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短文两篇·蝉·贝壳》课文原文
蝉 小思
今年,蝉鸣得早。杜鹃花还没有零落,就听见断断续续的蝉声了。近月来,窗外的蝉更知知不休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
一天,在树下拾得一只病蝉,透明的翅收敛了,身躯微微颤动,没有声响。它就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树上过日子的小东西。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曾这样问:何必聒聒?那只不过是一个夏天罢了!
朋友说:知道吗?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就只有这个夏天,它从泥土中出来,从幼虫成长过来。等秋风一吹,它的生命就完结了。
17年埋在泥土中,出来就活一个夏天,为什么呢?
朋友说:那本来的生活历程就是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的活着。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哦!那是蝉的生命意义!
斜阳里,想起秋风的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1980年6月23日
贝壳 席慕蓉
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迥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海边捡起的这一枚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过的小小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砂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所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小居中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呢!
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
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短文两篇·蝉·贝壳》精品教学课件详细配套教案
小思 席慕蓉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 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2.过程与方法
(1) 学生学习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小的东西都要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
(2) 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
(2) 引导和培养学生积极、认真地对待生命。
(3) 感悟人生,理解有关生命的哲理。
教学重点
1.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本文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席慕容 《生命的滋味》
学习目标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字词准备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蝉
小思
同学们,你们了解蝉吗,知道它的一生吗?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蝉 的 一 生
卵会在树洞里生活十个月之久——幼虫会在六月或七月从树洞里爬出来——从树洞钻出前,若虫马上脱皮而成一龄虫——两个月后,若虫第二次脱皮而成为二龄若虫。——一年后,若虫身体长大两倍,然后再脱皮称为三龄若虫。——再过一年。若虫又长了两倍,再脱皮成为四龄若虫。——再过两年,又长大两倍,脱皮成为五龄若虫,然后在夏天爬出地面——产卵后的第六年夏天五龄若虫羽化成虫——羽化后五、六天雄蝉以歌声引诱雌蝉来交配,等待死亡——交配后的雌蝉会在树上产卵——成虫大约只有两个星期的生命
《蝉》
作者简介
小思,原名卢玮銮(luán),香港作家。196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获罗富国师范学院教育文凭,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头衔。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 ,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 《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小思致力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曾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散文组评判、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学艺术顾问等。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
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抑: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扬: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先抑后扬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文眼: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深刻意蕴: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了好感甚至敬意。
《贝壳》
作者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蒙古族女诗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是台湾画家、作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的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写给幸福》 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她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贝壳美在何处?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贝壳美在何处?请概括并找出作者赞美贝壳的相关语句。
贝壳的美: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赞美语句: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生发的联想: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这句话是作者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因此这句话是用反问句来表达了自己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的思想感情。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却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表面看带有贬意,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执著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
人更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该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再读课文 比较阅读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之处: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①《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②《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课文小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拓展延伸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的宝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课堂作业
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课后作业
1、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名言或事例,抄写在《采蜜集》中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欣赏和品评并摘录一篇抄写在《采蜜集》中做为积累。
愿同学们做生命的强者
放飞——理想
展翅——翱翔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8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公开课课件
贝壳
贝 壳
席慕蓉
自由朗读
艺术品
宝 贝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贝壳啊,你……,可在我心中你……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席慕蓉(摘自《生命的滋味》)
谢 谢!
席慕容,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她的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广21世纪数痘
27世纪数育
www.
nipic.com/tony
席慕蓉散文
席慕蓉著
匪出饭社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贝壳》公开课教案
课前指导:同学们,很开心能来到我们9班。我是来自昆三中的老师。你们的很多老同学听说老师要来9班上课,纷纷要我带来他们对你们的问候。你们平常朗读有自己喜欢的方式吗?(融洽气氛,缓解紧张)
一、 谈谈自己眼中的贝壳。
师:同学们,你们谁见过贝壳?
生:见过。描述自己所见到的贝壳。
师:大家都讲述了自己眼里的贝壳,在作家席慕容的眼里贝壳又是怎样的?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接走近席慕容,一同欣赏她的《贝壳》。请打开课本第12页。
二、 欣赏作者眼里的贝壳。
师:课前我们谈论了同学各自喜欢的朗读方式,现在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课文。并思考:在作者的眼里贝壳是什么呢?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宝贝啊!)
生:是"艺术品""宝贝"。
师:为什么说贝壳是艺术品,是宝贝呢?
生:因为贝壳很精致,很珍贵。
师:你是从文中的哪些词语上看出贝壳有"精致"的特点?
生:(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个周围又有着自我一圈的复杂图样。)
师:是啊,一切美妙的东西都是艺术品。包括贝壳在内。
师:那为什么说它是宝贝呢?
生:(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
师:古时候贝壳用作货币,就是在近代,深海珠贝仍然是欧洲贵族奢侈华丽的标志,在人们眼中是价值的体现。贝壳如同宝贝一样的珍贵。
师:正是贝壳的珍贵、精致,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慨"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宝贝啊!"
从这句话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生:赞叹、欣赏。
师:这种真诚的情感深深地打动了我,老师也不禁多读了几遍,于是我发现一个问题。这句话删去一些词也是读得通的。来,咱们也来找找,看看可以删去哪些词?为什么作者不删去呢?
师:"躺着"是拟人手法,在作者眼里贝壳即使没了柔软肉体,贝壳仍然是有生命的,就像艺术品一般,生命得到了永恒。"躺"字可以看出作者对贝壳的一种尊重,一种敬畏。一种赞叹,一种欣赏。
师:你能试着读一读吗?你觉得他读得怎样?读这句话时,你觉得哪几个词要读重音,语速、语调、语气要怎样?
师:"实在""艺术品""宝贝"要读重音,读出珍贵的感觉。语速要稍微缓慢些,语调要激昂些,语气要用赞叹、欣赏的语气。你来试试。好,读出味道来了。我们也一起来读。
生:全班齐读。
师:这种赞叹欣赏的情感还体现哪些句子或者是词上或是标点符号上?
生:(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是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执着)
师:主要是从哪几个词语中读出这种赞叹、欣赏的语气?
