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教案
1
观潮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号”,正确书写“笼罩、薄雾、人声鼎沸、沸腾”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3.感受大自然的壮观,受到自然美的熏陶,主动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重点: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神奇壮观并表达出来。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初读课文
1.视频引题:同学们,你们知道钱塘江大潮吗?(出示海水涨潮的课件,播放一段钱塘江大潮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描述钱塘江大潮气势宏伟,令人震撼的景象。)教师介绍: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它位于浙江省北部,全长605千米,流域面积4.88万平方千米,是我国东南沿海的一条著名河流。(结合课文后的资料袋)
2.师:看了这潮水,听了这潮声,你觉得钱塘江大潮怎么样?请根据自己课前的预习,向同学们介绍下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生自由交流。
3.师: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一起去浙江省看看钱塘江大潮吧!请同学们齐读课题1.《观潮》。(板书课题)
4.(课件出示课题)设疑:“观潮”的“观”是什么意思呢?(“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钱塘江大潮被成为天下奇观,它究竟“奇”在哪里呢?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快去读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课件出示朗读要求:初读课文,朗读正确,流利。
2.检查预习情况,指名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说说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因为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景象特别奇特、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3.出示词卡,朗读词语。
(宽阔、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水天相接、沸腾、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恢复)
说说自己读懂的内容: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
多音字“颤”在“颤动”一词中读chàn,不读zhàn;“闷”在“闷雷”一词中读mèn;“薄”在“薄雾”一词中读bó;“镇、罩、逐、涨”为翘舌音,注意读准确。
4.提出疑问,解释词义。
5.小组交流理解词语。(课件出示)重点解决:“水天相接、横贯、浩浩荡荡、山崩地裂、人声鼎沸、若隐若现、漫天卷地、奇观、屹立、笼罩、齐头并进、人山人海”等词语,随文理解意思。
6.指导难写、易错的字:“昂”的下部左边不要加撇;“若”的下部不要写成“古”;“罩”的上部是“罒”,不要写成“日”。
7.(课件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一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8.师生共同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自然段):总写了钱塘江大潮被称为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2自然段):潮来前的景色和人们的表现。
第三部分(3.4自然段):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5自然段):大潮离去时的景象。
三、朗读全篇,感受“天下奇观”
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分三大组朗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设疑导入
1.师:作者一开篇,就点出了对钱塘江大潮的评价。作者是怎样说的?
生:“天下奇观”。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板书课题),亲自欣赏过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2.(课件出示问题)请大家回忆,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到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学生:按“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教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
二、精读课文,品文赏潮
1.(课件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用笔圈画出自己最喜欢的景象。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1四人一组,每位同学找出课文中描写的令自己最印象深刻的句子,划下来,读一读。2用自己的语言讲讲文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在自己头脑中浮现出怎么样的画面。)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情况。
3.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在班上交流。
预设:首先对潮来前印象深刻的同学交流。
生1:第2自然段,体会“潮来前”钱塘江面的景象及观潮人的心情,并把描写潮来前景象的重点词语画了出来。(如:薄雾 笼罩 宽阔 若隐若现)我通过品读这些词语,有这样的感受:江面很宽,薄薄的云雾笼罩着,非常壮观和美丽。
生2:“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我从这里体会到了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想象着大家都翘首望着湖面。(出示课件,生齐读文)
生3:我通过朗读“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这个句子,体会到了观潮人的急切心情。想象到了在场观潮的人此时可能会屏气凝神,等待潮的到来。
4.教师小结:潮来前,作者通过对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字。(出示课件,生齐读潮来前的景象。)
5.生:“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我想象到了浩浩荡荡的声势,气势十分磅礴,振奋人心的感觉。作者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把大潮来时的形状、颜色、声音描写得生动形象,震撼人心。
6.师:你们知道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由远及近。)
师:远,具有怎样的特点,近时,又有怎样的特点呢?
