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8课《小狗包弟》 (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课件:第8课《小狗包弟》 (共37张PPT)
格式 ppt
文件大小 1.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8 22:34:0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感动中国”2003年度人物——?
颁奖辞:穿越一个世纪,见证沧桑百年,刻画历史巨变,一个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间燃烧的激情,点亮多少人灵魂的灯塔;他在人生中真诚地行走,叩响多少人心灵的大门。他贯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热情、忧患、良知,将在文学史册中永远闪耀着璀璨的光辉。
“二十世纪中国的良心”
2005年10月17日,中国文学大师巴金因病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贾庆林到上海龙华殡仪馆送别巴金
来自各地的群众向巴金遗体告别
乘激流以壮志抛家,风雨百龄,似火朝霞烧长夜。
讲真话而忧心系国,楷模一代,如冰晚芦映太阳。
——巴老,您走好!
我惟一的心愿是:
化作泥土,留在人
们温暖的脚印里!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祖籍浙江嘉兴,生于四川成都一个官宦家庭。1928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引起强烈反响。后来又写了“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和“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小说,又发表中篇小说《寒夜》、《憩园》等。
他的著作被译为多种文字。1982年至1985年相继获得意大利但丁国际荣誉奖、法国荣誉勋章和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名誉院士称号。任中国作家协会主席、全国文联副主席。2003年,国务院授予巴金先生“人民作家”荣誉称号,并当选2003感动中国人物。 《随相录》是巴金老人的最后一部重要的书,被誉为中国当代散文创作的“里程碑”。
写作背景
文化大革命:1966年5月至1976年10月,历时10年。毛泽东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这场灾难中,一大批老干部受到打击和迫害,巴金是其中一个。 面对这场灾难,很多人都不敢说真话,但巴金说了。他是用文章的形式说的。
  叶剑英元帅曾经沉痛地说过:“文化大革命死了两千万人,整了一亿人,浪费了八千亿人民币。”     
──(转引自《往事──1966写真》)(“十年间国民收入损失约五千亿元”)
彭德怀被批斗
邓拓?,人民日报总编、杂文家?1966.5.17?服毒致死?
老舍, 1966.8.24 自沉于北京太平湖
傅雷, 1966.9.2夜结绳与夫人双双系于铁窗自杀
罗广斌?,小说《红岩》作者?1967.2?跳楼自杀
杨?朔?,散文作家?1968.8.3?服安眠药而死
……?……???
巴金在十年浩劫中的大致经历:?
放弃包弟并没有换得保全一家人,1968年8月,巴金被关进牛棚改造,随后经受了大字报、挂牌游街等形式的批斗。?
1970年,到农村改造,掏大粪、喂猪、背稻草、种地……?
1972年,妻子萧珊在饱受精神折磨后患上癌症,病逝。?
巴金的儿子在劳动改造的过程中也饱受精神和肉体上的折磨,性格变得内向抑郁,疾病缠身。此时,巴金69岁。?
巴金曾在《病中》一文写道:“当姚文元拿着棒子的时候,我给关在牛棚里除了唯唯诺诺之外,敢于做过什么事情?十年间我不过是一条含着眼泪等人宰割的牛。”
这是一个疯狂的时代,多少无辜的人惨遭杀害,多少千年古迹毁于一旦,就连无辜的对人忠诚亲近的小狗也难逃一劫。
一、整体把握,梳理文章
1.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
2.找出本文文眼。
歉疚、忏悔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这篇文章是一篇叙事性散文,它有一个完整的故事链,有楔子、开端、发展、结局和尾声,请大家阅读这篇文章,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
楔子
开端
发展
结局
尾声
(1自然段)——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
(2自然段)—— 包弟来历
(3—6自然段)—— 七年相处
(7-9自然段)—— 一朝离别
(10-13自然段)—— 真心忏悔
二、文章的思路
找出写“包弟”和人亲密接触的几件事。突出了它的什么特点?用意是什么?
见到陌生人口吠一阵就跑开了
特点是:可爱、聪明、有情义、通人性
用意:包弟愈是可爱,愈是聪明,作家的一家人就愈是不忍让它离开,后来遭遇厄运就愈是让人心痛。
在客厅里和客人作揖聊天
拍摄包弟的镜头
日本女士过问包弟的情况
爱人外出食饭讨骨头喂包弟
在小狗包弟被送走后,作家的内心是如何变化的?
轻松---沉重----自责
作者为什么感到轻松?
包袱解除了,自然而然心里就感到轻松了。
从红卫兵抄四旧开始,包弟就成了全家人的包袱,全家整天生活在胆战心惊之中,害怕包弟会给全家带来灾难。如今送走了,没有了包袱,自然而然心里就感到轻松了。
为什么会沉重?
? 明确:作家想到了解剖台上的小狗包弟的惨象,进而想到为了自保,自己将相处了七年,有着深厚情谊的包弟牺牲掉,心中便产生了深深的愧疚,这种内心的煎熬使他又背上了沉重的包袱。
这种包袱使作者不断的自责,请大家找一下,哪一句话是表明作家的自责的?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作者对小狗包弟的感情态度前后有什么变化?
—— 欢快
—— 忧虑
—— 轻松
—— 沉重
—— 歉意
 与小狗的亲密接触
 不知如何安排包弟
 送走了包弟
 送走之后心不得安
 至今不能释怀
(事)
(情)
虚写
实写
三、探究作者的情感
“不能保护一条小狗,我感到羞耻;为了想保全自己,我把包弟送到解剖桌上,我瞧不起自己,我不能原谅自己!”
  “满园的创伤使我的心仿佛又给放在油锅里熬煎。”
  “这样的熬煎是不会有终结的,除非我给自己过去十年的苦难生活作了总结,还清了心灵上的欠债。”
“我怀念包弟,我想向它表示歉意。” 
速读第10至13自然段,感受作者的情感。并找出表现作者“歉意”的句子。
我们通常说时间可以改变一切,可是时间能抚平心灵上的创伤吗?
思考:作家写了时光的流逝,又写了庭院景况的改变,目的是什么?
作家要说的是,虽然整整13年过去了,所住的庭院也已面目全非,但那种愧疚和自责仍然没有减少一分,歉意反而与日俱增,而且作者认为“这种煎熬不会终结”,除非“给自己过去十年的生活作总结,还清心灵上的债”;所以作家在76岁高龄,仍然带病书写着心中真诚的忏悔,最后辑成了《随想录》一书。
先说别人的事引出话题,起着铺垫、启发的作用;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巴金与狗的故事,二者似成对照,让人看到此类事在全国并非一二,而是遍见的,由此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艺术家与狗的故事似乎更惨烈,而巴金与狗的故事之悲哀则在于心灵,是一种“润物细无声”或“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精神折磨。
①从思路章法说,

