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景 别
泪 别
酒 别
壮 别
情 别
愁 别
【离别诗比较】
作者介绍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现代诗人、散文家。1916年入北京大学法科,并于同年与张幼仪成婚。1918年赴美学习银行学。1920年赴英国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其间爱恋林徽音,并于1922年与张幼仪离异。同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同年认识有夫之妇陆小曼。1926年10月,与陆小曼结婚。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
徐志摩与张幼仪
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陆小曼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资产阶级绅士诗人,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他的主要著作有《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散文集《落叶》、《巴黎的鳞爪》、《秋》,小说散文集《轮盘》,戏剧《卞昆冈》,日记《爱眉小札》。
他的新诗堪千古绝唱,他的行为与品格也同样受到同人、朋友、学生的赞赏与爱戴,他对爱情的执着追求虽为文坛风流佳话,亦留有诸多遗憾。
天才横死,损失的是中国文学。 —胡适
徐志摩的人生观只有三个大字:
“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 胡适
徐志摩是新诗的诗魂,人称“诗哲”、“诗圣”
徐志摩的 “康桥情结”
英国·
伦敦
剑桥大学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1922年,第一次离开剑桥,写下长诗
1926年,第二次旅游英国,留下散文
1928年,第三次去剑桥,告别剑桥, 留下佳作
《再别康桥》
在那里,他接受了资产阶级教育,形成以“爱、自由、美”为核心的人生观和“康桥理想”;
在那里,他结识了影响他生命、终生为之倾慕的一个重要女性——林徽因。
在那里,他遇到了当时伟大的诗人泰戈尔,他的诗作很大程度上都受到了这位大师的影响。
林徽因、泰戈尔与徐志摩
陆小曼
在那里,他与英国伟大的哲学家罗素、文学家狄更斯结为挚友。
我的眼睛是康桥教我睁开的,
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
我的自由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
一、朗读诗歌,感受音乐美
1、听录音,跟读(3分钟)
注意:语速、语调、感情
感受音乐美:
ai: “来”,“彩”;ang:“娘” ,“漾”;
ao:“摇” ,“草”; ong:“虹”,“梦” ;
e:”溯“,”歌“
ao:”萧“,”桥“; ai:”来“,“彩”
押韵,回环复沓,旋律优美
——音乐美
听读全诗,划出韵脚,感受全诗的音乐美。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蒿,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澜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二、再读 赏析诗歌
1、根据范例,给每小节诗拟写小标题,
2、本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梳理出诗人的情感变化。
例 1、挥手作别云彩图
2、河畔金柳倒影图
3、青草水底招摇图
4、榆阴浮藻清潭图
5、撑篙漫溯寻梦图
6、黄昏夏虫沉默图
7、招手惜别云彩图
例 1、挥手作别云彩图
二、鉴赏诗歌
第一节: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第一节:诗人为什么一开始说“轻轻的我走了”而不说“我轻轻地走了”?三个“轻轻的”有什么作用?
调整语序的作用,主要是强调。连用三个“轻轻的”突出了宁静,表现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不忍心惊动康桥。奠定了全诗轻缓的抒情基调。
连用三个“轻轻的”,实写诗人只身悄悄来到和离开康桥时的情景,其中“ 正如我轻轻的来”一句中的“轻轻的”传达的是一种“故地重游”的欣喜,另两个“轻轻的”抒发的则是诗人对康桥深深的眷恋和不得不离开康桥的无限惆怅之情。诗人初来时的欣喜对其离别时的眷恋与惆怅起着反衬的作用,使之更加突出。
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用了什么修辞?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第二节: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用了什么修辞?抒发作者什么情感?
这是一个形象的比喻。河畔的柳树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金黄的色彩,这与惯于穿红着绿的新娘具有形似的特征。用“新娘”这一形象正好淋漓尽致地体现出了诗人对康桥及其一草一木的无限喜爱之情。
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体现了徐志摩一种什么样的情结?
第三节: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招摇”一词为什么用得好?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这体现了徐志摩一种什么样的情结?
