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上语文第六单元检测
格式 rar
文件大小 1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0-02-24 20:12:0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八上第六单元检测
1. 选择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曦(xi)月 湍(tuan)急 飞漱(shu) 元溯(shuo)
B.属(shu)引 绝 (yan) 艨艟(chong) 乘骑(ji)
C.百舸(ke) 泅(qiu)水 拥毳(cui) 沆(hang)砀
D. 更(geng)定 拄(zhu)杖 京尹(yin) 属(shu)国
2.选出下列划线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自非亭午夜分(正午) B.晓雾将歇(歇息)
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只是) C.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实是欲界之仙都——确实是人间天堂。
B.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有很多趣味。
C.余强饮三大白——我不情愿地喝了三大杯白酒
D.月色入户——月光照进门里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无的一项是( )
A.《水经注疏》是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一部文学著作
B.《观潮》一文是宋代周密描写的钱塘江潮雄伟景象的文章,融自然美与人文美于一体。
C.《使至塞上》是王维以监察御史身份出使边塞时所写的一首边塞诗
D.《记承天寺夜游》作者是北宋苏轼,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的出处是《东坡志林》
5.下列句子加点的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听政会上,面对专家略带挑剔的提问,刘工程师胸有成竹,对答如流。
B.办公室的小白终日忙个不停,连吃饭的时间也要处理工作,真是日理万机。
C.庆祝五一节的联欢会场,五光十色,好一派姹紫嫣红的景象。
6..根据语境仿照划线句子,接写两句,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阅读天地,聆听万籁,大自然一年四季都给人殷切的期盼。春,以她的盎然生机、秀丽妩媚动人心弦;夏,以她的热情奔放、炽烈强悍激人奋发;
7..按要求默写。
(1.)《渡荆门外送别》的颈联是:
(2.)《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特征的句子是
(3.)《归园田居》(其三)表明作者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的诗句是
(4.)王维的《使至塞上》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为:“_____________。”
8.综合训练
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请做下列的题,检验一下,看你是否注重了收集资料,你是不是会收集资料。
(1.)如果要围绕“春节”(或者“清明节”)这个研究的主题搜集资料,你准备搜集哪些方面的资料?(至少写出三项)(3分)
A. B. C.
 (2.)要搜集以上资料,你准备用哪些方法去搜集?
A.              B.
C.              D.
 (3.)请简要介绍你在本学期所做的搜集资料的工作,只介绍围绕某个主题,搜集到了哪些资料(不超过120个字)
9.用一句话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要求:16字以内。
据新华社北京11月1日电 在即将开幕的第七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上,“中国导弹防御体系概念”将得到集中展示。包括神鹰400制导弹武器火箭 ( http: / / nba. / team / Rockets.shtml" \t "_blank )系统在内的一批中国新型系列导弹装备将首次亮相。
二.阅读理解         
记承天寺夜游
宋·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分)
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⑵怀民亦未寝
⑶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分)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庭下如积水空明
3、“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分)
4.、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分)
5.找出文中描写月光的句子。
6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闲人”的理解。

(二)听泥土说话 (查一路)
(1)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2)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3)第二天,儿子走了, 。
(4)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5)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6)母亲从菜园回来,显然较之十年前已苍老了许多。儿子接过母亲的锄头,怨责母亲,“您老这是何苦 这锄头您今后再也用不上了。”说完,就要把锄头扔了。母亲比比划划,感觉到比划不清时,又把锄头重新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送给儿子。