②从思想内容说,

③从写作效果说,
探讨1:文章开头先写艺术家和狗的故事,这跟包弟并没有直接的联系,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安排?
2、对于作家为了自保,而放弃小狗包弟的行为,我们该如何看?
探讨??
???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是自私的,另一种认为作家的行为可以理解。这两种意见都有道理,持前一种意见的同学,他们的是非观念很强,能够在大是大非面前摆正自己的心态。而后一种同学,他们则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同情,我们没有亲历“文革”,对“文革”所知甚少,但是在文章的片断当中,我们仍能够看到社会的动乱,所以我们对于生存在那样的社会当中的身份特殊的作家,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理解。
包弟和巴金在文革中都是受害者。
3、作者为什么要以一条小狗来反映“文革”的现实,巴金的忏悔有什么意义?
明确:一、提醒我们,小狗虽小,却也是一条生命,善良的生命应该获得生存权。写一条小狗的遭遇,反映连一条狗都不能逃过劫难,更能体现“文革”时代任何生命都不能免受侵害的现实。 (“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
二、为了表现自己的一段心灵历程。
意义:在文革结束后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没有人为他们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而巴金作为一个受害者却站出来忏悔,这是需要莫大的勇气和力量的,他的这种忏悔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引起人们对于“文革”思索,所以作家的忏悔具有唤醒人心的作用,也是警醒人们记取历史教训。



巴金的自我评价
“重读过去的文章,我绝不能宽恕自己。人们责问我为什么把自己搞得这样痛苦,正因为我无法使笔下的豪行壮举成为现实。”   
──巴金《最后的话》
我写作是为了战斗,为了揭露,为了控诉,为了对国家、对人民有所贡献,但绝不是为了美化自己。
──巴金《探索集》
我从《忏悔录》的作者这里得到安慰,学到了说真话。(巴金《再访巴黎》)
要讲话就得讲老实话,讲自己的话,哪怕是讲讲自己的毛病也好。(巴金《“豪言壮语”》)
“这是一笔心灵上的欠债,我必须早日还清。它像一根皮鞭在抽打我的心,仿佛我又遇到五十年前的事情。‘写吧,写吧!’好象有一个声音经常在我耳边叫。我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了,我不愿意空着双手离开人世,我要写,我决不停止我的笔,让它点燃火狠狠地烧我自己,到了我烧成灰烬的时候,我的爱,我的恨也不会在人间消失。”
——巴金
一个人惟有忏悔自己的罪过才能获得新生;一个民族只有忏悔自己历史上的过失才会远离偏执,专制和野蛮,走向理性与文明;人类惟有忏悔自己的行为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互存互进。惟有忏悔我们的社会才会走向和谐,人类才会走向美好的大同。



吾日三省吾身
揭露文革的荒唐、没人性
表现作家勇于自我解剖、敢于讲真话的精神和勇气
呼唤人性,讴歌人性
总结文章主旨:
由人及己
请问你曾经对他人或动物做过令你遗憾、自责、悔恨的事吗?今天,让我们向巴金先生学习,真诚地、勇敢地来说一说,写一写。
巴金的这篇《小狗包弟》深刻的揭露了“文革”的罪恶,让我们看到“文革”风云之一角,连狗都难以幸免,也表现了作家严于解剖自己的可贵精神。请同学们在课后认真品读,仔细体会,学习巴金先生的正义感 和“以小见大”的行文技巧及自然朴实的语言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