生: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
师:这里连用了几个多?
生:三个。
师:一连三个"多"字强烈地表达出作者的一种赞叹。谁来读一读。
师:还体现在哪里?
生:(怪不得古时候的人采用贝壳来做钱币!)
师:特别是哪个词?"怪不得"是一种感叹!男生一起来读这一句。
生:读。
师:还体现在什么标点符号上?
生:!
师:作者用"!"直接表达出对贝壳的赞叹、欣赏。一起来读1-3段,有感叹号的句子。
生读。
师小结:贝壳虽小,但在作者眼里却是那样的精致,仔细、一丝不苟来塑造着执着而美丽的形象。
三、 领悟作者心中的贝壳。
师:有人说席慕容的作品"是人生的一种思考,是自我的一种释放"。她的作品语言平淡隽永,往往把深邃的人生哲理蕴含在简单的事物中,耐人寻味。
请大家默读课文4-6自然段。文中哪些句子体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呢?
生:默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读一边画,这就是勾画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
生:比起贝壳里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师:在这里,作者由小小贝壳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
师:那么,你认为怎样做才是"更精致"?
生:完美、漂亮。
师:"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师:作者从小小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却用心营造自己精美的居所,而联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所以要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努力营造好属于我们自己的人生。
好,请我们女生来朗读一次。
师:这段应该怎样读?
生:要慢些,要读出一种思索的味道。
师:还要注意什么?
生:停顿。
师:第一问和第二问之间要停顿的稍长些,这里表面上是对读者的提问,实际上是作者的一种自我叩问,所以音调要轻,语速要慢,要读出一种思衬得感觉。一齐来读。
生:齐读。
师:还有哪些句子体现出作者对人生的思考?
生:在千年之后,也许也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师:"固执"原本指人做事怎样?这里的"固执"指什么意思?
师:"固执"指的是做事执着,简单则是指做事的想法。
师:作者有什么想法?
生: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师:作者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里的"也许"是什么意思?能去掉这个词吗?
明确:"也许"是不很肯定,表明作者并不是强求每个人都能对他留下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只希望有人观看就行,看来要求很低。
师:作者希望人们只是观看她留下的痕迹吗?
生:不是的,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师:作者想要人们怎样?一旦有人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那么,他也就读懂了谁?读懂了?
生:能读懂她的心。
师:看来作者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的崇拜和赞美,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着的爱美的灵魂。有人能读她那固执而又简单的心,作者的想法是多么地单纯。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就是执着和单纯的意思。
师:你知道历史上哪些人也曾拥有这样一颗固执又简单的心?
生:学生列举。
师:司马迁受父亲影响,从小就对历史很感兴趣,父亲临终时嘱咐司马迁要完成他未完成的史书。为了实现这个单纯的愿望,司马迁就20岁起就开始周游,足迹遍及黄河、长江流域,汇集了大量的社会素材和历史素材,即使因李陵事件牵连,啷当入狱,身受极刑,他仍然不放弃,几十年如一日,最终写下了名垂千古的著作《史记》。
古今中外这样的名家不胜枚举。这些人早已死去,但他们遗留下来的作品、思想即使是千年之后的今天,仍然是那样的耀眼,那样的光彩夺目,不禁令人珍惜、令人惊叹。
一齐朗读6两段。
生:读。
四、 抒写心中的贝壳。
师:作者写贝壳其实就是为了表现他对人生的思考。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像那颗小小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着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那么,你们也能否结合自己的人生体验,说说该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呢?请把你的感受抒写出来。
贝壳啊,你。。。。。。,可在我心中你。。。。。。
五、好诗不厌百回读,好文章同样如此。《贝壳》这篇文章短小而又精炼,就像一枚精致的贝壳,今人回味,值得把玩。让我们再次走进席慕容,透过文字,去感受生命的意义吧。齐读课文。
六、小结。
正如席慕容所说的"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只要我们有一颗简单执着的心,仔细、一丝不苟去做,相信有一天命运终究会回馈我们那精致美丽的礼物------贝壳。
板书。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4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共31张PPT)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系列精品教学课件
3. 短文两篇《蝉·贝壳》
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
——席慕容 《生命的滋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收敛(liǎn):收拢,合拢。
聒聒(guō):持续嘈杂,使人厌烦。
宽恕(shù) :宽容饶恕。
短暂(zàn) 颤(chàn)动
一丝不苟:(gǒu)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小的 地方也不马虎。
卑(bēi)微:卑贱微小,地位低下。
上苍:上天。
把玩:拿在手中玩赏。
蝉,古称蜩、蚱蝉等,俗名“知了”、爬树猴。蝉遍布全世界,已知品种有3000余种之多。蝉的一生有四个阶段,即卵、幼虫、拟蛹和成虫。雌蝉通常于7~8月份产卵于孔,幼虫孵化后会随树枝或自造细丝落到地面入土中,幼虫在地下生活的
时间很长,最短也要2年左右,一般要过4~5年,长的要经过12~13年。我国古人按蝉的出现时间分为春蝉、夏蝉和寒蝉。
同学们,你们了解蝉吗,知道它的一生吗?
