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

文档属性

名称 《故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9.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1-08-09 17:30:08

文档简介

(共26张PPT)
鲁迅
第9课 故乡
(点击图片播放)
1.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2.学习本文运用描写、对比等多种手法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学习目标
鲁迅(1881~1936)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故乡是鲁迅于1921年写的一篇小说。故事发生在日渐没落的旧中国的农村,作者回乡处理家务并要别了自己的故土与心中唯一眷恋和牵挂的儿时玩伴—闰土。此一别不只今生还能否再见,作者在回家的路上,已“没有什么好心绪”。而当见到记忆中的小英雄退去了光环,变做一个“木偶人”,好生意的“豆腐西施”沦落为尖酸刻薄、小偷小摸的“圆规”,更是引发作者无尽的感慨和悲哀。文章结尾写道:“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阴晦( ) 脚踝( )
楞( )檐 恣睢( )
è( )然 sè( )索
dài( )色 wǎnɡ( )然
huì
huái
lénɡ
suī




萧索:
隔膜:
惘然:
阴晦:
恣睢:
鄙夷:
荒凉、冷落的意思。
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阴暗昏沉。
放纵,凶暴。
看不起。
通读全文,分析本文 的行文线索,梳理本文情节结构。
线索:
情节
我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
一、回故乡(1—5)
二、在故乡(6—77)
三、离故乡(78— 88)
精读课文,分析变化。

(1)故乡“景”的变化
(2)故乡“人”的变化

记忆中
现实中
明朗、美丽,
令人向往
灰暗、萧条,
令人伤感

闰土
杨二嫂
“我”
外貌
语言
动作
神态
杨二嫂
尖酸刻薄、曲意逢迎、无中生有、势利贪小、可笑、可恨、可鄙、可怜的小市民。
豆腐西施
圆规
少年闰土
中年闰土
苍老贫困、因循守旧、麻木迟钝、淳朴善良的木偶人
生气勃勃、热情开朗、勇敢机灵、纯真善良的小英雄
“我”
同情劳动人民,憎恨旧社会,憧憬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
精读课文,分析变化根源。
表层原因:
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原因: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不仅是旧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日益贫困的根源,而且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罪魁祸首。
结合社会背景,探究人物典型意义,理解小说主题。
品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强化小说内涵。
浅析本文写法。(重点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1)在对比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2)运用、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征。
神异的图画
萧索的荒村
端庄文静的
豆腐西施
放纵刻薄
自私的圆规
勇敢机智
天真的小英雄
苍老麻木守
旧的木偶人
情同手足
厚障壁
美丽的神异
图画
萧索的荒村
板书设计
选择生活中你最熟悉的一个人,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形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