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
《南京条约》---第一个丧权辱国条约
1860年,英法联军大肆抢劫并烧毁了称作“万园之园”的圆明园。
甲午战争黄海大战
这是1898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几幅照片。
1937年,卢沟桥事变拉开了全面抗战的序幕,中国的热血青年奔赴抗战前线。
1954年,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日内瓦国际会议。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杨利伟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
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航母下水。
中国曾经有过丧权辱国的屈辱历史,但经过中国几代有识之士前赴后继的不懈努力,如今的中国正在以崭新的雄姿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看到这,你想到了什么?
邓稼先
杨振宁
学习目标
1、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了解本文的行文特征。
2、学习作者塑造人物形象的独特方法。
3、学习邓稼先崇高的精神品格。
【杨振宁】著名科学家、物理学大师、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1922年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清华大学高等研究院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是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科学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等。
作者简介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深造,1948年获博士学位。1957年与李政道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华人之一。2017年2月,杨振宁放弃美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8年4月16日当选西湖大学校董会名誉主席。2019年9月21日,杨振宁被授予求是终身成就奖。
邓稼先(1924—1986),我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为我国成功研制原子弹、氢弹和新型核武器做出了重大贡献。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给他追授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得知邓稼先逝世后,杨振宁含泪写出这篇至情之文
50年的友谊
他们是
同乡
同学
亲如兄弟的
好朋友
一个获诺贝尔奖
蜚声世界半世纪
一个为国造核弹
隐姓埋名28载
本文以中华几千年文化为背景,以近一百多年来民族情结、50年朋友深情为基调,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介绍了一位卓越的科学家、爱国者。
本文是一篇人物传记,也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人物传记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实用文。一般有两类,一类是记述自己的生平,一类是记述他人的生平。传记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录”。传记可繁可简,一般按时间顺序来记叙。传记要写出人物的思想、学习、工作和生活状况。
元勋(
)
奠基(
)
选聘
(
)
谣言(
)
背诵
(
)
昼夜
(
)
昆仑(
)
挚友(
)
殷红(
)
xūn
diàn
pìn
yáo
sòng
zhòu
lún
zhì
yān
可歌可泣(
)
鲜为人知
(
)
至死不懈
(
)
鞠躬尽瘁(
)
当之无愧(
)
家喻户晓
(
)
锋芒毕露(
)
妇孺皆知(
)
qì
xiǎn
xiè
jū
cuì
kuì
yù
lù
rú
【鲜为人知】
【妇孺皆知】
【当之无愧】
【家喻户晓】
【可歌可泣】
很少有人知道。
连妇女小孩都知道,表示众所周知。
当得起某种称号或荣誉,无须感到惭愧。
每家每户都知道。
值得歌颂,使人感动得流泪,指悲壮的事迹使人非常感动。
【马革裹尸】
【锋芒毕露】
【层出不穷】
【热泪盈眶】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用马皮把尸体包裹起来,指军人战死于战场。
指锐气和才干全都表现出来。多形容人气盛逞强。
接连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
形容因非常高兴、感激或悲伤而流的眼泪充满了眼睛。
指小心谨慎,贡献出全部精力,一直到死为止。
整体感知课文,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听录音,理清文章的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个小标题的内容。
概括六个部分的大意
在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的背景中推出邓稼先。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简单介绍邓稼先生平经历和贡献,肯定邓稼先“两弹元勋”的地位,赞扬邓稼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光辉一生。
在同美国“原子弹之父”奥本海默的对比中来写邓稼先的人品。
提供背景
贡献巨大
品格高尚
作者写自己得到的消息,中国的原子弹工程没有任何外国人参加,是自力更生搞出来的,因而感情受到极大震荡,一时热泪盈眶。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第六部分
写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邓稼先所表现出来的超凡的创造才能与身先士卒、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
引述作者写给邓稼先夫人的电报、书信中的几段话,总评邓稼先,总结全文。
民族自豪
信念执着
高度赞美
第一部分是全文的引子,等于是个小帽。
第二部分简单介绍了邓稼先的生平经历和贡献
第三部分是第二部分的补充、延伸和扩展,它是以同奥本海默对比的方式突出地表现了邓稼先的气质、品格和奉献精神。
第四部分从另一角度,写出邓稼先贡献之大。这一部分也可以说是第二部分的扩展。
第五部分具体介绍了邓稼先在戈壁滩率领部下搞原子弹的情形,表现了邓稼先甘为祖国献身的崇高精神,这一部分是第二部分的具体化。
第六部分是全文的总结。
请你说说全文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思考:本文各个部分的小标题有什么作用?