生: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来时的景象:隆隆的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潮虽远,但气势已现。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宏伟: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看视频资料)“白浪翻滚”“白色战马”写出了潮水的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教师板书:万马齐奔 山崩地裂 气势雄伟)
7.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潮来时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齐读。(读整段时注意读出潮水形、声的变化,气势由小到大。)
8.生:我从课文的第5自然段体会到了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霎时”说明时间短暂;“潮头奔腾西去”,说明潮水退去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从这些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出示课件:潮退后的图片。)
9.指导学生朗读。(适时板书:漫天卷地 风号浪吼 余波汹涌)现在,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江大潮为“天下奇观”了吗?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创设情境,深化主题
1.(出示潮来时的配乐)指导学生配乐读文。读出感情,读出画面感,读出气势。由文字想画面,由读到悟情,并理解文中描写潮来时的遣词造句。
师: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仿佛真的来到了钱塘江边,钱塘江大潮以它的壮丽、雄奇令我们叹为观止。
2.白浪翻滚,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而此时此刻,高耸、稳固的镇海古塔、中山亭、观潮台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宽阔的、平静的钱塘江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远处的几座小山被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这幅画面让你感受到了一种怎样的美?
生:感受到了钱塘江大潮的朦胧、美丽、和谐、壮观,感受到了激昂与澎湃,感受到了天下奇观。
四、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读下面这首诗,从课文中找出与诗相关的句子。
浪淘沙
刘禹锡
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须臾却入海门去,卷起沙堆似雪堆。
2.课件出示有关钱塘潮的著名诗句。
一千里色中秋月,十万军声半夜潮。——李廓《忆钱塘》
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毛泽东《七绝·观潮》
海面雷霆聚,江心瀑布横。——(宋)范仲淹《和运使舍人观潮》
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涌自天来。——(明)王在晋《望江台》
3.背诵课文第三、第四自然段。
4.模仿描写潮水来时的写作方法,写一场雨景。
2
走月亮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五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十一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月色下的美好意境,培养学生细心体察生活细节的能力,背诵课文。
3.在读中感受月光下美丽的景象,体会“我”与阿妈之间浓浓的亲情,体会月光下作者获得的无限乐趣。
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谈自己的切身体会。
教学重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发挥学生的想象,让画面浮现于学生的脑海中,激起学生读的欲望,让情感在读中体悟、升华,真正使学生感受文章的意境美,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和妈妈一起散过步吗?你们去过什么样的地方?当你和妈妈在一起时,你有什么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一位小朋友和她的妈妈一起散步,再来感受一下吧。(板书课题:走月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朗读课文,配以多媒体课件。
2.学生自读课文。(先要求学生独立阅读,初步扫除语言障碍;再请学生在小组中互相帮助纠正读音;最后点名分段阅读课文,达到全班师生集体正音。)
3.分段检查(开火车分段朗读课文)
4.交流不明白的词语。
此时教师可向学生介绍云南、洱海、白族,使学生对美丽的云南风景有初步的印象。(洱海,它是一个形状像耳朵的淡水湖。在云南省大理市内,西面有点苍山,东面有玉案山,气候温和湿润,是一个景色迷人的风景区。)
5.认读生词。(自读,指读,开火车读)
教师此时要特别注意指导“载”的读音,在这里是“运载(?zài?)”。
6.通过读课文,谁能说说“走月亮”是什么意思?(走月亮是我国南方特有的风俗。指的是在月光下散步的情景。)
7.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我和妈妈手拉着手在洒满月光的田间小路上散步。)
8.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有怎样的感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导入新课
这节课,让我们再次随着作者一起和阿妈手牵着手漫步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文中写了几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呢?”(四次。)
2.想一想,每一次我和阿妈是在哪走月亮?
