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触觉与温度觉
第12章第二节第三课时
瞎子摸象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国王,“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一、触觉
触觉的定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地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知识准备:
如果皮肤上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同时受到接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两个点”;当受刺激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值时,引起的感觉会是“一个点”。我们将触觉所能分辨的两点刺激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触觉的“两点阈”。两点阈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两点阈的存在也能反映出触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的情况
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
检测方法:
要注意的问题:
避免被试者看见测试部位;每一刺激作用的时间不要持续1S以上。
1.准备测试用针两个、毫米直尺一把、记录用纸和笔等。两个同学一组,相互轮换做测试者和被试者。
2.选择不同敏感性的测试部位:(1) 手指间;(2)手掌侧;(3)手背测。
3.开始测试,先使两点距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分别得出阈值后取其平均值,记为该部位阈值。
4.整理实验数据,将测试结果填入下列表格:
方法步骤:
触觉两点阈测试结果(被试者______ 测试者______)
测试部分 手指间 手掌侧 手背测
两点阈值
3~8mm
8~12mm
30~40mm
总结归纳: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背侧面触觉敏感,敏感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多。
二、温度觉
温度觉的定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方法步骤:
1号 2号 3号
右手感觉
左手感觉
温
冷
冷
温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1~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温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16~19个冷点,温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两种感觉表现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在发生适应时,对温度刺激的敏感度明显降低。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温觉的适应则需几分钟以上,可见人对温的适应并非完全决定于温感受器,而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功能参与。在热天澡盆内水温为28℃时,初进入时觉得冷,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适应,这种现象决定于人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所以,对于冷、温的感觉是相对的。
拓展延伸1
拓展延伸2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第二节 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第三课时 触觉与温度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触觉的定义。
(2)知道温度觉的定义,会实施探究活动并总结归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学会测定触觉敏感程度的方法。
(2)通过两个活动,学会观察、探究、记录、设计表格、总结归纳等方法。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讲授,培养学生全面去看事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课时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内容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学生易懂、易学。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路。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主要是活动的开展。实施活动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新课引入]以“瞎子摸象”的故事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一、触觉
触觉的定义: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知识准备:
如果皮肤上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同时受到接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两个点”;当受刺激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值时,引起的感觉会是“一个点”。我们将触觉所能分辨的两点刺激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触觉的“两点阈”。两点阈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两点阈的存在也能反映出触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的情况
检测方法:
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
要注意的问题:避免被试者看见测试部位;每一刺激作用的时间不要持续1S以上。问一个为什么?讲述触觉的适应性。
方法步骤:
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
(1)准备测试用针两个、毫米直尺一把、记录用纸和笔等。两个同学一组,互相轮换做测试者和被试者。
(2)选择3~5个不同敏感性的测试部位,如:中指尖、手掌基部、手背基部等。
(3)开始测试,先使两点距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分别得出阈值后取其平均值,记为该部位阈值。
(4)整理实验数据。将测试结果填入表格:触觉两点阈测试结果 (被试者________ 测试者________)
测试部分
两点阈值
总结归纳: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背侧面触觉敏感,敏感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多。
二、温度觉
温度觉的定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方法步骤:
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1号 2号 3号
右手感觉 温 冷
