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气 候
第1课时
1.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了解气温对我国各地区人民生活的影响。
2.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3.了解我国温度带的划分依据和划分地区,使学生明确气温对我国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
知道我国冬、夏季气温的分布特点;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初步学会分析气温分布特点的形成原因。
一、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自从有了“黄金周”后,旅游业成了非常红火的行业。人们出门旅行往往会按照不同的季节选择一条合适的旅游路线,这就出现了“北上”、“南下”、“上山”、“去海边”等线路,而这些线路的选择就和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气温”有关。
二、讲授新课
(一)冬季气温
1.展示我国冬季南北方不同的景观图片,让学生感受我国冬季南北温度差异。
2.读P31的图2.13,让学生在图上找出1月0℃等温线,说出它大致通过哪些地方,明确这条线的南北气温的差异。
老师归纳:1月0℃等温线大致经过秦岭——淮河一线,该线以北1月均温小于0℃,以南大于0℃。
3.让同学们在图上找出我国1月气温最低和最高的地方,通过计算,说出我国冬季南北温差大的特点。
老师归纳总结:最高的地方在南部沿海的海南岛,约16℃,最低的地方在漠河,约-28℃,南北温差约44℃,说明冬季南北温差大。
4.讨论分析:我国冬季气温差异的原因。
正午太阳高度和昼长时间
地点 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 昼长时间
漠河 53°29′N 13° 7时30分
北京 39°54′N 26.5° 9时12分
广州 23°8′N 43.5° 10时43分
老师归纳总结:从纬度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长、冬季风三个方面来分析。(冬季,太阳直射南半球,北方正午太阳高度角和昼长比南方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北方离冬季风的源地近,降温快)
(二)夏季气温
1.引导学生读P31的图2.14,在图上找出我国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并分析原因。找出并计算我国夏季南北气温的差异。得出我国南北温差的特点。
老师归纳总结:7月均温最低的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原因:海拔高,温度低。我国北方的温度在16~20℃之间,南部的温度在28~32℃之间,南北温差在8~16℃之间,远小于冬季的南北温差,说明我国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的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冬季温差原因来分析夏季温差特点的原因。
老师归纳总结:夏季太阳直射北半球,北方的太阳高度比南方小,但昼长比南方长,故获得的太阳辐射差别不大,温差小。
3.阅读并了解“我国冬季最冷的地方和夏季最热的地方”。老师补充这种极端温度形成的原因。
(1)冬季最冷的地方是漠河:纬度高,太阳高度角小和昼长小,获得的太阳辐射少;同时离冬季风的源地近,降温快,温度低。
(2)夏季最热的地方是吐鲁番:位于大陆内部,降水少,晴天多,白天获得的太阳辐射多;位于盆地地区,热量不易外散;地面主要是沙子等组成的,比热容小,夏季的白天温度升高快。
(三)我国温度带
1.了解温度带划分的依据。老师可以补充讲解。
中国南北跨纬度广,各地接受太阳辐射热量的多少不等。根据各地≥10℃积温(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持续期间日平均气温的总和,即活动温度总和,简称积温,一般以℃为单位)大小的不同,中国自北而南有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等温度带,以及特殊的青藏高寒区,各地的热量条件差异很大。
2.读P32的图2.17,找出温度带的大致分布范围。特别是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大致是以秦岭——淮河为界。
3.补充我国的温带的分布地区,积温范围和作物熟制的知识。
温度带 主要分布地区
积温
(≥10℃) 作物
熟制
寒温带 黑龙江和内蒙古的最北部 <1600 一年一熟
中温带 长城以北,东北平原、内蒙古高原、准噶尔盆地 1600~3400 一年一熟
暖温带 长城以南,秦岭——淮河以北,塔里木盆地,华北平原、黄土高原 3400~4500 两年三
熟为主
亚热带 秦岭——淮河以南大部分地区 4500~8000 一年两
熟为主
热带 云南的西双版纳、广东的雷州半岛、海南岛和台湾岛南部 >8000 一年两
至三熟
青藏
高寒区 青、藏、川西 <2000 一年一熟
4.引导学生完成P33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一)冬季气温
1.特点:南北温差大。
2.1月0℃经过的地区:秦岭——淮河
3.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地方:最低的地方在漠河附近,最高的地方在南部沿海。
4.原因:纬度、冬季风和地形。
(二)夏季气温
1.特点:除青藏高原外,全国普遍高温。
2.原因:纬度。
3.最高温和最低温的地方:最高的地方在吐鲁番,最低的地方在青藏高原。
(三)我国温度带
1.依据:农业生产实际。
2.划分: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和一个青藏高原区。
第2课时
1.认识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理解降水特点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2.认识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理解干湿地区的分布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1.降水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2.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
3.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训练学生阅读和分析等降水量线分布图的技能。
导入新课
图片展示,问:新疆的民居与江南的民居有什么不同?反映什么问题?