第一次,???????是在小路上走月亮。
第二次,???????是在小溪边。
第三次,???????是在田埂上。
第四次,???????是只是静静地走着,走过了许多地方。
3.“我和阿妈走月亮”在课文反复出现,共出现了4次,把“我”和阿妈到过的地方巧妙地串联起来,使文章自然的分成了四个部分。请大家用“‖”给课文分段
过渡:“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将我和阿妈走过的这些地方很自然串连在一起,使这篇文章结构清晰,自然。那么,我每到一个地方看到些什么,听到些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三、品读课文,感受美好
(一)学习第一部分
1.要想走月亮,得先让月亮升起来,哪儿写月亮升起来了?谁想读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体会: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也照亮了,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
师:在生活中你觉得什么能照亮?(手电筒、太阳、灯塔)那月光和这些光有什么区别?(更柔和,更浪漫。)
师:太柔和了,这月光一下把作者带回了故乡,月光照亮了远处高高的点苍山,近了,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更近了,也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同学们,还没有完,你说这月光还会照亮哪些地方呢?(有可能照亮荷塘;有可能照亮小溪;有可能照亮草地……)
师:大家注意观察这是一个什么句式?(排比句)
排比句的作用:不仅使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更增强了韵律感,使语言富有气势。
仿写:月亮照亮了高高的点苍山,照亮了村头的大青树,照亮了村间的大道和小路,也照亮了____________,照亮了______________。
师:在月光照亮下的作者家乡变得(更美丽,更宁静)月亮圆圆的发出柔和的光,把一切事物照得特别美丽,这么祥和的山村月夜应该怎样读呢?(应该温柔点,小点声。)
师:在这样的情境下,“我”和阿妈在洒满月光的小路上散步,心情怎样?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师配乐朗读。学生想象,体会。(引:听!溪水在唱歌,老师仿佛看见一位阿妈牵着孩子的手,来到了小溪边。同学们轻闭你的双眼,放飞你的想象,赶快到小溪边去看一看,闻一闻,看看你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2.学生交流。
重点引导:
①你闻到了什么?画出小溪流香的句子。
师:这香味怎么还会流呢?(可能花瓣落到了水里,水就有香味了,因为溪水在流,所以香味也就随着溪水在流动。)
②你看到了什么?(重点体会“抱”的温暖)
师:太美了,这条细细的小溪里有花香,有月光,还有什么?(有水塘、还有月亮。)
师:每个小水塘里都“抱”着一个月亮,为什么说“抱”呢(是因为许多鹅卵石中间,有一些水,是个圆圆的小水塘,水面上映着月亮倒影,就像环抱着月亮一样。)
师:这是什么修辞方法?对,拟人。无数的小水塘,像妈妈一样紧紧地抱着无数的小月亮,多温馨,多可爱。一起读读这些句子吧。
③此时此刻,文中的“我”是想到了什么?(想起白天在这里玩耍的情景)
作者看到小水塘和月亮也马上想到了他的妈妈,想到了他和妈妈白天(在溪边洗衣裳,坐小船)谁喜欢这,给我们读读,带给你什么感觉?(很美,很快乐)?
④假如是你是文中的孩子,此刻和妈妈在一起,你会做些什么?(结合生活经验感悟)
3.是呀!其实,只要我们和阿妈在一起,不管做什么游戏,都会感到快乐!都会感到幸福!把这种快乐和幸福传递给你的同桌,互相读一读。
(三)自学第三、四部分
过渡:老师领大家学习了第一、二部分,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和分析,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你喜欢一个部分自学。
1.默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要求: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标记下来,可以是一个字,一个词语,一个句子,甚至一个标点符号。
2.全班交流:文中的哪些地方吸引你?
(1)我和阿妈沿着小溪走啊走,来到田埂上,我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呢?请自己读读第三部分。
听到:秋早唱歌,夜鸟拍翅膀,鱼儿跃出水面,沟水汩汩。
看到:沉旬旬的稻穗,像很毯的稻田。
闻到:果子的甜香。
这鱼儿的欢跃,果子的甜香,沉甸甸的稻穗,都向我们在报告着一个令人振奋的喜讯——丰收,这是多么令人激动啊,我们读时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呢?