蝉 的 一 生
卵会在树洞
里生活十
个月之久
幼虫会在六月
或七月从树洞
里爬出来
从树洞钻出前,若虫
马上脱皮而成一龄虫
两个月后,若
虫第二次脱皮而
成为二龄若虫。
一年后,若虫身体长
大两倍,然后再脱皮
称为三龄若虫。
再过一年。若虫
又长了两倍,再脱
皮成为四龄若虫。
再过两年,又长大两倍,
脱皮成为五龄若虫,
然后在夏天爬出地面
产卵后的第
六年夏天五龄
若虫羽化成虫
成虫大约只有
两个星期的生命
羽化后五、六天雄
蝉以歌声引诱雌蝉
来交配,等待死亡
交配后
的雌蝉
会在树
上产卵
小思,原名卢玮銮(luán),香港作家。1964年在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中文系毕业,1965年获罗富国师范学院教育文凭,后任中学教师多年。1973年赴日本,任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员,1981年以论文《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获香港大学哲学硕士头衔。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教授 。 小思是出色的散文家,她的作品短小精炼 ,表现出深刻的洞察力,又往往流露出家国情怀。她以笔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 《路上谈》、《日影行》、《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学散文》等。小思致力推动香港文学的发展,曾任「香港文学双年奖」散文组评判、香港艺术发展局文学艺术委员会委员、康乐及文化事务署文学艺术顾问等 。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
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
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
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
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1、作者对蝉的态度如何,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抑:
扬:
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
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2、课文中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请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解。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文眼: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蝉的生活历程显示了生命的意义。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
不管生命如何短暂,都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课文中的“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噪”,“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这句话又有什么深刻意蕴?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深刻意蕴:作者心灵震动,思想转变,对蝉有
了好感甚至敬意。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蒙古族女诗人。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在父亲的军旅生活中,席慕容出生于四川。十三岁起在日记中写诗,十四岁入台北师范艺术科,后又入台湾师范大学艺术系。1964年入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专攻油画。毕业后任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副教授。举办过数十次个人画展,出过画集,多次获多种绘画奖。她是台湾画家、作家,更是著名散文家与诗人,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容的第一本诗集 《七里香》,一年之内再版七次。她的作品还有诗集《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写给幸福》 美术论著《心灵的探索》《雷色艺术异论》等。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她的作品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
听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
贝壳美在何处?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
想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
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
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
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
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1、本文作者直入主题,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请问贝壳美在何处?请概括并找出作者赞美贝壳的相关语句。
贝壳的美: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
赞美语句: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2、作者对贝壳做了一番描述之后,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生发的联想:
作者想到贝壳里那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3、课文中的“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的一丝不苟呢”这句话有什么深刻意蕴?
这句话是作者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儿,空间要多一点儿,因此这句话是用反问句来表达了自己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好的思想感情。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4、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此处的“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却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表面看带有贬意,实际上表达了作者执著而单纯的美的愿望和追求。
默读课文 合作探究
5、请概括文章的主旨。
文章主旨:
人更应该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生命,更应该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得更好。
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
相同之处:
不同之处:
①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②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③对于“物”的描写都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①《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②《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③《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通过学习这两篇短文,我们会高声回答: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生命是盛开的鲜花,用它艳丽的花瓣铺就人生的道路;生命是美妙的乐章,用它跳跃的音符谱写生活的旋律;生命是翱翔的雄鹰,用它矫健的翅膀搏击广阔的天宇;生命是奔腾的河流,用它倒海的气势冲垮陈旧的桎梏。
生命是如此美丽,又是如此的宝贵,请同学们谈一谈,你打算怎样做,才让自己的青春和生命更有意义?
课堂作业:仿照下列例子,你也写两句
生命就要像蝉一样,即使短暂,也 要固执地等待。
生命就要像贝壳一样,即使卑微,也要一丝不苟。
1、课外收集一些关于热爱生命、对生命执著追求的名人名言或事例,抄写在《采蜜集》中并讲给你身边的人听听。
2、收集小思和席慕蓉的诗文,欣赏和品评并摘录一篇抄写在《采蜜集》中做为积累。
愿同学们做生命的强者
放飞
理想
展翅
翱翔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短文两篇·蝉·贝壳》教师教学用书
课文研讨
蝉
一、整体把握
这是一篇短小的哲理散文。作者用先抑后扬的手法,由一只小小的蝉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从写蝉的聒噪,到写病蝉的微弱、细小,都刻意表现了蝉的惹人厌烦和微不足道的一面。然而当知道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就活一个夏天时,本来无足轻重甚至恼人的蝉令作者惊讶起来。何必这样受苦而又执著?朋友的话揭示了朴素而深刻的哲理:生活历程就是如此,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不管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地活而已。
结尾作者写自己被这蝉的生命意义感动着,“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又照应到文章开头的“使事忙的人听了很烦”的“烦”字上,但已经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二、问题研究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颜色”给你怎样的感受?
我们一般说听见秋风的声音,但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属于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晴朗的天空,都融进了秋风中,言少而意丰。
贝壳
一、整体把握
作者是位画家,又是位诗人,内心细腻敏感,特别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海边的一枚小小的贝壳就打动了她。和《蝉》的写法不同,本文用了直入主题的方法,一上来就赞美贝壳的美: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她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和《蝉》一样,《贝壳》也是由具体细微的物引发了对生命的感悟,它们对物的观察、描摹都很细致入微。但本文柔美、细腻的特点更突出,当我们品读着它,感动像傍晚的潮汐,慢慢涌来。
二、问题研究
1.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练习说明
一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本题旨在了解作者先抑后扬的写作方法,同时引导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表现的主题。
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二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深刻意蕴。
1.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2.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而又怎样简单的心啊!”
