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教案(共22页)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教案(共22页)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8 14:54:5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15
夏天里的成长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苞、蕾、苔、藓”等10个生字,理解新词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及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学习、理解和感悟,感受夏天里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明白“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生长”的道理。
4.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选择材料,表达中心意思的。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含义。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选择材料,表达中心意思的。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来选择材料,表达中心意思的。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一提起秋天,人们很自然地联想到瓜果飘香、硕果累累,可是当你驻足欣赏那挂满枝头的丰硕的果实时,一定不会想到,他们经历了夏日里飞快地长、跳跃的长,才会拥有金秋的大丰收。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体验夏天里的成长。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夏天里的成长》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篇课文会为我们介绍夏天里什么的成长?它们是怎样的成长呢?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出示自学目标:
(1)读准并圈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边读边想: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
2.检查学生自读课文情况: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相机正音。
 苞蕾
苔藓
丰满
稻秧
甘蔗
瀑布 
 收成
收割
缝儿 谚语 软绵绵
(2)出示文中谚语,生齐读。试着说说从字面上是怎样理解这些谚语的?
不热不长,不热不大。    六月六,看谷秀。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
3.默读课文,思考回答: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围绕这一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生自读课文后,交流点拨:(植物、动物、山水、大地、铁轨、马路、人)
三、品读课文,感悟生长
1.生自由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些生物在夏天里的成长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哪句话能说明这个特点?
2.指名交流:PPT出示句子:“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
(1)指导朗读:“飞快的”、“跳跃的”、“活生生的看得见的”读出节奏感,稍快。
(2)自由交流: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哪些事物?
3.齐读句子:“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思考:围绕这句话,作者都写了哪些生物的成长呢?它们是怎样成长的?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在书中做出批注。
4.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适时进行引导。
植物:绿蔓、竹子、高粱、苞蕾、鲜花、果实、有生命的苔藓、草坪、菜畦
动物:小猫、小狗、小鸡、小鸭
师适时播放几组夏天里生物生长的对比图片。
(1)引导学生抓住表示时间的词语体会夏天动植物成长迅速的特点。
(2)“昨天是苞蕾,今天是鲜花,明天就变成了小果实。”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能用“昨天……今天……明天……”说一句话吗?
5.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点评: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
6.朗读:选择你喜欢的一种生物读出成长的特点。(读的过程中进行朗读指导和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7.夏天还有哪些生物生长迅速,你能仿照课文中的句子说一说吗?
四、课堂小结,巩固提高
1.指导学生写字。提示“蔗”字的写法。
2.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把握整体
师:夏天是多姿多彩的,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那么围绕这个中心句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讲述的呢?(相机板书:植物、动物、山水、大好、铁轨、马路、人)
生根据板书回忆交流。
二、研读文本,感受成长
(一)自读交流。接下来,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继续走进夏天,认真读课文第3.4自然段。(出示: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结合这个句子,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生长,它们有什么特点呢?然后小组里交流一下。
(二)全班交流:第三自然段。
1.第三自然段描述了哪些事物也在长?师生共同交流。(山水:山、地、河
无生命的铁轨 柏油路)
2.男女生分读前三句话。 
男:草长,树木长,   女: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男:稻秧长,甘蔗长,  女:地是一天一天地高起来。
   男:水长,瀑布长,   女:河也是一天一天地变宽变深。
3.试着用“因为……所以……”把这几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吗?(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4.你能学着作者的表达,选择你喜欢的一两个事物,说说它们在夏天里成长的特点吗?
(三)研读第四自然段。
1.这段话主要讲的是什么在夏天里的成长?(人)文中有两句谚语,结合它们的意思,你能谈谈用这两句谚语来写人的成长,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六月六,看谷秀:农历六月初六,就到处可见齐腰深,秀出穗的谷子了,谷穗吐金后谷苗让农民们欣喜不已。     
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处暑的时候,谷子如果还不出穗,就没收成的希望了,就像无用的荒草一样,只能割掉喂牛吃了。   
2.小组讨论再交流:生结合谚语,谈谈自己对于人的成长有什么感悟和体会。
3.出示句子: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来说一说吗?