对,读出丰收的高兴,喜悦让我们随着音乐来读读这部分。
(2)第四部分
走过了田埂,走过了溪边,走过了许多地方。读一读最后一部分。
走过月光闪闪的溪岸,走过石拱桥;走过月影团团的果园,走过庄稼地和菜地……还会走过哪呢?你能模仿这个句式说说么?(走过月色浓浓的小树林,走过小山坡。走过凉风习习的小河边,走过石拱桥。)
在我仰起脸看阿妈的时候,我突然看见美丽的月亮牵着那些闪闪烁烁的小星星,好像也在天上走着,走着……”(月亮带着星星走就像——阿妈和我走月亮)
解析:月儿牵着闪烁的小星星走哇走,不就是在和阿妈与“我”比赛吗?不,阿妈就是那美丽的月亮,“我”就是那闪烁的小星星,我们已经融入到大自然的怀抱。
我和阿妈静静地走着,拉妈妈温暖的手,闻着妈妈身上的气息,此时此刻我有什么感觉呢?啊,多么温馨甜蜜,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啊。我们来读一读(配乐)
3.小结:是呀,我和阿妈走在这样柔和的月光下,伴着虫鸣、鸟飞以及果园那边飘来的果香,边走边聊,多么甜美、多么幸福呀!即使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做,只是静静地走,温情也始终互相感染着,多美的意境呀!
4.课文为什么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
因为我和妈妈每到一个地方,感觉那里的景色太美了,感觉很愉快,所以反复的说,啊,我和阿妈走月亮这句话表达了我和阿妈很幸福与快乐。课文反反复出现我和阿妈走月亮,充分表达了我和阿妈在月光下散步时的幸福和喜悦之情.反复句使情感的表达更加充沛,文章更有感染力了。
四、总结全文,随文练笔
1.《走月亮》这篇文章用优美的文字,领我们走过了小路、溪边、田埂、走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欣赏了一幅幅诗情画意般的美景,同时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温馨、快乐、甜美、幸福。让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全文,用心和阿妈一起走月亮!
2.说到亲情,我们眼前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小路上,妈妈伸展双臂迎接蹒跚学步的幼儿;风雨中,爸爸手持雨伞呵护着放学归来的孩子;月夜下,奶奶教小孙孙数天上的星星……
在浓浓的亲情中,我们一步步长大成人。这伴随生命每一刻的亲情,你感受到了吗?同学们想一想,说一说,然后写在小本本上。
板书设计:
2
走月亮
月儿明亮 月光柔和
走过:溪岸 果园
田埂
景美
我和阿妈
看到:山 树 草 花 星星闪烁
情浓
听到:秋虫唱 鸟拍翅膀 ……
想到:洗衣裳 做小船??
?
?
?
?
?
3
现代诗二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二首诗。
2.说说诗中描绘了那些景物,这些景物构成怎样的画面。
3.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感受诗中描写的自然之美。
4.体会作者对描写景物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边读边想象,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还记得学过的几首现代诗吗?有哪些诗句让你记忆犹新,久久不忘呢?
师:这些诗句真让人难忘,太美了!今天,老师又给你们带来了两首现代诗:《秋晚的江上》和《花牛歌》。板书课题,它们一样会让你们喜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遍吧!
二、学习生词,整体感知
1.师:听完了课文朗读,你有什么感觉呢?
2.我想孩子们一定迫不及待地要自己读一读吧!下面就打开课本第8页,大声地朗读这两首诗吧!注意读准字音。
3.瞧,你们认真读书的劲头吸引来了一个小伙伴,它想考考你们呢?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些生词:归巢
芦苇
剪秋罗
眠
霸占
4.看来同学们预习完成的非常棒!