本题旨在通过对语句的揣摩,更深入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1.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的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2.作者并不希望建立叱咤风云的丰功伟业,她只想像那颗小小的贝壳,用仔细、精致、一丝不苟来塑造执著而美丽的形象,回馈生命,打动人们。“固执”和“简单”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表现了她并不渴求人们对她绝对地赞美和崇拜,她渴望的是一种感动,希望能像贝壳的美感动她一样感动着世界。
三对比阅读两篇课文,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
本题旨在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教学建议
一、引导学生自读《蝉》与《贝壳》,将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对比欣赏。
二、引导学生注意两篇文章都是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特点。
三、两篇文章都擅于细致入微地描写事物,对于蝉和贝壳这样小的东西都有仔细的观察和细致的描写。引导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揣摩句子,体会作者描写的特点及其中表达的情感。
四、可以给学生推荐小思和席慕蓉的其他作品,以进一步了解她们的写作风格和思想感情。
五、教学设计
指导思想
1.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轻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2.了解先抑后扬及由事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体悟生命的意义,引导积极、认真对待生命的态度。
教学步骤
1.导入
以席慕蓉的一首诗或一段散文导入,引起学生对作者和作品的兴趣。例如:
(1)所有的岁月都已变成
一篇虚幻的神话任它
绿草如茵花开似锦
也终于都要纷纷落下
在坠落的昏眩里
有谁能给我一句满意的解答(摘自《无怨的青春 距离》)
(2)我喜欢回顾,是因为我不喜欢忘记。我总认为,在世间,有些人、有些事、有些时刻似乎都有一种特定的安排,在当时也许不觉得,但是在以后回想起来,却都有一种深意。我有过许多美丽的时刻,实在舍不得将它们忘记。(摘自《成长的痕迹 回顾所来径》)
(3)整个人类的生命有如一件一直在琢磨着的艺术创作,在我之前早已有了开始,在我之后也不会停顿不会结束,而我的来临我的存在却是这漫长的琢磨过程之中必不可少的一点,我的每一种努力都会留下印记。(摘自《生命的滋味》)
简单介绍两位作者。让学生默读两篇课文。
2.朗读。
3.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引出学习重点。
4.品读课文,揣摩字句,讨论交流。
(1)《蝉》中的“想起秋风颜色”,“秋风颜色”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5.推荐席慕蓉或小思的另外几篇诗文,留给学生课外阅读欣赏。
有关资料
一、小思简介
小思,1939年生,本名卢玮銮,另有笔名明川、卢颿。祖籍广东番禺。1964年毕业于香港中文大学新亚学院中文系,翌年到罗富国师范学院学习,获教育文凭。1973年赴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研究中国文学。1981年,以“中国作家在香港的文艺活动”之论文获得硕士衔。
小思曾任多家中学中文教师,1978年任教于香港大学中文系,1979年起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已出版的作品有《路上谈》《承教小记》《不迁》《彤云笺》《香港文纵》《日影行》《丰子恺漫画选绎》及合集的《七好文集》《七好新文集》《三人行》等。小思从事文学研究工作,多次出任文学奖评判,参与各种文学活动。
(摘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文字略有改动)
二、试谈小思——以《承教小记》为主(黄继持)
读小思的文章令人气静神凝。这里故意不用“气定神闲”的“闲”字,怕引起类似“闲散”“闲逸”的联想。小思的小品与晚明的小品,两者用心是颇为不同的。她笔名的“思”字下得恰当。几乎每一篇文章,包括貌若闲逸的写景之什,都具思理,有时还严肃得几近凝重。不过,那思理是从生活实感领悟出来,又归结到真性常情的,所以能清人神志而悦人心。小思笔名,据说原来想用“夏飔”。炎夏清风,豁人心神,正堪喻其文品。至于“飔”字另一义训为“疾风”,则踔厉风发,豪放飙举者,显然不是小思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风华内敛,潜气内转,修养有素而见诸文。她不逞才情而走上艺术之路。
在小思,大抵可以说,艺术不能离开性情与思想安然流露的韵致。性情与思想,修养工夫主要不在“文中”,正如陆放翁所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但性情与思想,是否能够转化为艺术,恐怕也要下一定“文中”的工夫。不过,当“文外”“诗外”者化入艺术之中,则原来的性情与思想也就成为艺术的有机成素。谈说起来,便不仅仅是揄扬作者人品道德或思想境界,而是谈“艺”所不可或缺的一环了。
论小思的散文,或说其文词清醇雅正,针线绵密,剪裁有度;或说其淡素自然,却观之不厌;或说其情理交融,而精莹明澈;或甚且稍涉夸饰套用东坡居士评陶靖节语: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这都大体上能够指出其文风貌。然而徒论风貌,毕竟不能尽作者“文心”之全。作品的神理气味格律声色,作者的性情学问思想,两者关系,大抵是“不即不离,不一不二”的吧:既不可直接等同,也不可绝缘孤立。这本是文艺通则,但读小思这样的散文作家,更加不可忽略。“文心”之全,便应统摄“文外”“文中”。虽则评文规矩,只能就文论文;文中有人,可观文知人;却不能倒转过来,作出据人评文,以人代文的事体。我们寻绎小思之“思”,也只应在文中寻绎,并不是把她的思想“还原“,便算品评了她的文章。不过对于探求她的“文心”,大概还会有点帮助。
(节选自《承教小记》,华汉文化事业公司2006年增订第廿二版)
三、席慕蓉简介
席慕蓉,另有笔名萧瑞、漠蓉、穆伦 席连勃(蒙古语,即大江河)等。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生于重庆,后随父母由香港迁至台湾。她从小酷爱绘画,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学习。后在台湾新竹师专美术科任教。多次举办画展,出版画册并获奖。1981年她“从来没有刻意去做过些什么努力”的诗集《七里香》由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深得读者喜爱。
她写诗写散文,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生命、时光、乡愁是她作品的内在主题,而对人情、爱情、乡情的细腻独特的审美描摹、委婉倾诉则是吸引读者们的奥秘。主要作品有诗集《七里香》《无怨的青春》、散文集《有一首歌》《成长的痕迹》《生命的滋味》《三弦》《同心集》《写给幸福》等。
2、《贝壳》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你怎样理解“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
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3、这篇文章揭示了怎样的人生意义?学生合作探究,教师总结
贝壳非常坚硬、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作者感叹“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五、欣赏探究:
请学生比较两篇散文有何相同与不同之处。
引导学生把两篇课文结合起来阅读,在对比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相同之处:
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之处:
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好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六、总结:
作者从夏天聒噪的蝉、海边小小贝壳这些细小事物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引起我们对生命意义的追问和思索:生命究竟是为什么而存在?生命是短暂、脆弱的,该怎样做,才能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体验讨论,教师鼓励性引导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1 页 (共 5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 短文两篇
◎基础训练
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收敛( ) 宽恕( ) 痕( )迹 聒( )噪
líng( )落 cuì( )弱 bēi( )微 短zàn( )
2、解释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语。
(1)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响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为了生命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延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
精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
一丝不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揣摩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1)那么小,却那么响,竟响彻一个夏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我手心里躲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仿写。
我触摸自己的胸口,聆听自己的心跳,我可以感受到:我存在着,我有属于我的生命!在我们的个人经历中,还可以从更多的方面获得对生命的感受,对生命作出思考:生命是产房里新生宝贝的第一声啼哭,生命是老人在病床上最后的挣扎,生命是在我脚下呜呜哀怜的小狗,生命是春天枝头新露的绿芽儿,生命是……
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2010·贵阳)请结合语境,选择恰当的词语,把序号填在横线上。
备选词语:A、一气呵成 B、馈赠 C、严肃 D、尽管 E、望眼欲穿 F、如果 G、厚重 H、沉重
生命,是来自上天的____________。在父母的_________的期盼中,我们呱呱坠地。因而,生命承载了太多希冀的目光和绵绵情意。沐浴着教师春风化雨般的谆谆教诲,我们正逐渐成长。在生命的旅程中,________会遭逢坎坷或失败,但同时,我们收获得更多的却是愉悦和成功。因此,我们应该善待自己只有一次的生命,要以自信、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来珍爱这________的礼物。
◎课内欣赏
阅读《贝壳》,回答6-9题。
6.为什么古人用一枚小小的贝壳来做钱币 (限15字之内回答)
因为贝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文章第三段的思考是由什么引发的 (20字以内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借贝壳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不超过25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项是 ( )
A.坚硬、精致和小巧,注定了贝壳是艺术品,是不忍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
B.短暂而细小的生命,却有精致、仔细的寓所,贝壳的世界里也充满着辩证法。
C.“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一丝不苟”,这是贝壳里的生命给作者的启示。
D.“请让我也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来吧”,表达作者要在有生之年尽自己所能为世人留下更好的作品的愿望。
课外拓展
阅读下文,回答10-12题。
生命的平衡
肖复兴
①不知道你相信不相信,无论什么样的生命,在短促或漫长的人生中都需要平衡,并且都会在最终得到平衡。
②漂亮的白雪公主自然有其漂亮面庞的如意,却也有后母的嫉妒、被追杀以及毒梳子和毒苹果等等的不如意;不漂亮的灰姑娘自然有其悲惨的种种命运,却也有其终成正果的美好回报。眼睛瞎了,意大利的安德烈·切波里却成为了著名的盲人歌唱家;腿残疾了,爱尔兰的克里斯蒂·布朗却用唯一能够活动的左脚敲打键盘,成为著名的作家。个子高的,如姚明,自然成就了他的事业,他可以到美国的NBA去打篮球,风光无限;个子矮的,就一定不如个子高的吗?如拿破仑,按现在的标准大概得是二级残废了,但却不妨碍他成为盖世的英雄。
③这就像伊索寓言里所讲的:高高的长颈鹿吃得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没办法走进矮小的门;矮矮的山羊吃不着高高树枝头上的叶子,却轻而易举地走进了矮小的门。
④懂得了生命中的这一点意义,让我们充分去体味到生命其实是一条流淌的河,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是生命中的一种情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是生命的一种情景;一条河在流淌的过程中,不可能总是前一种风景,也不可能总是后一种风景,它要在总体流量的平衡中才会向前流淌,一直流入大江大海。
⑤那年我去土耳其,遇见当今被称之为土耳其首富的萨班哲先生。凡是有蓝底白字SA字母牌子的地方,都是他家的产业。在土耳其,SA的标志,触目皆是;萨班哲的名字,家喻户晓。如此富有的人,却也有命运不济的地方,他的两个孩子,一个儿子,一个女儿,都是残疾弱智。命运,就是和他这样开着残酷的玩笑。他却以为这其实就是生命给予他的一种平衡,而不去怨天尤人。他用他的钱在伊斯坦布尔修建了一座残疾人的公园,公园里所有的器械都是为残疾人专门设计的。他希望以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情来平衡更多残疾人不如意的生活,从而使自己不如意的生活达到新的平衡。
⑥我们去参观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萨班哲博物馆。在这座博物馆里,最有趣的是一间陈列室里,挂满的全部都是萨班哲先生的漫画。是萨班哲先生请来土耳其的漫画家们,让他们怎么丑怎么画,越丑越好,画成了这样满满一屋子的漫画。有时候,他到这里来看一屋子包围着他的、画着他的那一幅幅丑态百出的漫画,他很开心,他在这里找到了在外面被人或鲜花或镜头所簇拥着、恭维着所没有的平衡,他在这里找到了在两个残疾弱智孩子给予他痛苦中所没有的欢乐。
⑦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洒脱的心态吗?我们能够拥有他这样宠辱不惊的自我平衡的力量吗?
⑧如果我们拥有,我们的人生就会和萨班哲先生一样过得充实而愉快。
10.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一点意义”指的是什么?
11.作者通过萨班哲先生的事例,告诉了我们什么?
12.有的同学常抱怨家里为什么那么穷?有的同学常谴责父母为什么不是城里人?还有的同学甚至看不起自己的父母。读了本文后,你有何感想?
表达实践
13、阅读下文,根据要求作文。
一次,在学术报告结束之际,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捷足跃上讲坛,面对这位已在轮椅上生活了三十余年的科学巨匠,深深景仰之余,又不无悲悯地问:“霍金先生,卢伽雷病已将您永远固定在轮椅上,您不认为命运让你失去太多了吗?”