热天:不是指季节,而是指利于学习知识,利于成长的时间、环境等,主要指青少年时期。
长:不仅仅指身体的成长,年龄的增长,体重的增加,还要看知识的积累,认识的提高,对时间的珍惜,对机遇的把握,努力学习。
人生的夏天指的是一个人的青少年时期。
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争取知识、能力、能验的增长,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
4.有感情朗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三、回顾课文,拓展延伸
1.默读课文,结合板书,思考:作者为什么选取这几种事物来写“夏天里的成长”? (典型事物,抓住特点,指导写作方法。)
2.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语言表达上学到了什么?(a.围绕中心意思,选取有代表型的事物,写出特点;B.使用熟悉的语言,浅显易懂,让人感到亲切、自然、朴实。)
3.有感情地朗读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通过朗读突出这些事物在夏天里生长快这一特点。
4.欣赏写诗。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长大的季节。
草长树木长,山是一天一天变丰满;
水长瀑布长,河是一天一天变深变大;
路长铁轨长,缝隙是一天天地变小;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长长,是一天一天地;
人长知识长,能力是一天一天地变大。
啊,神奇的夏天,让我们快快成长吧!
四、课堂练习,积累语言
1.摘抄喜欢的词、句。   
2.课下阅读梁衡的《夏感》。 
板书设计:
    
15
夏天里的成长
    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
  植物、动物、山水、大地、铁轨、马路、人
 人也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
1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窸窸窣窣、嘟囔、小心翼翼、理直气壮、玛瑙、不声不响、跳跃”等7个词语。
2.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速、语调和重音。
3.重点关注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人物内心的思想感情。
4.热爱生活,用心感受生活的美。
教学重点:把握文章的中心,理解作者是如何围绕中心使用材料的。
教学难点:根据上下文,透过细腻的描写品味“我”的心理和情感。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窸窸窣窣”等7个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感受“我”的情感变化。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理解课题
1.谈话:同学们,平时,我们的心底里总藏着自己的一点点渴盼,渴盼着穿上漂亮的衣服,渴盼着好玩的玩具,渴盼着和妈妈外出游玩……作家铁凝小时候又有怎样的渴盼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盼》。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盼”字是什么意思,从目从分→眼睛黑白分明→直勾勾地看,眼巴巴地看→内心的渴望→每一个“盼”的背后都有一个愿望,那么本文的小主人公“盼”的是什么呢?
3.作者简介。
3.了解作者.铁凝:1957年生于河北赵县,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著作:《玫瑰门》、《无雨之城》、《大浴女》、《麦秸垛》、《哦,香雪》、《孕妇和牛》以及散文、电影文学剧本等百余篇(部),总计300余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确、流畅,有感情,并画标出段号,想想故事主要写了什么。
2.检查自学,了解文意,理清脉络。
(1)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2)快速默读课文,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讲的是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而从那以后“我”每天总是盼)
(3)理清脉络
想一想: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第一部分(1—2自然段):讲妈妈给“我”买了一件新雨衣,“我”爱不释手。
第二部分(3自然段):讲“我”开始盼着雨天,可是一连好多天,天空都是晴朗的。
第三部分(4—17自然段):讲一天放学后,果然掉了雨点儿,“我”找了许多借口想穿上雨衣到街上去,都没有实现。
第四部分
(18—21自然段):第二天早晨突然掉下了雨点儿,“我”兴奋地跑回家让妈妈帮“我”穿上了新雨衣,走在街上,滴答的雨滴让“我”欣喜不已。)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请同学们朗读1.2自然段,思考:妈妈给“我”买的雨衣是什么样子的?从哪里能看出“我”对这种雨衣的喜爱?