三、学习《秋晚的江上》
1.下面我们就先来一起学习《秋晚的江上》这首小诗吧!
2.谁来读一读。
3.你觉得他读的怎么样?你也来读一读。
4.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这首诗的作者刘大白。
刘大白(1880~1932),中国诗人,原名金庆棪,后改姓刘,名靖裔,字大白,别号白屋。浙江绍兴人。与鲁迅先生是同乡好友,现代著名诗人,文学史家。
5.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吧。思考:你觉得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6.你最喜欢的是哪些句子?为什么喜欢?你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多角度、多感官的去想、去叙述。)
7.再读课文,配乐、老师领读第一节,学生读第二节。
8.把你喜欢的句子构成的画面写下来,写一小段读给大家听,看谁描绘的最美!
四、学习《花牛歌》
1.我们领略了秋天晚上江上的美景,接下来再去草原上看看花牛们的可爱姿态吧!
2.谁来读读诗呢。
3.介绍作者徐志摩。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海谷、大兵、云中鹤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4.男女生对读,小组赛读。
5.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小节?写出了什么样的画面?生交流:
(1)坐在那,眼睛眯着,安静,花儿簇拥着它,小蝴蝶
(2)睡觉,头上的白云悠悠的飘,蓝蓝的天空
(3)走,嘴里发出欢快的声音,“哞哞”、小尾巴
(4)做梦,太阳慢慢的向西边落去,余晖照在花牛的身上,躲在青青的山峰后面。
6.配乐再朗读。
7.你想不想也动笔写写你喜欢的小动物,用小诗的形式。
8.创编。展示、评比、奖励。
五、课堂总结
两首诗带给了我们很多美好,有浓浓的秋意,有青青的草地,有振翅的鸟儿,有可爱的花牛,也带给了我们不同的感受,希望同学们以后能读到更多的现代诗,在享受美感的同时,也变成一个能说能写的小诗人!
板书设计:
3
现代诗二首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鸟儿
花牛
草地
斜阳
剪秋罗
白云
芦苇
太阳
西山
江上
青峰
4﹡
繁星
1.自主学习本课生字词语,积累描写繁星的词句。
2.根据作者的写作顺序了解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观看繁星的情景,理解其看繁星的感受,学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习用联想和想像的手法写景状物,抒发情感;学习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4.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大自然,培养其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你爱看天上的繁星吗?每当你凝望那充满神奇色彩的星星时,你的心情如何?今天,我们来共同学习文坛巨匠——巴金对繁星的观察和感受。
(出示巴金简介)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市人。代表作有《新生》、《爱情的三部曲》(《雾》《雨》《电》)、《春天里的秋天》、《激流三部曲》(《家》《春》《秋》),他的文字带有强烈的感彩,产生了重大的社会影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媒体出示)
萤(萤火虫)荧(荧光屏)莹(晶莹)
模 mó
模型、楷模
mú
模样、模具
2.查字典理解词语(媒体出示)
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
半明半昧——昧:昏暗。一会儿明亮,一会儿昏暗。
密密麻麻——又多又密(多指小东西)。
3.分小节读课文。
三、研读课文,体验情感
1.默读课文,完成填空。
时间
地点
看到的
感受的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为什么三次看星空情况和感受会不同?