1、提示内容
2、多角度展示材料,表达主题。
3、划分结构,行文清楚
4、新颖、醒目
写邓稼先,却为何要从一百年以前的甲午战争写起?
是为了说明邓稼先是对中华民族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是对历史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
内容赏析
精读课文第三部分,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怎样的结论?
第三部分
奥本海默
邓稼先
国籍
职务
功劳
学术水平
文化背景
性格为人
美国
中国
原子弹设计领导人
本国原子弹工程成功的功臣
相当
美国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
锋芒毕露
善于辞令
复杂的人
最不引人注意
忠厚平实、真诚坦白
“纯”、朴实
(同)
(同)
(同)
(异)
(异)
(异)
在中国,人们都信赖邓稼先这样纯朴平实的人,他可以得到人们的拥护支持;
在美国,人们更敬重像奥本海默这样个性张扬的人。
两个国家的文化传统不同,对于领导者的气质性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为什么要拿美国科学家奥本海默与邓稼先作比较?
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对比着写,更能鲜明地突出邓稼先的性格品质和奉献精神,就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是中国共产党的理想党员。”
“邓稼先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所孕育出来的
有最高奉献精神的儿子。“邓稼先是中国共产
党的理想党员。”试阐述这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说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讲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和睦相处,讲究为人忠厚、谦虚、真诚、朴实。邓稼先汲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中这些优秀的部分,并变成了自己的气质品格。
第二句是指“他没有私心,人们绝对相信他”,“文革”中能说服两派群众组织,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中国共产党的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领导、团结广大人民一起前进,就是把这些奉为自己的的行动准则,因此他是理想党员。
(四)
民族感情?友情?
这是作者既是为中华民族而自豪,也是为做了50年的朋友邓稼先而骄傲。(这样写也从侧面突出了邓稼先贡献之大)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我始终想不清楚。”杨振宁真的弄不懂自己的感情吗?应如何理解。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原文:
浩浩乎!
平沙无垠,
敻不见人。河水萦带,
群山纠纷。黯兮惨悴,
风悲日曛。蓬断草枯,
凛若霜晨。鸟飞不下,
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
诵读《吊古战场文》并翻译。
第五部分
【译文】广大呀,广大呀!空旷的沙漠无边无际,辽阔的荒漠不见人烟。河水象飘带一样弯曲流动。群山像犬牙一样交错在一起。
幽暗啊悲惨凄凉,北风悲号,天日昏黄。
飞蓬折断,百草枯死,寒冷得如霜冻的早晨。
各种飞鸟无处可栖,在天上乱窜,许多怪兽争斗激烈,失群狂奔。亭长告诉我说:“这就是古战场啊!常常有失败的一方全军都覆没在这里,时常能听到鬼哭的声音,每逢天阴的时候,就会听得更加清楚。”
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1、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
2、渲染了______环境气氛。
3、烘托人物的______情感。
4、预示人物的_____命运。
5、表现了人物_____的性格。
6、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
7、揭示文章的主题。
1、描述了古战场恶劣的自然环境
2、渲染了古罗布泊荒无人烟、凄凉萧索的氛围,从侧面暗示邓稼先的工作环境极其艰苦。
3、同时也含蓄地将研制“两弹”比作一场鏖战,而科学家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不见硝烟的战场,衬托出他为国家不辞劳苦、甘于奉献的精神。
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意在把邓稼先放在特定时代的社会背景中加以审视,把他的个人经历和国家命运的兴衰、民族的强弱联系起来。
2、暗示邓稼先就是“只手撑天空”的典型的中国男儿。赞扬了他为国献身的崇高品质。
3、与在历史背景中推出邓稼先的第一部分相呼应。
理解“‘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昼夜不断的筹划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解决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
”这组排比句的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运用排比句式,突出了邓稼先具有物理的直觉、数学的见地、勇进的胆识和稳健的判断,突出了邓稼先的大将风度。作者对邓稼先充满了赞扬、佩服之情。
“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
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试
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为中华民族的崛起,为广大人民的利益,奉献自己的一生,这是邓稼先的人生目标。走这样的人生道路,是邓稼先的性格与品质决定的。所以作者说,如果邓稼先再次选择人生还会这么走。这两句话总写出了邓稼先的伟大之处。
人物评说
再读课文,思考:
你从哪件事情看出邓稼先是个怎样的人?
