸侯国政府致力垄断商业经营活动
C.商业发展严重影响街街正常交通
D.发展商业成为部分诸侯国的重要共识
6.下表反映的是某学者根据出土的春秋时期楚国的农具进行分类的情况。
由此推知,当时楚国
A.较早进入了农耕文明时代B.重视对生产工具的改进
C.已掌握较先进的农耕技术
D.政府大力提倡发展农业
7.《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始皇三十一年,下令“使黔首自实田”,即让小农自报所占田地以作为
征收税赋的基础。这一诏令
A.赋予个体小农家庭私有产权的合法性
B.加重了农民阶级的赋税负担
C.表明个体小农家庭生产模式最终确立
D.加速了秦朝封建统治的灭亡
8.“秦统一后,平民的流动性进一步扩展到政府的结构,一种更理性化的国家管理组织结构得以建立。”这一转变
A.反映了“家国同构”形态的终结
B.体现了秦朝中央官制变动较频繁
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D.促使地方割据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9.下图是汉代画像砖拓片。图片反映的主要历史信息是,当时
A.儒学教育官方化
B.多样的社会生活
C.发达的农业生产
D.手工业规模宏大
10.下表为不同史籍关于西汉时期地方王国经济发展的记述。据此可以认定
A.汉代中央集权体制遭到威胁B.地方政府恢复发展的主动性
C.西汉王国问题得到基本解决
D.汉代重农抑商政策出现松动
11.西汉初年,陆贾在《新语》中探讨了“以寡服众,以弱制强”之道,以求统治者“执一政以绳百姓,持一概以等万民”,“同一治而明一统”。据此可知,他旨在
A.融合学术,稳固统治
B.继承秦代统治经验
C.发扬儒家民本思想
D.弘扬传统道家学说
12.元狩三年(前120年),武帝任用齐地的大盐商东郭咸阳和南阳的大铁商孔仅为大农丞,领管盐铁事。次年,二人奏请把煮盐、冶铁及其贩卖的营业全归官府经办,并规定如有私自煮盐、冶铁的,处以(釱左趾)的刑罚,并没收其器物。汉武帝时期的这些举措意在
A.维持市场物价的稳定
B.保证政府的市场垄断
C.打击假冒和伪劣商品
D.规范市场的经营秩序
13.下面是曹魏时期统治阶级社会成分统计表。这表明当时
A.门阀士族势力受到抑制B.汉代选官制遭到破坏
C.豪强地主阶层垄断政权
D.社会阶层流动性不强
14.“对于任何统治来说,智力精英都是最危险的潜在反叛力量......(科举制)利用人性弱点而成
功地摆平了智力精英集团。”这说明科举制
A.扩大了统治基础
B.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C.确立了皇权的统治地位
D.根除了潜在的反叛力量
15.
唐朝社会结构示意图
该图示可以说明唐朝
A.官僚政治和平民政治兼顾B.科举制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C.政治制度中等级差异缩小
D.中央集权制度日渐体系化
16.据载,宋太祖建德二年欲派赵普为宰相,但恰逢三个旧宰相相继去职而无副署诏令之人(按
规定皇帝的诏令必须由宰相副署才能执行),不得已由当时开封府尹副署盖印才得以实现。
由此可见,当时
A.开封府尹兼行宰相职权B.三省六部体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C.君主专制统治得到加强
D.行政体制对皇权具有一定制约性
17.“便宜”之权是中央赋予臣下的一种特殊权力,臣下随时决断,不受中央既有规定制约。南宋
赋予川陕宣抚处置司“便宜行事”之权,但强调“行事”中的“上奏”程序,对与法令不符的“便
宜行事”予以否定和更改,还设置副使等。南宋对川陕宣抚处置司的规定表明
A.“便宜”以加强中央集权为宗旨B.地方官拥有对地方事务独断权力
C.南宋中央集权遭到严重的冲击
D.地方官“便宜行事”之权名不副实
18.张载自称他的学问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同时,他坚信周礼必可行于后世,还特别强调谱系、世族和宗法。据此可知,他
A.局限于对传统儒学机械传承
B.致力于强化儒学的社会功能
C.摒弃了先秦儒学的人文情怀
D.建立了系统完备的理学体系
19.元朝地方行省权力集中的程度,比中书省略有过之,中书省至少在制度上不掌军权。但行省
实行群官负责制,重要政务“事从公议”;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这体现出元朝
A.行省官员取得“便宜行事”的权力
B.群官负责制提高了中央行政效率
C.行省权力具有“大而不专”的特征
D.行省权力过重威胁到了中央集权
20.长篇小说在明代初创,且最早的《三国演义》《水浒传》都为历史题材,受到史传(客观记录历
史事件)表现手法、选材方式等各方面影响深刻。据此可知,明代小说
A.迎合了市民文学的发展趋向B.与史家修史的原则相一致
C.追求“写实”的文学创作风格
D.将小说发展推向了新高潮
21.明代,阁臣服务皇帝、辅理政事的过程是一个能动的过程,无论是经筵日讲、票拟、诏对、起草诏书还是密疏言事等,阁臣都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政治见解。这表明
A.内阁的行政权力不断在扩大
B.阁臣拥有一定的决策权
C.阁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皇帝决策
D.内阁威胁到了君主专制
22.“一代大儒”王夫之声称,盐业利润很高,应该放开给商人去经营;文化人做生意不仅不是
丢人的事情,而且更被人所推崇,徽商、晋商涌现出许多“儒商”称号的生意人。这表明,
明清时期
A.传统“重义轻利”思想被完全抛弃B.商品经济的繁荣冲击了传统观念
C.早期人文主义思想有了一定发展
D.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有所松动
23.有学者认为,清朝军机处始终不算正式衙门,它实际上是皇帝辖下的一个地处宫禁的秘书班
子,军机处的设立是中国封建社会“内朝外朝化”的最后翻版。材料表明军机处
A.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B.机构健全且办事效率比较高
C
.最终掌握了清廷的决策大权
D.使各衙门处理政事有章可循
24.从康熙末年到嘉庆五年,昆剧演出有一个显著变化,那就是达官贵人的“家班”渐次减少而民间职业戏班大量增多。戏院兴起,观众买票看戏,演出有了固定场所,风雨无阻,演出的影响更大。这