报告厅内鸦雀无声,霍金的脸庞却依然充满恬静的微笑,他用还能活动的手指,艰难地叩击键盘,于是,随着合成器发出的标准伦敦音,宽大的投影屏上缓慢然而醒目地显示出如下一段文字: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霍金的故事给了你哪些启示?你认为决定生命品质、塑造人生境界的关键是什么?对霍金所说的“活动”“思维”“理想”“亲友”“感恩的心”,你认为哪个更重要?请从中选取一个作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500字。
中考链接
14、名著阅读。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整个的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作品的主人公是______________。
(2)从整部作品看,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校文学社团决定举办“读名著,谈感受”的一系列活动,其活动之一就是围绕上面这一小说主人公的名言召开一个题为“生命的价值”的小型研讨会,请你为主持人拟一段研讨会的开场白。(不少于4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读下面一段话,按要求答题。
在中央电视台慰问消防官兵的《同一首歌》节目现场,主持人动情地说:“面对大火,人,本能地往外逃出火海,因为人的生命重于一切;而我们的消防官兵,则本职地往里冲进火海,因为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
(1)主持人的话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方法,结合具体语句谈谈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从以下选项中任选一项,写一两句赞美的话。要求使用一种修辞方法,如比喻、对比、对偶、排比等。 A.农民 B.农民工 C.工人 D.解放军 E.教师
选
妙语精华
☆有关的生命名言
·生命犹如铁砧,愈被敲打,愈能发出火光。 ——伽利略
·懂得生命真谛的人,可以使短促的生命延长。 ——西塞罗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别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
——爱因斯坦
·光辉的人生中,一个忙碌的钟头,胜于无意义的人生的一世。——司各特
·即使我们是一支蜡烛也应该"蜡炬成灰泪始干";即使我们只是一根火柴也要在关键时刻有一次闪耀;即使我们死后尸骨都腐烂了也要变成磷火了在荒野中燃烧。——艾青
·人的生命恰似一部小说,其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短长。 ——佚名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雷锋
·人的生命似洪水奔流,不遇着岛屿和暗礁,难以激起美丽的浪花。
——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人生最需要的是学习,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人生最重要的是友谊。 ——斯大林
·生命,如果跟时代的崇高的责任联系在一起,你就会感到它永垂不朽。
——车尔尼雪夫斯基
3 短文两篇
1、liǎn shù hén guō 零 脆 卑 暂 2、(1)形容声音非常响亮 (2)延长下去 (3)精巧细致 (4)形容做事认真,一点也不马虎。3、(1)表示意料不到,突出了蝉的叫声之大和连续时间之长。(2)表示非常肯定,突出了贝壳的精致。 4、示例:生命是青年人朝气蓬勃的脚步声;生命是秋天果树上那累累的硕果; 生命是床头那滴滴答答的钟表声。5、 BEDC 6.是坚硬、精致、小巧的一件艺术品;7.弱小短暂的生命却创造了完美的居所(或“贝壳制作的精细和贝壳里生命的短暂”); 8.人的生命更长,天地更广,应尽自己所能把事情做更好;9.A 10.生命是平衡的11.告诉我们实现生命的平衡,需要有洒脱的心态,并拥有宠辱不惊的自我平衡的力量(或:需要怎样去实现生命的平衡)。 12.言之有理即可。 13、略 14、(1)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柯察金 (2)他是一个具有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品质,不屈服于命运,为理想而献身的英雄战士。(3)开放性试题,只要能扣住主题要求,符合主持人的身份和开场白的语境要求,文字流畅即可。 15.(1)示例:“人,本能地往外逃出火海”与“我们的消防官兵,则本职地往里冲进火海”构成对比,突出了消防官兵忠于职守、舍生忘死的高尚品质(对比的内容可以是词语,也可以是句子。)(2)示例:A像辛勤的黄牛一样耕耘不止,像秋天的高粱一样淳朴可爱,像广袤的大地一样宽广坦荡 B来自田野,投身城市。用描绘大地的双手,绘就城市斑斓的画卷 C像一颗螺丝钉,哪里需要就固定在哪里,为祖国的发展尽心尽力 D战争年代的钢铁长城,和平时期的安全卫士 E一方净土育桃李,三尺讲台铸栋梁(合理地使用一种修辞方法,语句通顺即可。)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4 页 (共 6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登陆21世纪教育 助您教考全无忧
3.短文两篇
学习要求
1. 学习由一个具体细小的物引出抽象深刻的哲理的写作手法;
2. 了解先抑后扬及由物引发哲理的写作方法;
3. 品读、欣赏课文,感受课文委婉清柔、自然流畅的风格;
4. 对比探究阅读;
5. 体悟生命的意义,以积极、认真的态度对待生命。
自主学习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收敛( ) 聒聒( ) 宽恕( ) 卑微( )
零落( ) 断续( ) 一丝不苟( )
2.给下面多音字注音。
颤动( ) 贝壳( ) 旋转( ) 间隔( )
寒颤( ) 地壳( ) 旋风( ) 中间( )
3.给下面形近字注音。
宽恕( ) 脆弱( ) 收敛( )
发怒( ) 桅杆( ) 宝剑( )
4.解释下列成语的含义。
(1)宽恕:
(2)卑微:
(3)收敛:
(4)一丝不苟:
(5)完结:
(6)精致:
(7)脆弱:
5. 这两篇短文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
6. 这两篇短文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学习导航
一.文章结构
短文两篇
蝉: (1) 蝉声来得早,使人厌烦。(记叙)
(2-5)病蝉虽小,却珍惜来之不易的生命。(记叙、议论)
(6-7)感悟生命的顽强。(议论、抒情、描写)
贝壳:(1-2)点题,交代贝壳的特点及价值。(记叙)
(3) 通过对贝壳的描写,赞颂大自然的宽容、一丝不苟。(记叙、抒情)
(4-6)感悟人生,要留下令人珍惜、惊叹的东西。(议论、抒情)
二.文章的主旨
《蝉》一文写蝉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从夏天聒聒的蝉写起,写蝉那么小的东西竟聒聒了一个夏天。由此引发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怎么样,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
《贝壳》一文,作者从海边小小的贝壳写起,贝壳虽小,可制作精致。贝壳的生命虽很短暂,可它却活得一丝不苟,与贝壳的生命比较起来,我们的生命更长,因此,我们要把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
三、写作特色
1.先抑后扬,感情蕴含其中。作者在《蝉》一文中先是写了蝉鸣的“烦”,后文却写出了对蝉的生命意义的赞美,这种欲扬先抑的写法,让读者很容易体会出作者的思想感情。 从开头的“烦”变成现在的宽恕,形成一个首尾照应又有变化的完整结构。文虽短而理深厚,言有尽而意无穷。它提示着我们,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地生活。
2. 文章短小精悍,结构合理。《蝉》一文虽短小,但作者在处理结构上很合理,由蝉鸣写到蝉的生命意义,让人一目了然。
3. 对比的运用。作者在《贝壳》一文中吧贝壳和我们人类作对比,希望我们都像贝壳那样,让生命更有价值。
4. 《贝壳》一文,语言朴实、简洁,反问句的运用更增强了文章的说理性。
四.问题解读
1.课文里有一句话,是全文的文眼,可以找出来并说说对它的理解。
明确:“哪管是90年,90天,都不过要好好的活过”是全文的文眼。
它是由抑到扬的关键之处,也是由蝉引发的对于生命的深刻感悟。不管是写蝉的烦人的聒噪、病蝉的弱小,还是写蝉17年埋在泥下,出来只活一个夏天的短暂生命,都是因为有这句话,才显得有了意义和光彩。它也提醒我们,不管生命有多短暂,都要好好地活,给人振奋精神的感觉。
2. 作者写蝉,先抑后扬。抑在哪里?扬在何处?通过一抑一扬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首先写蝉的聒噪声使人们心烦,这是一抑。其次写看到一只病蝉,写它的微小和病弱,又是一抑。从朋友说蝉埋在泥下17年,出来只活一个夏天时开始转折,小小的蝉开始令人惊讶。当最后朋友说到蝉为了延续生命,必须好好活着,对于蝉的印象已经从烦人、病弱高扬到显示生命意义的高度。
由抑到扬,涵蕴深厚,传达了本文的主题:不管生命如何短暂,必须要好好地活着。
3. 最后一句“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秋风”有颜色吗 作者这样说给人一种怎样的感受?