2.交流。
(1)雨衣样子的介绍。
指名朗读:我打开一看,是一件淡绿色的、透明的新雨衣。雨衣上竟然还长着两只袖筒,不像那种斗篷式的:手在雨衣里缩着,什么也干不了。穿上这种情况就不同了,管你下雨不下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学生谈自己的理解。
师:这段文字介绍了什么?(介绍了雨衣的颜色和样式,还介绍了这种样式的好处。)
(2)“我”对雨衣的喜爱。
“我”对雨衣的喜爱从哪些文字可以看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a.我立刻抖开雨衣就往身上穿。
b.我一边想,一边在屋里走来走去,戴上雨帽,又抖抖袖子,把雨衣弄得窸窸窣窣响。直到妈妈一声喊:“蕾蕾,你疯了吗?嫌身上没长痱子吗?”我才赶紧把雨衣脱下来。摸摸后背,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
师:“我”对雨衣的喜爱主要是通过什么描写表现出来的?(动作描写。)
师:“衬衫已经让汗水浸湿了,浑身凉冰冰的。”说明了什么?
生:“我”因长时间穿着雨衣,连衬衫都湿透了,侧面烘托了“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
小结:这段文字写出了雨衣的样子,以及“我”对雨衣的喜爱之情,为下文写“我”对雨天的渴盼做好了铺垫。
四、总结感悟,完成练习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感悟,通过抓住“我”的心理、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我”的情感变化,表现童真童趣。
教学过程
一、回顾所学,引入新课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我”对新雨衣的喜爱之情,谁能再来读读你喜欢的句子?(指名读。)
2.接下来,让我们看看课文是通过哪些事情来写“盼”的?这节课,我们继续研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悟变化
(一)研读第二部分
1.读课文第3自然段。
2.分析第3自然段。
(1)说说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的是什么?(写“我”开始盼着变天,可是一连几天都是晴天。)
(2)感悟重点句子。
出示:我的雨衣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盒子里,盒子一直安安静静地躺在衣柜里。
思考:这句中两个“安安静静”蕴含着“我”怎样的情感?
生:蕴含着“我”因盼不到雨天而产生的无可奈何的心情。
师:在这一自然段,心理描写也突出了“我”
内心的情感。
出示:每天在放学的路上我都这样想:太阳把天烤得这样干,还能长云彩吗?为什么我一有了雨衣,天气预报总是“晴”呢?
师:这几句是对“我”的心理活动的描写,两个疑问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表现了“我”
内心急迫而又无奈的心情。)
(3)指名朗读。
3.师小结。
(二)研读第三部分
师过渡:接下来,课文又通过哪些事来写“盼”的?让我们继续研读课文的第三部分。
1.请同学们自由默读4—17自然段,思考:
(1)作者在这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
(2)在这部分里,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怎样不同的心情?
2.交流。
(1)作者在这一部分主要采取了什么描写手段突出“盼”?(主要通过对雨前、雨中、雨后场景的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以及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出“盼”。)
(2)重点句段分析。
A.雨前场景的描写:
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
有一天,快到家时,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还用问,这是起了风。一会儿,几多厚墩墩的云彩飘游过来,把太阳也给遮盖住了。天一下子变了脸色。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
师:这段既是对雨前的场景描写,中间又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拟人化的手法,我们可以体会到什么?
生: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小树的动态,烘托了此刻“我”开心、兴奋的心情。
问题2:作者在写景的同时,也穿插着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如:路上行人都加快了走路的速度,我却放慢了脚步,心想,雨点儿打在头上,才是世界上最美的事呢!从句子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句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了“我”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3:找出这一自然段中动作描写的句子,说说作用是什么?