(7)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8)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9)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
败得失亦如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10)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11)“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1.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第二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2.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 请谈谈你的理解。(2分)
3.阅读全文,仿照第(8)段,在第(3)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2分)
第二天,儿子走了, 。
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2分)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2分)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对年轻父母,在空中缆车坠毁的瞬间,擎起爱的双臂,将儿子高高托起。父母不幸遇难,儿子的生命却保住了。
探究结果:
(三)
生命的声音 余飞鱼
那是发生在一次煤矿透水①事件中的故事。
他被困在矿井下,四周一片漆黑。卧在一个几十米高的工作台上,两天两夜了,他的精神已经临近崩溃。
他知道自己这一次是在劫难逃了。
一个人孤零零地身处千米以下的矿井中,没有吃的,没有喝的,更没有一点声音,不说饿死,憋也会把人憋死。
他听老矿工说过,以往煤矿透水事件中死亡的人,很少是饿死或窒息死亡,大都是精神崩溃,在救援队伍还未到来之前,先绝望死去。
一般人是肉体死了,而后精神随之消失;而精神绝望的人,一般都是精神死去,而后肉体也随之死去。
他就属于后者。他放弃了,与其这样孤孤单单地熬下去,这样在孤独中无望地等待,还不如早些死了,早些解脱。
黑洞洞的煤坑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死亡的影子紧紧地跟随着他,咬噬着他的肉体、咀嚼着他的灵魂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时,若有一点儿声音,哪怕是对他最恶毒的诅咒,不,即使是一双手打在他脸上发出的声音,也会让他欣喜若狂,从而从恍恍惚惚中醒来,重新振作起来。
但没有,一点儿也没有,连一块坷垃滚动的声音都不再有。
迷迷糊糊地,他感到光着的膀子上有点痒,下意识的用手去挠。同时,有一个声音响起,声音很小,若有若无,但在他耳中听来,却如巨雷一样惊天动地。
嗡——分明是蚊子的声音。
他悚然一惊,忙坐起来,听着这天外之音,细细的,一波三折,时断时续。一会儿离他耳朵近了,很是清楚,如二胡的尾音;一会儿又远了,像梦的影子,让他努力侧着耳朵去寻。
这大概也是一只饿极了的蚊子,已临近死亡的边缘。他暗暗地叹了一口气。
当这只蚊子再一次落在他的脖子上时,他一动不动。他清晰地感觉到这只蚊子几只长长的脚在皮肤上爬动。接着,是一只管子扎了进去,吸他的血。
他如老僧入定②一般,静静地躺在那里,一动不动。
蚊子吸饱了,飞起来了,嗡嗡地唱着。真好听。它飞向哪儿,他的头就转向哪儿。一直到它飞累了,停了下来,他也停止了寻找。他想打开矿灯去看看,可又怕惊吓了它。
这一刻,他的心宁静极了。
他知道,他还活着,他不孤单,也不感到黑暗,至少,这儿还有一个生命陪伴着他。虽然它那么小那么小,可此时,他们互相是对方的全部,包括希望,包括精神,也包括生命。
要活下去,他想,生命之间是相互关心的,尤其在患难中更是需要相濡以沫。他相信,外面的工友们一定在千方百计地设法营救自己,他们绝不会坐视不管。
他没有别的吃的,就将煤撮着一点一点往胃里咽。他听说过,有人在煤坑里就曾以吃煤救过命。
此后的五天,他就以听蚊子叫和吃煤延续着自己的生命。
第六天,一道亮光倾泻而下。他得救了。
当他被救出时,耳边依然听到嗡嗡的唱歌声。
他的眼睛被包着,看不见,但分明感觉到了蚊子飞走的姿势,矫健,优美,绝不拖泥带水。他想,生命是多么美好啊,正是在相互支撑相互扶持中,才显得丰富多彩而毫不孤单。(16分)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7年第10期)
【注释】①[透水]指地下矿井或地下隧道等因地下水渗透过多而被淹,有时还导致矿井、隧道等塌方而堵塞通道。②[入定]佛教徒的一种修行方法,闭着眼睛静坐,控制身心各种活动。
16.整体把握。本文标题“生命的声音”有哪几层含义?(2分)
17.层次梳理。从落难到被救,矿工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填补下面的变化过程(每空限2~4字),并简要说说引起整个心理变化的主要原因。(4分)
心理变化:孤独绝望 → 悚然一惊 →( )→( )→ 百感交集
变化原因:
18.内容探究。结合文章内容推断“相濡以沫”这个成语的意思,并探究文中矿工与蚊子是如何“相濡以沫”的?( 分)
19.语言品析。简析文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分)
20.情感体验。本文向我们传达了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当身处顺境,过得平平安安的时候,我们又该持怎样的人生态度?(4分)
3. 写作。
学习本单元几篇摹山范水的散文与几首以景言情的诗歌后,在表现手法上有一定的感悟和体会,试从自己熟悉的角度和范围选择材料,写一篇文章。
1.题目自拟;
2.文意自定;
3.600字以上;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