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开国大典 教案+练习题 2课时(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7开国大典 教案+练习题 2课时(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8 19:26: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写作手法。
4.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课文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难点
难点1.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方法。
2.领悟本课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重点突出、详略结合地记叙的表达方法。
一、回忆旧知,导入新课
(一)回忆开国大典的活动流程,说说全文由哪儿个部分构成。
(二)说说作者详写了哪些部分,略写了哪些部分,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二、体验场景,升华情感
(一)画出反映人们心情的句子,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
重点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广播,传到K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指全国各地。“长城”“大江”代表中国,用“内外”“南北”这样的词语,既表达了全国各地的意思,又使语言非常生动、整齐、有力。“欢跃”是欢腾跳跃的意思。毛主席的宣布,震动了全中国,使全中国人民感到无比欢快、无比激动、无比自豪,它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联系下文,课文对天安门广场庆典的描述,正是“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的写照)
(二)发挥想象力,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了哪些地方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例:这声音传到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锣打鼓,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欢呼!这声音传到农村,田间地头,村前村后,到处都锣鼓喧天,人们都拥出家门]欢呼高喊,-个个激动万分, 甚至热泪盈眶。
三、抓住典型,学习写法
用多媒体课件出示阅兵式部分。
(一)创设情景,感受差异。
师:如果作者是现场的摄影师,那他首先拍摄的是什么
(现场全景:受检阅的部队就由聂将军率领,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缓缓进场)
师:随后镜头有什么变化
(镜头转向各个方阵:开进头是海军两..接着是步兵...
师:各个方阵都是严整有序,威风凛凛接下来作者的镜头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镜头集中在场内的一点上: 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
师:镜头案集在一点上,这被称为特写镜头。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个作为特写镜头
(因为毛主席是场中的焦点,他深受群众的爱戴,大家的目光聚集在他身上)
(二)提出概念,明确写法。
师:为什么既要有远景也要有特写
明确:远镜头拍摄范围较大,可以展现场景的全貌,让人感受整体的氛围,但是会忽略很多细节。特写能够更加细微地表现人物形象,传达人物的内心世界,让观众有更加细腻的感受。
师:远镜头给大家呈现的是一个全面的场景,特写镜头给大家展现的是一个聚焦的点。一个好的作家就像一个好的摄 影师,将镜头用文字来表示。这种概括描写整体场景和详细刻画关键点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被称为“点面结合”。这种表达方式能够使文章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更能烘托出活动场面的氛围。
自主学习,感受氛围
(一)快速默读“游行”部分,说说自己感受到了现场的什么气氛,从哪些词语中可以感受到。
(二)学生独立思考,自主交流。
(三)抓住动作和语言描写,感受人们的激动心情。
(四)带着理解朗读第14自然段,读出现场的热烈以及人们的激动喜悦之情。
(五)说说对第15自然段的理解,以及“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含义。
五、读写结合,抒发情感
虽然开国大典已经过去了70年,但这一天已经印在了你的心里,刻在了我的脑海中,千千万万的中国儿女都为新中国的成立感到自豪。今天,我们的祖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祖国风采)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些什么呢 写下来,与大家-起分享。
板书设计
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点面结合
教学反思
《开国大典》 讲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在北京举行典礼的盛况,表达了人们无比激动与自豪的心情。这篇文章不仅篇幅长、知识点多,还有很多写作教学点。所以如何教,教什么,如何取舍,都是难题。好在文章的叙事顺序十分清晰,只要理清脉络,分清层次,就可以一步步往下教。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开国大典前的盛况,从侧面烘托了典礼的隆重、人民的期待和激动。游行时的盛况也是一个典型的场景描写,在取舍写作教学点的时候,我将典礼举行前的盛况和游行作为重点,用了较多的时间来分析与引导,为本单元的写作训练做好铺垫。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7.开国大典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理清课文的脉络,体会课文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3.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写作手法。
4.感受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党,珍惜新生活。
重点、难点
重点
了解开国大典的盛况及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
2.理清文章脉络,体会课文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难点
难点1.初步掌握点面结合描写场景的写作手法。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1.会认20个词语,会写14个生字。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文章脉络,学习详略结合的记叙方法。
一、破题解题,铺垫下文
(一)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题,读题。
(二)理解题意。
开国:建立新的国家;典:典礼,郑重举行的仪式;大典:隆重的典礼。
(三)这次典礼为何如此隆重
明确: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领导全国人民为推翻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进行了可歌可泣的顽强斗争。八年抗战,多少英雄儿女前赴后继、浴血奋战、保家卫国;三年的解放战争,中国人民终于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迎来了全国的大解放,迎来了“开国大典”的盛况。从此,人民当家做主,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二、初读课文,自主学习
(一)提出学习要求。
1.通读课文2-3遍,利用字典自己学会字词。
2.用波浪线画出课文中能够解释课题的-句话。
3.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个场面 用横线画出描写不同场面的连接句。
(二)师生交流。
1.读课文第一句话,解释课题意思。
2.理清文章行文思路(根据会场、典礼、阅兵、游行四个场面可以分为四部分)。
3.交流疑难,解决部分问题,随机学习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清脉络
自由读课文。思考从哪些地方看出这是“大典” 说说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气氛
学生汇报,老师重点指导下列句子:
1.“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城楼檐下,八盏大红宫灯分挂两边。靠着城楼左右两边的石栏,八面红旗迎风招展。”
(从会场布置来看,红色的宫灯与旗帜烘托了喜庆的气氛;其中红色宫灯是专为本次典礼而设计与制造的,每盏灯高达2.23米,直径2.25米,以对称形式挂在城楼上,显得尤为庄重)
2.“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人的海洋"说明参加典礼的人非常多,由此可以看出典礼的场面非常大)
3:“两个半钟头的检阅广场上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个高潮接着一个高潮 群众差不多把嗓子都喊!把手掌都拍麻了,还觉得不能够表达自己心里的欢喜和激动。”
(从群众“不断地欢呼,不断地鼓掌”中可以感受到典礼现场的(氛十分热烈,同时也是群众在表达对人民子弟兵无比的信赖与热爱)
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请同学说说这节课的收获。
(二)课后继续预习典礼、阅兵和游行部分。
板书设计
7开国大典
群众进场
举行典礼
阅兵式
群众游行
(新中国在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课时作业
一、根据意思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
1.排开山岳,翻倒大海。形容来势猛,声势大。(排山倒海)
2.严肃而安静。(肃静)
3.端庄而有威严。(庄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