生朗读:果然,随着几声闷雷,头顶上真的落上了几个雨点儿。我又伸手试了试周围,手心里也落上了两点。我兴奋地仰起头,甩打着书包就大步跑进了楼门。(动词:伸、仰、甩打、跑,动作描写也衬托出了“我”此时兴奋的心情。)
师:下面谁能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这一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一下这段文字,体会“我”兴奋的心情。
B.人物语言描写:
师:指名分角色朗读第4——17自然段。
师:找出“我”的语言反复研读,说说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我”的话中能看出“我”多么盼望穿上雨衣到街上去啊!甚至于向妈妈撒谎,从中可见“我”渴盼的心情。)
C.雨中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吃过晚饭,雨还在不停地下着,嗒嗒嗒地打着玻璃窗,好像是敲着鼓点逗引我出去。我跑到窗前,不住地朝街上张望着。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
师:这段是对雨中的场景描写,中间同样穿插着对“我”的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让我们来仔细地品读一下这段文字。
问题1:作者为什么说雨点儿“逗引”
我出去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想穿新雨衣出门的急切心理。)
问题2:找出心理描写的句子,想想从中你能体会到什么?(望着望着又担心起来:要是今天雨都下完了,那明天还有雨可下吗?最好还是留到明天吧。体会到了:“我”担心今天雨下得太大会导致明天不下雨。从侧面烘托出“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D.雨后场景的描写:
指导学生朗读:我推开窗子,凉爽的空气扑了过来,还带点儿腥味。路灯照着大雨冲刷过的马路,马路上像铺了一层明晃晃的玻璃;路灯照着路旁的小杨树,小杨树像挂满了珍珠玛瑙。可雨点儿要是淋在淡绿色的雨衣上呢,那一定比珍珠玛瑙还好看。
问题1: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场景?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雨后的美景,从中体会出了作者对雨天的喜爱。)
问题2:“我”的心理描写说明了什么?(“我”的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憧憬,烘托出了“我”对雨天穿雨衣的渴盼。)
(3)师梳理小结:三处雨景的描写,写出了“我”不同的心情。第一处写了令“我”兴奋的雨景,因为“我”觉得自己有理由穿上新雨衣了;第二处写了令“我”担心的雨景,因为“我”害怕今天雨下得太大,明天就不会下雨了;第三处写了雨停后的宁静。这三处的描写都烘托出了“我”对下雨的渴望,对穿新雨衣的渴望的心情。
(三)研读第四部分
1.指名朗读课文的第18至21自然段。
2.思考:从哪些句子能看出“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3.交流。
心理描写:
A.我还以为是树上掉下来的,直到我仰着头躲开树,甜丝丝的雨点儿又滴到我嘴唇上时,我的心才又像要从嗓子里蹦出来一样。(这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兴奋激动的心情。)
B.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这句心理描写,写出了“我”对雨点儿打在雨衣上的惊喜,和“我”如愿以偿的喜悦心情。)
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我几步跑回家,理直气壮地打开柜门,拿出雨衣冲妈妈说:“妈妈,下呢,还在下呢!”(写出了“我”终于可以穿上新雨衣的激动心情。)
4.结尾处又提到雨点儿在“我”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儿地跳跃,发出滴答声。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样写既突出了“我”穿上新雨衣在雨中行走的快乐,又给结尾营造了美好恬淡的氛围,引发人们无尽的想象。)
四、回归整体,深化认识
1.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学到这里,你觉得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蕾蕾是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她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想象和憧憬。)
2.阅读这篇课文,你在写作特点上受到什么启示?
学生发言,师梳理归纳: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通过对天气和环境的描写,烘托出蕾蕾在下雨前,下雨时不同的心情。
(2)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相结合。
作者通过对蕾蕾的心理、动作、语言等描写,刻画了一个纯真可爱的小女孩形象。
(3)语言浅显精练,通俗易懂,生动活泼,情节有趣。
3.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体会蕾蕾的心情和作者匠心独运的表达方法。
五、巩固练习,达标检测
1.把本课生字词书写美观。
2.把本课改写成小课本剧。
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知道作者是怎样写这个爱订计划的爸爸的。
2.学会方法,围绕中心可以从不同事例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
3.注意详略,印象深刻的部分具体写,其它内容简单写。
教学重点:
1.学会方法,围绕中心可以从不同事例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
2.注意详略,印象深刻的部分具体写,其它内容简单写。
教学难点:
1.学会方法,围绕中心可以从不同事例写,也可以从不同角度写。
2.注意详略,印象深刻的部分具体写,其它内容简单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爱定计划吗?定了哪些计划呢?(学生畅所欲言,谈论自己的计划)
2.教师小结:没想到同学们定了这么丰富的计划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关于计划的文章,看看作者的计划和我们有什么不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理解生词。
2.思考:文中的爸爸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围绕这个特点,作者写了哪几件事?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理清文章的结构:
第一部分(1):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的计划,凸显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第二部分(2—6):通过具体的事例,突出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四、细读课文,领悟写法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说一说爸爸定了哪些计划,从中你可以看出爸爸的什么特点?