左手感觉 冷 温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3分钟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拓展延伸1:
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温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16~19个冷点,温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两种感觉表现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在发生适应时,对温度刺激的敏感度明显降低。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温觉的适应则需几分钟以上,可见人对温的适应并非完全决定于温感受器,而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功能参与。在热天澡盆内水温为28℃时,初进入时觉得冷,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适应,这种现象决定于人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所以,对于冷、温的感觉是相对的。
拓展延伸2: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动画)(共24张PPT)
触觉与温度觉
第12章第二节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知道触觉的定义。
(2)知道温度觉的定义,会实施探究活动并总结归纳。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学会测定触觉敏感程度的方法。
(2)通过两个活动,学会观察、探究、记录、设计表格、总结归纳等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这节课的内容讲授,培养学生全面去看事物的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前两课时之后对“感受器和感觉器官”内容的延续,是神经系统知识完整性的充实,学生易懂、易学。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思路。
学情分析
本节课内容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理解,主要是活动的开展。实施活动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应该不是太难,主要是教师要善于引导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瞎子摸象
很久很久以前,印度有一位国王。有一次,几个瞎子相携来到王宫求国王。“感谢国王陛下的仁慈。我们天生就什么也看不见,听人家说,大象是一种个头巨大的动物,可是我们从来没有见过,求陛下让我们亲手摸一摸象,也好知道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几个盲人高高兴兴地各自向大象走了过去。大象实在太大了,他们几个人有的摸到了大象的鼻子,有的摸到了大象的耳朵,有的摸到了大象的牙齿,有的碰到了大象的身子,有的触到了大象的腿,还有的抓住了大象的尾巴。他们都以为自己摸到的就是大象,仔仔细细地摸索和思量起来。 摸到象鼻子的人说:“大象又粗又长,就像一根管子。”摸到象耳朵的人忙说:“不对不对,大象又宽又大又扁,像一把扇子。”摸到象牙的人驳斥说:“哪里,大象像一根大萝卜!”摸到象身的人也说:“大象明明又厚又大,就像一堵墙一样嘛。”摸到象腿的人也发表意见道:“我认为大象就像一根柱子。”最后,抓到象尾巴的人慢条斯理地说:“你们都错了!依我看,大象又细又长,活像一条绳子。”
一、触觉
触觉的定义:
当我们身体的一定部位,与外界物体接触时,会不同程度的感觉到物体的存在,甚至可能对物体的形状、硬度、光滑程度等情况做出一定判断,这就是触觉。
活动:触觉敏感程度的测定实验
知识准备:
如果皮肤上有一定距离的两个点同时受到接触刺激,引起的感觉是“两个点”;当受刺激的两个点之间的距离减小到一定值时,引起的感觉会是“一个点”。我们将触觉所能分辨的两点刺激之间的最小距离,称为触觉的“两点阈”。两点阈值的大小可以说明触觉的敏感程度;两点阈的存在也能反映出触觉感受器在皮肤上呈点式分布的情况
用两个大头针的针尖同时轻微刺激皮肤上的两个邻近的点,由被试者说出来是否为“两个点”刺激;每次测试都先确定好两个针尖的距离,当被试者不能明确判断为“两点”时,此即为该部位的两点阈值。选择不同测试部位,比较测试结果。
检测方法:
要注意的问题:
避免被试者看见测试部位;每一刺激作用的时间不要持续1S以上。
(1)准备测试用针两个、毫米直尺一把、记录用纸和笔等。两个同学一组,相互轮换做测试者和被试者。
(2)选择不同敏感性的测试部位,(1) 手指间(2)手掌侧(3)手背测。
(3)开始测试,先使两点距离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分别得出阈值后取其平均值,记为该部位阈值。
(4)整理实验数据。将测试结果填入下列表格:
方法步骤:
触觉两点阈测试结果(被试者______ 测试者______)
测试部分 手指间 手掌侧 手背测
两点阈值
3~8mm
8~12mm
30~40mm
总结归纳:
人体的唇,鼻尖,舌尖的触觉非常敏感,肢体的腹侧面比背侧面触觉敏感,敏感部位的触觉感受器分布密度高,为大脑皮层提供信息的机会也多。
二、温度觉
温度觉的定义:
当我们接触的外界物体的温度发生变化,使皮肤和黏膜的温度也发生变化时,我们就会觉得“冷了”或“热了”,这就是温度觉。
探究活动:皮肤感受“冷”“温”刺激的实验
提出问题:
人体能感到温度的变化,离不开皮肤中的温度觉感受器。当环境温度低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冷;当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时会感到热。怎样利用实验的方法来体验温度觉?
1、准备三个水槽,分别记为1、2、3号水槽,然后向1号水槽加入室温(25℃左右)水,2号加入高于室温5℃的水,3号加入高于室温10℃的水。
2、实验开始,先将左手和右手分别浸入1号和3号水槽,持续10S左右;然后将两手同时很快转入2号水槽1~2S,这时注意体会左、右手的感觉有何不同。
3、小组同学分别做上述实验之后,交流各自的体验,看彼此的说法是否一致。
4、记录实验结果
方法步骤:
1号 2号 3号
右手感觉
左手感觉
温
冷
冷
温
现象分析:
(1)左手皮肤温度高于冷水温度,人觉得冷;
(2)右手皮肤温度低于热水温度,人觉得温;
(3)1~2S后两手同时放入温水中,左手皮肤温度低于温水温度,人觉得温;右手皮肤温度高于温水温度,人觉得冷。
总结归纳:
皮肤温度感受器能够感受使皮肤温度发生变化的刺激. 当刺激使皮肤温度下降时,会感觉“冷”;感受冷刺激(皮肤温度下降)的感受器叫冷感受器。当刺激使皮肤温度升高时,会感觉“温”;感受温刺激(皮肤温度升高)的感受器叫温感受器。
冷感受器和温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温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16~19个冷点,温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两种感觉表现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在发生适应时,对温度刺激的敏感度明显降低。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温觉的适应则需几分钟以上,可见人对温的适应并非完全决定于温感受器,而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功能参与。在热天澡盆内水温为28℃时,初进入时觉得冷,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适应,这种现象决定于人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所以,对于冷、温的感觉是相对的。
拓展延伸1
拓展延伸2
皮肤对体温的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