(明确:之所以不同,是因为随着作者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对星空的观察和感知逐步深入精微了。)
第一次“望着星天……母亲的怀里似的。”母亲的怀抱总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表达了依恋之情。
第二次“星光在我们的肉眼里……和我谈话一样。”表达了与星星之亲密、投机的伙伴之感。
第三次“我望着那许多……现在睡在母亲的怀里了。”写出了海上望星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的感受,以及与星的知心之情。
4.看着满天的繁星,“我”获得了怎样的乐趣?根据句式练习说话。
(出示)看着满天的繁星,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之所以让我们愿意一读再读,是因为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你能找出来并读一读,品一品吗?(大部分精彩语句在第3节,再读第三节,回味、感悟、交流。)
比喻句——“渐渐地我的眼睛模糊了,我好像看见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
将“我”的眼睛模糊时所见的无数星星摇摇欲坠的情态,比作“无数萤火虫在我的周围飞舞”,十分生动形象,富有情趣。
拟人句——我望着那许多认识的星,我仿佛看见它们在对我眨眼,我仿佛听见它们在小声说话。
在作者眼里,天上的那许多认识的星星都有眼睛、有嘴巴、有思想,它们走近“我”,同“我”交谈。这样写,将“我”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命笔含情,追求意境,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萌其情,产生无穷的遐想。
排比句——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静寂的,是梦幻的。
依次从触觉、听觉和幻觉的角度描写海上之夜令“我”产生的种种美感。它们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一气呵成,充分渲染了海上之
夜的柔美、静谧和奇妙,使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
四、随文练笔,拓展作业
1.在作者的笔下,繁星点点,胜似仙境,美妙无比。文章之所以有如此美妙的意境,是因为文章既有对星空真实的描绘,也有作者自己丰富的联想,这种写法就叫作虚实结合。模仿课文的写法,按照句式也写一段这样的话。
(出示句式)渐渐地____,我仿佛看见____,我仿佛听见____,我觉得____。
2.拓展。
(1)将自己看繁星的经历写成一篇小散文。
(2)画一幅星空图,并写上几句话。
板书设计:
繁星
从前 家乡
仿佛回到母亲的怀里
三年前 南京 仿佛和朋友对话
热爱大自然,向往美好生活
如今 海上 仿佛睡在母亲的怀里
口语交际:我们与环境
教学目标:
1.通过阅读加深对有关环境问题的理解。
2.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3.养成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用实际行动来保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认识,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
教学难点:乐观、积极地对待当今世界复杂的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
教学准备:配合教学用的图片及其文字资料。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聆听歌曲《我绿色我快乐》。
2.听后谈一谈感想?
3.出示课题
我们与环境(设计意图:以歌曲的形式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我们身边存在哪些环境问题?
(一)大气污染
1.观看图片,看图片中的环境受到了哪些污染?
2.(小结并板书)大气污染
3.大气污染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哪些危害?
(二)白色污染
1.除了大气污染外,还有我们经常说的“白色污染”?(板书)
2.解释什么叫做“白色污染”(出示图片)
3.为什么把“白色污染”称之为“恶魔”?
因为它上百年也不腐烂,不降解且重量轻,体积大,数量多或挂在树梢、或充塞于河道或积存在土壤中,造成土地板结,农作物减产。
三、师生交流:为了保护环境,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洗涤剂中的化学物质对水的污染。
2.以节约用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防止滴漏。
3.尽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多使用耐用品,如:不使用一次性塑料和餐盒,减少白色污染,不使用一次性筷子,自备购物口袋或提篮。
4.不乱丢弃废电池、废塑料等垃圾、废物;将垃圾分类投放,变废为宝,使资源循环再生,造福人类,等等。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说的很好,假如我们每一个人都像你们说的那样去做,我们的世界将会变成一个鸟语花香的世界,然而还有很多人还没有觉醒,仍然给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很大的伤害。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身边的事情做起,增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同学们,为了我们人类更美好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携起手来呵护我们的地球吧!
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
教学目标:
1.学习从多个角度对选择的“好地方”进行推荐。
2.抓住这个“好地方”的特点,写清推荐的理由,吸引更多的人群。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明确推荐内容
1.孩子们,看过“爸爸去哪儿”吗?目前“爸爸去哪儿”第6
季正在筹备阶段,据说这次活动目的地的选择与以往不同,将由广大网友推荐投票决定,只要将心中最理想的、自己曾经去过的或者最想去的好地方推荐给节目组就可以参与选拔。你们想参加吗?这节课我们就来《推荐一个好地方》。
2.讨论:你觉得什么样的地方才是好地方,才可能从票选中脱颖而出呢?
