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导入语
上节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奥斯维辛集中营那是人类历史上最黑暗最悲惨的一幕,人间地狱,杀人工厂。
中国近代历史上也有这么最为悲惨的一幕,那也是被称为人间地狱。70多年前,在中国上海的一些工厂里,有着这样一些中国女工,他们没有基本的人权,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对于工作他们根本没有做或不做的自由,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包身工。
二、时代背景
包身工是怎么一回事?
还要从20世纪30年代说起,当时的中国是这样:国民党统治黑暗,民不聊生;军阀混战,黑天暗地;列强的经济入侵,日益加剧。中国的农村在帝国主义特别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下日益破产,加上地主的剥削,和天灾的影响,农民生活极为痛苦。在靠近上海的苏北地区的农村,每年有大批无法生活的农村女孩沦为了包身工。
作者介绍:
夏衍(1900-1995),原名沈端先,浙江省杭州市人。著名作家,电影艺术家;此笔名从发表《包身工》起用。
作品有《上海屋檐下》《法西斯细菌》《考验》等话剧本,并把小说《林家铺子》
《祝福》等改编为电影剧本。《包身工》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作品。
本课文体常识介绍
报告文学是文艺通讯、特写、速写等的总称。它是一种直接取材于现实生活中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经过适当的艺术加工,迅速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品种。报告文学被誉为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基本特征有三:真实性、典型性、文学性。
学习目标
1.标注文章中重要的生字词语并注意其读音。
2.画出文章中议论句、抒情句及其它含义丰富的句子。
3、文章中描绘了哪几个场景?有哪些是背景材料?文章是按什么顺序组织的?
4.列出文章的结构提纲。
Z.x.x.
K
līn
pì
tīng
kāi
xiān
yǎn
zhà
pán
shān
chǎn
mèi
nüè
shēn
yín
kū
词语解释
【拎着】提着。
【弄堂】方言,胡同,小巷。
【褴褛】
衣服破烂。
【游说】文中指四处活动,用谎言劝说别人。
【执拗】固执任性,不听从别人的意见。
【揩地板】擦地板。
【蹒跚】因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谄媚】用卑贱的态度向人讨好。
(1)横七竖八: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2)一听天命:完全听从上天的安排。
(3)里应外合: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4)不假思索:不经过思考就作出反应。形容做事答话敏捷、熟练,用不着考虑。
文章记叙了哪些内容?
这些内容有什么联系?
四个场景:起床、早饭、上工、放工。
穿插记叙包身工的来历、身份、此制度的产生、发展及其趋势等。
这些内容都展示了包身工悲惨命运的复杂背景。
文章的结构提纲
包身工──是指二三十年代(时间),在上海东洋纱厂里(地点),为外国人工作的女工(工作性质)。因为这些女工在进厂时已经签订了卖身契,失去了人身的自由权,所以被称为“包身工”。这是旧社会一种变相的贩卖奴隶的形式。被贩卖的多是女孩子由承办人送到工厂做工,无人身自由,所得工资全部归承办人所有,在这种形式下做工的人也称包身工。
懒虫
猪猡
机器
赤脚的乡下姑娘
奴隶
试验工
养成工
廉价劳动力
墨鸭
清晨四点一刻
起
床
猪猡们:蓬头垢面。
工房里:拥挤恶臭
群体,引出芦柴棒。)
记叙
(写包身工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欺骗;身份:赚钱机器来源:灾区农村;手段
解说。)
说明(举例、数据
1———6
7———11
四点半之后
早
餐
早餐:质劣量少—两粥一饭;不够一人一碗。
记叙:写包身工群体,突出轮值的。
12——14
包身工发展的原因
没有自由;与世隔绝;工价低廉。
说明:解说、举例、数据。
15——22
五点钟
做
工
条件:三大威胁:遭遇:三大罚规。
记叙:面上写群体,点上写小福子。
23——33
包身工增加的结果
日本纱厂因剥削包身工而飞跃壮大的趋势。
说明:举例、数据、对比。
34
十七点钟
放工
牛马活、猪狗食、遭践踏、被蹂躏。
抒情、议论、记叙:事例。
35——47
包身工制度的趋向
黑夜将过去,黎明必将到来,包身工制度定灭亡。
抒情、议论:类比、对比。
48——50
日本资本家 拿摩温
中国二老板 带工的
如何来概括本文主题?
本文着重描述了包身工的悲惨生活,愤怒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勾结中国封建势力,培植野蛮的包身工制度,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罪行,并坚信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砸烂枷锁,迎来黎明。?