教师小结:两地民居的不同,反映我国东西部降水存在很大的差异。今天,我们学习第二部分内容。
讲授新课
(四)降水的空间分布
1.要求学生在课本P34的图2.18,找出1600mm、800mm、400mm、200mm等降水量线,并观察四条线分别通过的地区。
补充:800mm沿秦岭——淮河一线向西折向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400mm大致是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一线,最后到喜马拉雅山东部;200mm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经河西走廊西部以及藏北高原一线,此线是干旱地区与半干旱地区分界线。
2.根据课本P34图2.18,指出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特点: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3.阅读P34的阅读材料,了解我国降水量最多和最少的地方。(五)降水的时间分布
1.引导学生阅读P35图2.20,通过广州、武汉、北京和哈尔滨城市的降水季节变化可以发现,我国大多数地区的降水量集中在4~10月,但由于南方和北方雨季时间的差异,南方的降水时间长于北方的降水时间。
2.引导学生阅读P35的图2.2,让学生总结出我国降水的年际变化也较大。
(六)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1.同学们都知道地球上不仅存在着降水现象,还存在着水分蒸发的现象。一个地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反映出该地的气候湿润程度。
2.看课本P36的图2.22,学生讨论下列答案。
(1)我国划分了几个干湿地区,各干湿地区之间的界线大致与哪条等降水量线相吻合?
四大干湿地区;湿润与半湿润地区以800mm年降水量为界;半湿润与半干旱地区以400mm年降水量线为界;半干旱与干旱地区以200mm年降水量线为界。
(2)找出学校所在地所属的干湿区。
根据所在地区回答。
(3)为什么东北地区的北部和东部属于湿润区?
东北北部主要是纬度高,蒸发弱,同时,植被覆盖率高;东部位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多。
3.引导学生完成P37的活动题。
【板书设计】
(四)降水的空间分布
降水的空间分布: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递减。
(五)降水的时间分布:
季节变化大,主要集中在4~10月;年际变化大。
(六)干湿地区的划分依据和分布地区
1.依据:降水量和蒸发量。
2.类型: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
第3课时
1.了解中国气候类型的分布。
2.理解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
利用气温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判断气候类型的特点。
导入新课
海南、广东、广西等地区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一直是我国主要的果菜生产基地,所种植的菜每年都以200万吨的规模远销全国。为此,铁道部门还开通了从广东湛江至乌鲁木齐、哈尔滨和山东寿光等地的“果菜专列”,源源不断地将南方蔬菜瓜果销往北方地区,丰富了北方居民的“菜篮子”,改变了北方地区冬季萝卜、土豆、大白菜“当家”的历史。形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主要与我国的气候联系比较密切。
讲授新课
(七)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
1.引导学生阅读P3的图2.24,学生通过图例符号可知,中国的气候类型有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和高原山地气候,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我国气候类型的两个特征:季风气候显著和复杂多样。
2.通过影响气候因素可知,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与气温和干湿状况的空间差异大有关。
3.通过P38的图2.25让学生知道,高原山地气候的垂直差异比较大,纬度低,且比较高的山地,山麓至山顶可以出现热带到寒带的变化特征。
4.引导学生分析P39的四个地点漠河、海口、吐鲁番、五道梁的气温曲线变化图和降水柱状图,分析各地的气候名称和特点。进而完成活动题第3题。
(八)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1.引导学生通过纬度影响气温来影响气候类型的规律。如中国东部由北而南依次出现温带季风、亚热带季风、热带季风气候。
2.引导学生根据P40的图2.28完成下列问题。
(1)冬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及特点,它首先影响我国的什么地方?对南北温差有影响吗?
冬季风的源地在亚洲内部,主要是西北季风和东北季风,比较寒冷干燥,它首先影响我国的北部地区。造成北方降温快,加剧了南北温差。
(2)夏季风的发源地、风向及特点,它首先影响我国的什么地方?
夏季风的源地位于纬度较低的太平洋和印度洋,主要吹东南季风和西南季风,首先影响我国南部地区。
(3)比较冬、夏季风的不同?说明了什么?
冬季风主要由陆地吹向海洋,夏季风主要由海洋吹向陆地。说明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海陆位置。
(4)我国东部沿海和西北内陆的降水是否一样?这说明了什么?
东部沿海地区的降水量一般多于西北内陆地区,这说明了离海远近对降水的影响也较大,即海陆位置对气候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