(2)学生交流
(3)总结写法:通过罗列爸爸给每个人所定的计划,凸显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
2.学习第二部分
(1)这部分作者围绕爸爸爱订计划这一中心写了几件事?哪些写得详写,哪些事写得简略?
学生交流:写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写得比较简略。写爸爸帮我订计划,写得特别详细。
(2)作者是怎样写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这件事的?运用了什么样的写法?
学生交流:这段文字运用先总写后分说的写法。先总写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再具体写了执行早晚开关气窗和各人用各人牙膏这两个比较典型的小事例,来突出爸爸执行计划一丝不苟的特点。
(3)作者是怎样把爸爸帮我订暑假计划这件事写具体的?
找出描写爸爸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的句子,读一读。
分角色朗读我和爸爸的对话。
总结写法:围绕中心意思,可以把自己感受最深,并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的部分写具体。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总结写法。
2.制定一份学习计划。
板书设计:
爸爸的计划
爱订计划
执行计划一丝不苟
帮我订暑假计划
习作例文:小站
教学目标:
1.认真观察图画,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小站的特点。
2.学习细致观察、具体描写的方法。
3.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一步一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学习作者围绕中心意思,一步一步进行表达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1.介绍作者:袁鹰,生于1924年,当代作家,诗人。
2.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坐火车到外地旅游,或者走亲访友,都要经过许许多多的车站。有的车站规模宏大、雄伟壮观,有的车站设计精巧,充满现代气息。今天,老师向你们介绍一个由作家袁鹰描写的一个地处边远山区,无人注意的小小火车站。
二、初读课文,认识“小站”
1.简介小站:我国的铁路线纵横交错,遍布东西南北,火车站成百上千,数不胜数。火车站因容纳旅客的数量和火车进出的情况不同,分为特等车站、一等车站、二等车站、三等车站和四等车站。首都北京火车站是特等车站,而我们书中这幅画上的车站属于四等车站,因此称为“小站”。请大家和老师一起来欣赏一下这座小小的车站。
2.教师范读,学生认真倾听,圈出课文中不认识的字词。
3.学生自由交流,感受小站之美。
三、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1.观察图片,感知小站之美。
指导学生按照由大到小,由中间到两边的顺序观察画面,然后交流感受。
学生交流:这是一个北方山区的小站。画面中间是一座红瓦灰墙的房子,屋顶上有一个铁路标记及车站站名“松岭”;左边是一个布告栏,旁边是一块小黑板,出站口贴着一张宣传画;房屋门前的空地上是一个小喷水池,造型很别致;房屋后面有整齐的栅栏;月台两头几株杏树花开得正红;几位旅客在歇息,两位工作人员在交谈;远处是高山。
2.走进文本,梳理文章结构。
(1)自由朗读,总结小站特点。
(2)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6自然段)讲小站的规模“小”
布置“美”。
第二部分(7~8自然段)小站给旅客带来了温暖的春意。
四、细读课文,学习写法
1.学习第一部分,感知小站之“小”
(1)指名朗读课文1~6自然段,标出描写火车站“小”的语句。
(2)讨论作者是怎样将“小”写具体的?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来。
(3)学生交流,重点品味。
“只有慢车才停靠两三分钟”“快车转瞬间疾驰而过,旅客们甚至连站名还来不及看清楚”,通过慢车停留的时间之短,快车的旅客来不及看清站名,突出小站之小。
从“一间小屋”“几根木栅栏”
“一张红榜”“一块小黑板”
“一个小喷水池”
“一座小小的假山”“一棵尺把高的小树”……通过具体的数字,突出小站之小。
从“两三个挑着箩筐的农民”“或许还有三五个人影”,来往的人数之少,突出小站之小。
(4)学生总结,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把小站之“小”写出来的?
2.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小站之“美”
(1)自由朗读7.8自然段,圈出小站带给人感受的句子。
(2)学生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一股活泼的喷泉,几树灿烂的杏花,给旅客带来怎样的感觉?