包身工
半殖民地
半封建
思考:包身工是一个群体,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在叙述和描写中来刻画这个群体形象?
写作手法
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面:一般的、概括性的材料
(骨架)
↓↑
(血肉)
点:典型人物、事件、细节、场面
“面”
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写包身工的起床、吃粥、进工厂等等。作者速写式地描出包身工这个群体。从整体描写中表现包身工制度的黑暗,残酷。
作者选取了一些典型的人物、典型的事例和典型的细节,这就是“点”。典型事例如:没吃上粥的包身工,接受老板娘亲自制作的“美食”
;
典型细节如:包身工在“离开别人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典型细节如:“芦柴棒”“小福子”等。
无名女工
惨遭毒打
“芦柴棒”
骨瘦如柴
小福子挨罚
“芦柴棒”重病
遭受毒打
“芦柴棒”
出场
面
管中窥豹,可见一斑
1.手脚瘦得像芦柴棒一样.
2.红砖头的怪物,已经张着嘴巴等待它的滋养物了.
3.很像一只在肢体上附有吸盘的乌贼.
4.包身工是一种“罐装了的劳动力”.
5.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6.这种文明的惩罚,有时会叫你继续到两小时
以上.
比喻、拟人、反语
对比手法
住的“充满了汗臭、粪臭和湿气”“像鸽笼一般”的工房;
吃的“浆糊一般“的薄粥;
穿的“褪色和油脏了的湖绿乃至莲青的短衫”;
收入“每天三角八分”。
包身工
带工老板
穿的“拷绸”之类。
收入不仅可以放债起屋买田,还能兼营茶楼浴室理发一类的买卖。
作用
刻画出包身工奴隶一般的生活,揭露了帝国主义和中国封建势力相勾结残酷压榨包身工血汗的罪行。
类比方法
船户养墨鸭——捕鱼——卖钱(没有虐待)
带工老板——饲养包身工——赚钱(没有温情)
类比作用:形象地阐说了帝国主义及其买
办们与包身工的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有力
地控诉了包身工制度的罪过。
细节描写
打呵欠,叹气,寻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叫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
五、整体感知
揣摩语句
1、粥菜?是不可能有的。有几个“慈祥”的老板到小菜场去收集一些莴苣的菜叶,用盐一浸,这就是她们难得的佳肴.
这是通过反问和褒词贬用(贬词褒用)的修辞手法,含蓄地表达感情。“慈祥”这个褒义词,在这句中转为贬义了,这说明有的老板提供“粥菜”,看起来好像是为了改善包身工生活,实质上却是心怀鬼胎,为了从包身工身上榨取更多的利润。“佳肴”本是褒义词,指美味可口的鱼肉等荤菜。从菜场上收集来的菜叶当然算不上什么佳肴,作者故意称为“佳肴”,变褒为贬,反衬出包身工粥菜之难得及质量之粗,暗含讽刺的意味。
2、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的瘦,身体像弓一样的弯,面色像死人一样的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
六个短语概述了包身工一天的全部悲惨遭遇,排比加强了语气节奏,增强了感彩。“机器”借指包身工。“猪”的比喻说明包身工物质生活待遇的恶劣;“泥土”的比喻说明包身工地位的低下和毫无人身保障;“芦柴棒、弓”等比喻,直观地展现了包身工的凄惨形象,具有极强的感染力。
“工作,工作……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压迫着做工”等句子用了反复咏叹的方
法,表达了作者对包身工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
3、在这千万被饲养者中间,没有光,没有热,没有温情,没有希望……没有法律,没有人道。这儿有的是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和对这种体制忠实地服役的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
这是作者对包身工制度的控诉,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以排山倒海的气势指斥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后一句中,“20世纪的烂熟了的技术、机械、体制”代表了人类技术文明的进步,这同“16世纪封建制度下的奴隶”形成巨大反差,两种事物结合在包身工身上,揭露了包身工遭受的压迫之深。
4、黑夜,静寂得像死一般的黑夜,但是,黎明的到来,是无法抗拒的。索洛警告美国人当心枕木下的尸首,我也想警告某一些人,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
直抒胸臆,表现了作者要摧毁包身工这一罪恶制度强烈的愿望。同时,向肆无忌惮地压榨中国劳动人民的帝国主义者和一切反动统治者发出了警告:当心呻吟着的那些锭子上的冤魂。这就使这篇侧重于揭露黑暗的报告文学,显出了一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