说明当时
A.清代戏剧发展逐渐世俗化B.清代昆剧已形成成熟体系
C.昆剧不适合达官贵人品味
D.昆剧受儒家文化影响较大
25.明末清初徽商经营木材、茶叶、典当、盐等,走南闯北十分活跃,其富可敌国。但其经营的商品非主要生活用品,更少生产资料。徽商的这种经营活动
A.加快了小生产家庭耕织的分离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近代化转型
C.根源于政府对市场交易的规范
D.反映出明清经济发展的内向化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2分,第28题14分,第29题12分,
共50分。)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夏商以降,开始“家天下”。《周书?泰誓上》云“官人以世”。这种官吏“世及”的制度,至西周时期进入鼎盛。由分封而形成的王、诸侯、卿大夫、士的阶梯序列,与宗法血缘关系下的
各大家族的地位互为表里。分封、授土、授民都是世袭的,采邑与官职相关联,前者为“世禄”,后者是“世卿”或称“仕者世禄”。到战国已是“大争之世”,各诸侯国激烈争斗,都想“辟土地,朝秦楚,茬中国而抚四夷”,采用新的选官办法,过去那种“公门有公,卿门有卿”的世袭
政治逐步被否定。
——摘编自任怀国《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论析》等
材料二
中国古代真正的官员选拔的框架是在战国至秦汉时期搭起的。战国时期,列国根据“建功而兴赏,因能而授官”的原则,任免官吏,进退贤愚。到隋唐时期,官员选拔制度臻于完善,
走向成熟。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具有自上而下、层层相应、运转有序的显著特点,是在皇权至
高无上体系下进行国家组织管理的。
——摘编自陈燕青《中国古代文官制度及其现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概括周代世官制的基本特点。(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战国以来中国古代主要的选官制度,说明中国古代选
官制的发展趋势。(8分)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元时期,北自朝鲜、日本,南至爪哇和苏门答腊,东起香料群岛,西至阿拉伯和东非,都有中国民间商船的频繁活动。到了明朝,朝廷通过海禁与朝贡制度相配合,形成非入贡没有贸易的局面。同时朝廷下令改造民间船只,“近海违式船只,皆令拆却,以五六尺为度,官位印照,听其生理”。“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在海禁政策下,一些中国南部沿海的商人,组成了
武装贸易集团。当时郑芝龙海商集团“雄踞海上”,“独有南海之利”,“海舶不得郑氏令旗,不
能往来”。清朝开海后,华商、华侨深入东南亚,形成了一个广泛的华人贸易网络。道光二年
(1822年),晋商销售到俄国的茶叶贸易额达到万两白银。自1493年到1800年,世界白银
产量的43%-
57%都流向了中国。
随着西方国家在亚洲贸易圈中角逐与建立统治区,原有的亚洲贸易格局已经被打破,许
多东南亚国家被纳入西欧国家控制之下。1741年到1780年,平均每年从中国到达巴达维亚(雅加达)的中国商船数量已从原来的17.7只下降为5.1只。到1889年,在英国市场上华茶数量仅占印度与锡兰(斯里兰卡)茶总和的60%。之后华茶出口持续下降,到1893年,
华茶在英国市场上已经难觅踪影。在茶叶贸易衰落之后,徽商再也没有资金来源以支持大规模的长途贩运,其他如典当、木、丝、米等也就相继衰落了,徽州商帮的影响越来越小。
——摘编自《从全球经济发展的视角看明清对外贸易政策的成败》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清时期“许多东南亚国家被纳人西欧国家控制之下”的
原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清对外贸易政策对今天的启示。(2分)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礼崩乐坏的社会大裂变,将原本属于贵族最底层的士阶层从沉重的宗法制羁绊中解放
出来,在社会身份上取得了独立的地位,而汲汲于争霸事业的诸侯对人才的渴求,更助长了
士阶层的声势。随着周天子“共主”地位的丧失,世守专职的宫廷文化官员纷纷走向下层或
转移到列国,直接推动私家学者集团兴起。
——摘编自张岱年等《中国文化概论》
材料二
从西汉到隋唐的一千余年间,儒家学者偏重名物制度、章句训话,讲求的是师承家法,对经义本身却无多少争论。反映在察举和科举的各种通经考试上,只是墨义、注疏,不允许对义理内涵作自由发挥。......从北宋中期起,唐代以来主要以诗赋、帖经、墨义取士的做法受
到了扦击,经义考试逐渐在科举中取得了重要地位。当时的经义考试,既可承袭旧说,又可
自为立说。
——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顾(炎武)王(夫之)两先生,是讲程朱理学的。黄(宗羲)先生是讲陆王之学的。他们读书都极博,考证都极精,而且都留意于经世致用,制行又都极谨严,和向来空疏、迂阔、猖
狂的人,刚刚一个相反。......反观国内,则朝政日非,民生日困,风俗薄恶,寇盗纵横,在此都觉得相沿的治法,有破产的倾向。稍一深思熟虑,自知政治上、社会上都须加一个根本的改造。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演变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汉唐至宋代儒家学者学术风格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对宋代
政治文化的影响。(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末清初儒家学者的价值取向及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4分)
2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摘编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