招摇:水草随波起伏的轻盈姿态,并有向诗人打招呼、欢迎诗人之意。
甘心:体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无悔的依恋、幸福感。
第四节“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 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四节“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在你的理解中,“ 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这里的“梦”应当包括过去诗人对未来的各种美好的憧憬与追求。包括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之梦,追求国家富强之梦、追求自由美好的爱情之梦以及取得辉煌成就的文学之梦等等。遗憾的是,多年以后,诗人的这些梦想,都如揉碎在浮藻间的彩虹一样,早已沉淀在了清清的潭底。所以,这里所抒发的远不止是诗人对康桥的喜爱,更包含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无奈与失落。
第五节“漫溯”、“慢溯”,哪一个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第五节“漫溯”、“慢溯”,哪一个效果更好些?为什么?
慢溯,即慢慢地逆水而上,只能写出速度的慢;漫溯,随意地、漫无目的地逆水而上,不仅能写出速度之慢,更能体现出诗人的悠闲自在、对昔日生活的无限眷恋和对康桥的无比喜爱。
第五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为什么要放歌?”
第五节:“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为什么要放歌?”
反映出诗人迷恋康桥的感情达到高潮。他似乎已经忘记了离别康桥而去了,想像自己撑杆长篙,向远方草色深处漫溯,去寻他“彩虹似的梦”。到晚上归来时,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声高歌了。
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为什么又不能放歌?
第六节: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诗人为什么又不能放歌?
这一节诗人的思路急转,由幻想回到现实。想到今晚要和康桥离别,不禁别情缕缕,离绪重重,消失了的梦境无法追回,他已不能放歌,只能悄悄地吹奏别离的笙箫,在沉默中体味别离的惆怅。诗境依旧复归和沉浸于寂然。就连青草丛中的夏虫似乎也体会到了离别之情,也为他保持沉默。往日欢愉的康桥,今晚也无语,一切的一切都为诗人的离去而归于寂然。“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将诗人静思默想的心境推向了极致。
第七节:课文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三个“轻轻的” 和两个“悄悄”,这说明了什么?
第七节:
课文开头和结尾分别用了三个“轻轻的” 和两个“悄悄”,这说明了什么?
表露诗人不愿惊动心爱的康桥一片温柔情意,不忍心让康桥与作者一同伤感。
结尾照应开头,一唱三叹,回环往复,强化了诗人对康桥的恋恋不舍之情。
金柳___新娘
青荇___招摇
一潭___彩虹
星辉___放歌
(2_5)(寻梦)
再别康桥 (1)
(现实)
悄然离去
(笙箫 夏虫)
(6_7)
(现实)
依依不舍
欣喜 眷恋
无奈 惆怅
客观物象
主观情意
1难舍难分
2欢喜和眷恋
3更加欢喜和眷恋
4对康桥永久的眷恋
5感情达到高潮
6情绪低落
静思默想
7悄悄作别
挥手作别云彩图
河畔金柳倒影图
青草水底招摇图
榆阴浮藻清潭图
撑篙漫溯寻梦图
黄昏夏虫沉默图
招手惜别云彩图
其一美在语言,即音乐美:
节奏感、??旋律美、??弹跳性?。
其二美在意境,即绘画美:
云彩、金柳、青荇、清潭、星辉等。
进一步品读欣赏诗歌之美
其三美在形式,即建筑美:
四行一节、?错落排列、?字数相近、?回环呼应。
3、诗中各个比喻,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如流水般自然淌出。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1、押韵,音节和谐,节奏感强,回环复沓。
2、语言清新流畅,不露雕琢痕迹。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全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加之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的运用,使每一幅画面都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例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
<<再别康桥>>的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迁移练习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比较赏析:
沙扬娜拉
——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是诗人随泰戈尔访日后的感怀之作。诗人捕捉到的是女郎道别时一刹那的姿态,“温柔”、“娇羞”、“蜜甜的忧愁”准确地传达出少女楚楚动人的韵致以及依依惜别的情怀,“不胜凉风”的水莲花的比喻也恰如其分,最终使诗人对日本之行的观感定格在“水莲花”般的少女“一低头”的温柔之中。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