2.1958年受命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并成功设计了两弹
“两弹元勋”
功勋卓著
1.在美国获博士学位后立即回国
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报效祖国
人物评说
3.1985年重病期间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4.文革初期,说服两派继续工作
5.1971年被“四人帮”批判围攻,竟能说服工宣队军宣队的队员
没有私心
诚真坦白
从不骄傲
人物评说
6.1982年,“我不能走”
执着追求
无私奉献
责任心强
人物评说
归纳总结
他忠厚朴实,诚真坦白,他从不骄人,没有小心眼,一生喜欢“纯”字所代表的性格。他热爱自己的祖国,热爱所从事的事业,他的一生始终在执着地追求,无私地奉献。为了站起来的中华民族的强大,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是我国的“两弹元勋”。
为什么作者能写出这样一篇朴实无华而感人至深的文章?
首先,作为一位杰出的物理学家,杨振宁深知邓稼先在科学界的位置、价值以及他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所建立的卓著功勋,从而给予客观公正而具有权威的评价。
其次,作为与邓有半个世纪深交的朋友,杨对邓的经历、品质、性格及文化素养有充分的了解,于是从邓稼先一生的事迹里选出几件典型材料来反映他的个性特征。
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有共同血缘的同胞,杨对邓身上体现出来的同祖国共命运、休戚与共的民族情结,执着追求,自强不息的精神以及在民族优秀文化孕育下形成的质朴内秀,甘于奉献的品格,有着深刻的认同,于是在提示人物超群拔类的特质时,也鲜明地表明了自己的价值取向。这就是中华民族魂。
本文除了运用大量的褒义词表达作者感情外,在语言上还有哪些特色?
排比句的运用
长短句的结合
往往造成一股气势,好念,读者印象深刻。
形成一种交错美。长句便于表达较复杂严密的意思;短句显得活泼,节奏快。
根据刚才的探究,我们知道了邓稼先不愧为
“两弹元勋”
的称号,现在,请你书写100字左右的颁奖词,概述邓稼先的品质和历史功绩,隆重地为他颁奖……
要求:字数100字左右,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示例:当大漠的苍茫点缀了蘑菇云的硝烟,当五星红旗升起在联合国的上空。是他,长空铸剑,吼出雄师的愤怒;是他,以身许国,写下山河的颂歌。殷红热血,精忠报国,他是共和国忠诚的奠基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是中华民族不倒的脊梁。
结束语:
“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这句邓稼先临终前的遗言,今天依旧响彻在我们的耳畔。邓稼先,用他的朴实的语言和满腔的热血,诠释了一个大写的中国人,让我们感受到了一颗热情澎湃的中国心。
邓稼先,用他忠厚纯正的品质,身先士卒,甘于奉献的精神铸就了荡气回肠的中国魂,让我们踏着这位名人的足迹,去开拓、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