明确:我们一般是听到秋风的声音,但是作者用了“秋风颜色”,巧妙地在听觉感受之外,增加了独特的视觉感受,很有新意。它赋予秋风一种“颜色”,把秋天的一些视觉形象加了进来,比如金黄的落叶、火红的枫叶、暗绿的松柏、疏朗的天空等等都融入秋风中,言少而意浓。
4. 蝉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们能从蝉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本来的生活历程就这样。它为了生命的延续,必须好好活着。启示:不管生命短暂还是长久,都应该积极面对,全情投入,好好的生活。
5. 《贝壳》一文中,作者先对贝壳的精美作了一番描述,然后生发了哪些联想
明确:在描述了贝壳的精美之后,作者并没有就此停笔,而是想到了贝壳里那曾经的小小柔软的生命,想到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是那样用心地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有限,但总比贝壳里的生命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面对它,创造它,让它显得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6. “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明确:此句上承接着“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地一丝不苟啊”,比较了自己和贝壳里的生命,感悟自己的生命尽管有限,但还是比贝壳里的生命时间要长一点,空间要多一点,以表达一种感激的心情:要力所能及地把事情做得更精致些、更好些,让后人为自己的执著、努力而感动。
因为爱美,所以她加倍珍惜生命;或者因为热爱生命,她加倍喜欢美。在作者的心中和笔下,这生活中的美和生命的感激是紧密相连的,所以她才会想到要把自己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仔细、一丝不苟。
7. 课文最后一段说:“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单的心啊!’”此处的“固执”“简单”是什么意思?
明确:作者希望自己给这个世界留下一些像贝壳这样的东西来,很小,甚至不起眼,但是是自己精致、仔细、一丝不苟地做的东西或事情。她并不梦想自己成就伟大的功业,只想对自己的生命作出一些精美的回馈。她渴望的不是人们对她赞美和崇拜,而是有人能看懂她执著的爱美的灵魂。所以此处的“固执”“简单”都是作者相对自谦的说法,其实是执著和单纯的意思。
8. 作者为什么说贝壳“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宝贝”?
明确: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我的一圈的复杂的图样。
9. 作者看到这美丽的贝壳感悟是什么?
明确:为了这样一个短暂、细小、脆弱、卑微的生命,上苍却是那样地用心营造了它的居所——精致的贝壳。并由此进一步想到自己的生命,虽然也是有限,但总比贝壳的生命要长一些。空间要多一些,那岂不是更应该好好地面对它,创造它,让他像贝壳一样美丽,令人珍惜、惊叹呢!
10. 比较阅读《蝉》和《贝壳》
明确:相同点:1.都是由一个小小的“物”引发对生命的一些感悟。
2.对于生命的理解,都比较积极、认真。
3.对于“物”的描写细致入微,笔调清新而自然。
不同点:1.《蝉》是先抑后扬,《贝壳》是直入主题。
2.《蝉》对于生命的感悟是不管生命短暂与否,都要积极面对,好 好 地活着;《贝壳》则落实到要把自己能做的事情做得更仔细、更 精致、更加一丝不苟。
3.《蝉》的作者对于生命的态度隐喻在对蝉的生命意义的阐发中, 并没有直接表白;《贝壳》则明确提出了自己要认真做事的想法,表 达了要给世人留下值得珍惜和惊叹的东西的愿望。
达标反馈
一.基础知识
1.下面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收敛jiǎn 聒聒guō B. 地壳ké 卑微wēi
C. 颤动chàn 宽恕shù D. 一丝不苟gǒu 零落lín
2.在下列( )里填上准确的标点符号。
朋友说( )知道吗( )它等了17年( )才等到一个夏天( )
3. 对:“它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指所有种类的蝉,且生长规律一样。
B.第一个“等”是说“它”在地下的生活舒适,不愿意出来。
C.“才”有抱怨之意,对“它等了17年”不满意。
D.前半句是说“它”孕育生命的时间长,后半句是说“它”生命的时间短暂。
4. 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语句的含义。
(1)“斜阳里,想起秋风颜色,就宽恕了那烦人的聒聒”
(2)“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二.课内文段精读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贝壳》
①在海边,我捡起了一枚小小的贝壳。
②贝壳很小,却非常坚硬和精致。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怪不得古时候的人要用贝壳来做钱币,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③在海边捡起这一贝壳的时候,里面曾经居住的小小的柔软的肉体早已死去,在阳光、沙粒和海浪的淘洗之下,贝壳中生命留下来的痕迹已经完全消失了。但是,为了这样一个短暂和细小的生命,为了这样一个脆弱和卑微的生命,上苍给它制作出来的居所却有多精致、多仔细、多么的一丝不苟啊!