怎么理解“这喷泉,这杏花,给旅客们带来了温暖的春意”这句话的意思?
(3)学生总结,这两段文字,没有再写小站之“小”,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五、总结全文,领悟写法
1.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了一个偏僻的山区小站。小站留给你的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2.总结:这篇课文通过细致的描写,具体的数字等,突出了小站之美。我们知道了怎样中心意思,把一个意思写清楚。
板书设计:
小站
虽小却美
带来暖意
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
教学目标:
1.从课文的经典段落发现写作特点,学会围绕中心选择事例材料。
2.掌握写作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的方法,学会围绕一个字确定中心。
3.培养留心生活、热爱生活的情感,激发习作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掌握写作首先要确定好中心的方法,学会围绕一个字确定中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故事导入:古代有个读书人,走了三百里路,去向大师请教作文的诀窍。这位大师看了他的文章,把他带到树林边,指着一个蜘蛛网说:你不要拜我为师,你拜它为师吧。那个书生对着蛛网呆看可三整天,忽然悟出了其中的道理,从此作文大有长进,并且考场得意,中举成名。事后有人问他原因。他说:“大师在告诉我:天下找不到一个没有中心的蜘蛛网;蜘蛛织网是先有网的中心,再一圈一圈的围绕中心编织。”
提问:这个故事想告诉我们的道理是什么?
过渡:蜘蛛织网需要一个中心点,我们写文章也是如此,没有中心,文章就没有灵魂,再多的文字都没有意义,那么中心是什么呢?
二、明确中心
合理选材
1.中心是什么?
中心是生活点滴中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亲情、友情、爱情、人间的真情;坚强、勇敢、乐观优秀的品质;君子之交淡如水,人间自有真情在,人生如棋,棋如人生的生命感悟。
问:大家回想一下,《小站》这篇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呢?
答:课文通过细致的描写,具体的数字等,突出了小站之美。
问:假若用一个字来概括《小站》的中心,哪个字最合适呢?
答:美!
没错,每一篇文章都能围绕一个字来写。老师这里有一位小朋友的文章片段,大家看一看,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它的中心意思吗?
例:如《快乐的星期天》
星期天,
我过了许多愉快的事,
最开心的就表姐就要数“溜冰”啦!你想知道吗?请听我细细道来。
星期天的早上,我和表哥、哥哥、表姐一起去木厂干活。下午,爸爸看见我们干得这么有劲,为了奖励我们,爸爸就带着我们去平南游乐场里溜冰。我们可高兴了!穿上鞋子,我和表姐马上摔倒在地上。新手就是新手,熟手就是熟手,抬头一看,哥哥和表哥早已溜到外面的露天溜冰场去了。我也不甘示弱,把屁股的疼痛忘到九霄云外去了。我连忙一手拉起“一头雾水”的表姐,一手扶着栏杆,一拐一瘸地走出了外面。可是,出了去还更要“连爬带滚”。因为外面有一个漩涡形的坑,这个漩涡形的坑就像一个陷井,只要你一掉进坑里,就很难回到上面去;还有一个“小型过山车”,这个“小型过山车”可不是坐车哦!它是由三个“小山坡”连成的。这两个练习“遂道”可好玩啦!
其实,还有许多好玩的练习“遂道”
哦!我下次再告诉你吧,因为我又要和亲朋好友们去“溜冰”喽!
明确:这个的题目,“乐”是中心。
提问:没错,就是乐字,你从哪可以看出来时乐字呢?
明确:文中的事例就是围绕乐来写的,虽然作者有很多愉快的事情,但是他选择了一件最让他开心的事情,具体的写出来,所以我们能看出来他很快乐。
过渡:同学们真棒,我们在写作之前,首先就要确定中心意思,确定好之后,就要找出最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去写,这样文章才能突出中心。那如何围绕中心选择事例呢?
2.
如何围绕中心选材。
假如以“一个爱思考的人”为中心,以下哪些事例可以选,哪些事例不可以选?