(1)观景之选(风景美丽);(2)游乐之选(活动欢乐);(3)品味之选(美食特色);(4)品位之选(文化元素)。
3.是呀,所谓好地方因人而异,将它不同方面的特点介绍出来,才可能吸引更多兴趣不同的游人。
二、例文引路,指导推荐方法
1.观景之选。
(1)许多人爱拍照留念,风景美至关重要。你眼中迷人的美景在哪里?(生答)
(2)怎么向人推荐呢?看,老舍先生笔下的这片草原——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3)这段美景吸引你的是什么?(生谈)
(4)天空、小丘、羊群都是草原上代表性的景物,老舍先生从上到下按顺序进行了具体的描写,骏马和大牛虽没有详写,却更加引人遐想。他还注意到了颜色的对比,动静的结合,所以他笔下的草原吸引了无数游人。我们也可以学习这样的推荐方法——景物选择有代表,颜色动静巧结合。
2.游乐之选。
(1)瞧,这位小朋友写到的草原。
这里有一个古老的风俗,每年都要举行一次赛马活动。每到这个时候,成千上万的人都来观看。草原上热闹非凡,上百名哈萨克族小骑手,把自己的马打扮得英俊漂亮。马尾编成小辫,马身上还披上了美丽的绸带,好像要鼓励马儿争气似的。发令枪一响,十几匹骏马就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奔而去,骑手们你追我赶,毫不示弱。长达一公里的跑道上尘土飞扬,人喊马嘶。经过激烈的角逐,冠军产生了。人们簇拥着他,给他戴上大红花,给马配上华丽的马鞍,对他表示衷心的祝贺。这时,人们都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之中。
(2)你喜欢看赛马吗?赛马活动是草原独有的古老风俗。小作者具体介绍了活动前的装扮,活动时的热闹,活动后的欢乐,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草原赛马的喜庆热闹。你是不是也立刻有了想执缰上马的冲动?
(3)这样欢乐的场景你一定经历过不少,最难忘的是哪一次?(生谈)有的是民俗表演,有的是节日庆典(梅花节、葡萄节、灯会),有的是游戏体验。推荐时注意——活动过程要完整
场景欢乐又有趣。
3.品味之选。
(1)对于“吃货”们来说,有一样比所有的美景、游乐都重要,是什么?(美食)你推荐的好地方有特色美食吗?(生谈)
(2)就拿我们南京来说,凡来旅游的人都想尝尝这样一碗——
(出示图文,配音)看,晶莹的粉丝浸在米黄色的汤里,红色的鸭血一条条地分散在粉丝上,旁边有油果子、香菜和鸭肝、鸭肠作伴。白红相间,还有黄、灰、绿和米黄色相点缀,再加上一勺红红的辣油……
看上去好吃吗?光是“颜色”就让人口水直流,推荐美食,看相果然重要。
(3)有的特色美食不太中看,你是怎么被它吸引去品尝的呢?(生谈:香、味、吃得人多、制作特别、看别人吃的酣畅……)
(4)小结:的确,美食口感有特色
食材色香味诱人。
4.品位之选。
有人说,当旅行遇上文化,你将会发现不一样的旅行。如何让我们的推荐多点文化呢?(生谈)是呀,巧妙地加入一些与它有关的诗词名言,历史故事和传说,当地特产的工艺介绍,立马就让我们的推荐地充满了神奇,变得高大上起来了,我们的推荐自然就更受欢迎啦!
三、总结写法,动笔着手推荐
1.看,原来好地方不仅是你的选择,我的选择,还是多类型人群共同的选择。我们的推荐秘诀在哪里?