④比起贝壳的生命来,我在这世间能停留的时间和空间是不是更长和更多一点呢?是不是也应该用我的能力来把我所能做到的事情做得更精致、更仔细、更加地一丝不苟呢?
⑤请让我也能留下一些令人珍惜、令人惊叹的东西吧。
⑥在千年之后,也许会有人对我留下的痕迹反复观看,反复把玩,并且会忍不住轻轻地叹息: “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朴的心啊!”
1. 选文中第二段介绍了贝壳的三个特点,请加以概括。
2. 请找出具体体现贝壳精致的语句。
3. 古时候的人为什么用贝壳做钱币?(用原文作答)
4. 第二段强调贝壳的贵重,而第三段却突出它里面曾经居住的软体动物的卑微,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5. 如何理解“这是一颗怎样固执又怎样简朴的心啊!”
三.迁移阅读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破茧成蝶
单士兵
①乡居年代,我曾在蚕房里住过两年。我洞悉蚕在其生命轮回过程中每一个隐秘的细节。由黑珍珠一般的子儿,到肉嘟嘟的蚕儿,到沉睡茧中的蛹,最后羽化①成蛾,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②观察这样的过程是需要耐心的。不过,我愿意等,我始终认为,这样的等本身就是诗意的。当可爱的蚕儿吸取了充足的甘露润泽之后,便用生命的丝线织茧而栖,沉沉而睡。生命被无尽期的黑暗覆盖,沉埋于寂静之中。其实,它是在做一个坚实的梦,蕴蓄着一次生命的复活。
③终于,它咬破自己织制的茧子,出来了,由蛹化蛾,完成了生命本质的飞跃,给我惊喜的震颤。请原谅我的固执,让我称它为蝶。因为它让我想到化蝶的传说(2)。我想,这个细小的生命,它短暂的沉睡,类似于一次死亡。而当它痛苦地咬破自己织制的茧,羽化成蝶,就完成了生命的复活。这个小精灵,在其短暂的一生中,是那么专注于自己的生命,用重生来拒绝死亡,穿越了生死的界限,让生命得以绚烂。透过它的生命过程,从某种性质上说,它接近于神话中涅磐的凤凰。
④我感动于破茧成蝶带来的美学意蕴。很多时候,我看着它振动透明的薄翼,时而以舞者的姿态翩飞于屋檐下,时而款款行走于墙壁之上。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越虚与实的空间。我在想,当初它的沉睡,就是在做着一个蝶梦,一个死与生相连的梦。这个梦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思。
⑤其实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对于我们个体生命而言,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如果我们能用心去咬破自己构筑的外壳,尽管这一过程会很痛苦,但于生命的重生,它又实在是一种必须。
⑥所以破茧成蝶,是人生的一种境界。能够破茧成蝶,就会重获生命的欢愉和快慰。
[注]①羽化:昆虫由蛹变为成虫。②化蝶的传说:梁山伯祝英台的爱情故事。梁祝为爱殉情,双双化蝶。③涅磐(nièpán):指所幻想的超脱生死的境界。在文中指通过死亡获得新生。
1. 阅读第①②段,想想作者为什么说等待蚕破茧成蝶的过程“本身就是诗意的” (用文中相关语句回答)
2. 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 这个神秘的精灵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变异。
(2) 我们就如那小小的蚕儿,经常会陷于一种生存的窒息状态,或是处于绝望的境地。
3. 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④段画线句“这只蝶使我的思绪得以穿过虚与实的空间”的含义。
4. 请分析第⑤段画线句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5. 根据文章内容,写一句话来表达你对“破茧成蝶”的理解。(不能引用原文)
示 例:破茧成蝶——不固执于自满自足的空间,才会有自由生命的飞翔。
你的精彩:破茧成蝶——
6. 请联系生活,谈谈你是怎样理解第⑤段“有时心灵也会结上一种‘茧’”这句话中所说的心灵之“茧”的 你认为该如何冲破心灵之“茧”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lián guō shù bēi líng duàn gōu
2. chàn zhàn ké qiào xuán xuàn jiàn jiān
3. shù nù cuì wéi lián jiàn
4. (1)宽恕:宽容饶恕。
(2)卑微:卑贱,微小 。
(3)收敛: 收拢,合拢。
(4)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
(5)完结: 结束。
(6)精致: 精巧,细致。
(7)脆弱: 经不起挫折。
5. 托细小生命之物,抒生命意义之感悟。
6.《蝉》应用欲扬先抑的手法;《贝壳》则用对比手法。
达标反馈
一.基础知识
1.C 2. : ? , 。 3. D
4. (1)秋风一吹,蝉的生命就完结了,苦等了17年,才等到一个夏天,却是为了生命的延续,令作者感叹。
(2)人生的价值是可贵的,生命短暂而渺小。我们应该为后人为社会留下一些玩味,留下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二.课内文段精读
1.小、坚硬、精致
2.“ 回旋的花纹中间有着色泽或深或浅的小点,如果仔细观察的话,在每一个小点周围又有着自成一圈的复杂图样。”
3. “在我手心里躺着的实在是一件艺术品,是舍不得拿去和别人交换的宝贝啊!”
4. 对上苍塑造生命之精心、一丝不苟的感叹和赞美。
5. 提示:从对生命意义的感悟的角度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迁移阅读
1.因为在等待中,“我”感受到蚕破茧成碟的过程是蕴藏着一次生命复活的坚实的梦。
2. (1)变异:在文中指蚕由蛹变成蛾的过程。(2)窒息:在文中指(生存)困难窘迫。
3. 作者看到眼前(姿态翩舞)的碟,想到了它的沉睡就是一个生死相连(既洋溢着古典的气息,又充满着生命的哲理)的梦。
4.承上启下,由上文蚕破茧化蝶过渡到对人生的思考。
5. 示例:一旦走出束缚,世界广阔无限。千年的黑暗,孕育了瞬间的光明。
6. 指人生道路山上的障碍,如低微的出身、平庸的相貌、痛苦的遭遇等。用自尊、自信、毅力、勇气、智慧去扫除人生道路上的障碍。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资料·第 7 页 (共 7 页)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