A.他从不抄袭别人的作业
B.他的作业认真,全都是“优”。
C.他从不迟到早退。
D.他有时因为一个问题没有解决而忘了吃饭。
E.下雨天,他能因为一个问题跑到老师家请教。
明确:可以选DE。我们在确定中心之后,要选与中心相关的,最能突出中心的,还要选择新颖别致的,不能选一般的。
三、合作探究,学习写作
1.交流探究:大家看看这个小姑娘怎么了?(出示小女孩哭泣的图片课件)。
学生观察后回答。
师:同学们,如果让你们写这个流泪的小姑娘,你们打算怎么写?先独立思考2分钟,再小组合作交流。
预设1:可以假设小姑娘是委屈的流泪了,通过写好朋友误会她考试作弊的具体事例来写小姑娘的委屈。
预设2:可以假设小姑娘是难过的流泪了,通过写在小姑娘生日的时候得到爷爷病重的消息来写小姑娘的难过。
预设3:可以假设小姑娘是开心的流泪了,通过写小姑娘经过不懈的努力战胜了结巴,最终获得演讲比赛一等奖的事例来写她的开心。
2.学习选材:看来,大家已经学会如何围绕中心来选择事例了。那么接下来,就请同学们从“甜、乐、泪、暖、悔、望、迷、妙、变、忙、寻、让”等字中,选择一个字作为你的习作中心,围绕中心,合理选择事例,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可以用这个字作题目,也可以另外拟一个题目。动笔之前,大家可以先列一个提纲,看看哪些事例可以突出你的中心意思。
四、确定框架
自主写作
1.课件出示写作提纲,提示学生写作时要按照提纲写。
2.学生写作。
3.写完之后,读一读,改一改不通顺的语句。
五、小组互评
完成习作
1.小组互评,找一找每位同学作品的中心意思。
2.全班交流、评价与修改。(主要从所选事例、有条理地表达、描写生动形象即恰当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修辞方法几方面进行评价与修改完善。)
3.总结回顾: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围绕一个意思写文章,首先要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再选好事例,也就是想想可以从哪几方面来说明这个意思,然后想想怎样有条理的把这几方面说具体,想想要先写什么,再写什么,后写什么,最后别忘了恰当的运用比喻句、拟人句、和丰富的想象能使我们的语言更生动形象啊!
板书设计:
围绕中心意思写
确定中心意思
选事例(要从几方面表达中心意思)
语文园地五
教学目标:
1.在交流平台中交流如何从不同方面或选取不同事例表达中心意思。
2.交流在围绕一个意思表达时,要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
3.感受围绕中心意思表达可以使这个意思更全面、更充分,给读者留下更深的印象。
4.通过“初试身手”,进一步感受如何围绕中心意思进行表达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清代的魏禧说:“文章之道,必先立本,本丰则末茂。”你们知道是什么意思吗?
2.意思就是;写文章必须先确立中心,好像树木一样,它的根深,枝叶也就茂盛了。导入新课:围绕中心意思写。
二、交流平台
1.小组交流:怎样围绕一个中心意思来写呢?回顾一下本组课文,结合具体的例子,在小组内谈谈你的看法。
学生自由交流。
2.全班交流:
(1)围绕中心意思,从不同的方面或者选取不同的事例来写,可以使这个意思表达的更全面,更充分。
(2)围绕中心意思,将重要的部分写详细些、具体些,才能给读者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三、初试身手
同学们,俗话说“光学不练假把式”,刚才我们学习了如何围绕中心意思写,下面就来试试身手,看看大家的身手到底如何。老师出招了——
1.下面是一位同学围绕“戏迷爷爷”这个题目选的材料。请你判断一下,哪些材料可以用来表达中心意思,在后面的括号里打“√”。
(1)学生独立完成72页的作业。
(2)全班交流并说说理由。评出身手不凡优胜个人。
2.从下面的题目中选一两个,想想可以选择哪些事例或从哪些方面来写。
好斗的公鸡
都是淘气惹的祸
闲不住的奶奶
忙碌的早晨
欢声笑语的校园
那些温暖的时光
(1)分小组讨论,将讨论的结果以提纲的形式写下来。
(2)全班交流评比出身手不凡的小组。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既学又练,收获一定很多,请你说说吧!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