小伙伴们要旅行,我的推荐听一听:
代表景物色彩明,游乐活动很尽兴,
特色美食诱人心,诗词典故伴你行。
更多精彩暂不说,要知细节你来寻。
2.拍手念唱。
3.下面就请大家来写一写你心目中的那个好地方,可以有选择地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推荐,看谁的推荐能吸引更多的人群,拿到这张海选“晋级卡”。
第二课时
一、完成片段,对照自评
二、小组分享,组内互评
学生在组内分享,推荐同学全班共享。
三、“秘笈”共享,海选晋级
1.选四位小组代表上台朗读推荐稿,分别介绍: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推荐?有什么独家“秘笈”?
2.学生点评:我发现这份推荐稿用上了什么“秘笈”?我有什么建议让这份推荐更吸引人?
3.教师点拨:可以适当留点悬念。(可以举一例说,如若有同学用上此法更好)
4.现场颁发晋级卡。
四、修改习作,完善推荐
加上开头和结尾,修改完善,工整誊抄有机会再获晋级卡。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对文章中描写想象画面,养成多角度观察的习惯。
2.积累关于声音的四字词语,丰富自己的词语积累。
3.学会用时间词描写事物发生。
4.写好钢笔字,处理好字的间架结构,规范写字。
5.背诵古诗《鹿柴》,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教学重点:
1.养成积累词语的习惯。
2.学会规范写字。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生活中交流很重要,丰富的语言,优美的音乐,都是我们交流的方式,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园地中的交流平台,敞开心胸,放飞思想,去热情交流吧!
二、交流平台
1.今天我们要交流的是怎样阅读文章中描写景色的句子,请看方法:
(1)
我能根据文章中的描写想象画面。如读《观潮》,我仿佛看到了钱塘江潮由远及近、奔腾而来的样子。
(2)读了文章,我不仅能想象画面,还能“听”到声音。如读《走月亮》,我似乎就听到了潺潺的溪流声、秋虫的鸣叫声……
(3)读文章,我还能“闻”到味道……
2.在学过的课文中找一些描写景色句子来读读。
3.小组进行交流,谈谈自己的想法。
4.总结方法的运用:本次交流内容是交流在阅读文段时,怎样调动我们的感官,多角度去感受自然之美。可以边读边想象画面,可以去听,可以去闻……
三、词句段运用
1.出示四字词语:
人声鼎沸
锣鼓喧天
震耳欲聋
响彻云霄
低声细语
窃窃私语
鸦雀无声
悄然无息
(1)读一读这些词语,说一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2)谈谈你对词语的理解。
(3)同类词语积累。学生积累有关声音的词语。
预设:
雷声震天
声如洪钟
清脆悦耳
余音绕梁
2.选一个事物,用上一两个加点的词语描述它,再写下来。
风
烟花
霎时
顿时
忽然
雷雨
小狗
过了一会儿
一会儿功夫
(1)理解这两类词:一类为具体景物,一类为表示时间的。
(2)学生试着选词写两句话。
(3)交流。
四、书写提示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
字的中心要在横格的中线上,保持水平。
字距要差不多,标点符号和字之间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认真对待每次写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1.朗读文段和旁边批示。
2.说说怎样把字写好。
3.请学生上台演示示范书写。
五、日积月累
1.出示图片和古诗《鹿柴》。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2.小组讨论诗歌的意思,提示:抓住关键字。
预设:
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柴:通“寨”、“砦”,用树木围成的栅栏。
但:只。
返景(yǐng):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复:又。
3.小组讨论,翻译诗文。
展示翻译成果:空寂的山中不见一个人,只听到一阵人语声。太阳的一抹余晖返人深林,又照到林中的青苔上。
4.背诵诗歌。小组之间进行挑战,看看哪个小组能够最快全部背过。
五、我的收获
1.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有没有收获对景物描写句子的理解方法?有没有积累生动的词语?有没有背过优美的古诗?
2.学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