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闰土》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从人物的动作、语言入手了解人物的性格、品质特点。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背诵第一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及学习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初读研究,整体感知
1.导语。
2.板课题,读课题。
3.复习感知:
(1)少年闰土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出示:(????)的少年闰土。(不忙回答,前后同学交换一下意见,有必要可离开座位,寻找合作伙伴。)
预设:
生:我填“健康的少年闰土”。从“紫色的圆脸,……”可以看出。
生:我填“能干的少年闰土”。从闰土雪地捕鸟这件事中看出来。
生:我觉得应该填“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因为他不仅知道海边的各种贝壳,还知道许多“我”和“我”的朋友们所不知道的事。
生:我想填“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因为当时海边沙地上,他一个人看瓜,猹来了,他也不害怕,还捏了胡叉去刺猹,要是我早就吓跑了。
生:我说是“心中有无穷无尽稀奇事的少年闰土”。因为他知道下雪天怎么捕鸟,懂得稀奇古怪的贝壳、凶猛的猹和有趣的跳鱼儿等等。
(2)请几个同学根据刚才的交流,将课文中介绍的几件事整理后写在黑板上,其他同学写在自己的本子上,看谁写得正确,而且字又漂亮。(雪地捕鸟、海边贝壳、看瓜刺猹、潮汛看鱼。教师根据学生的板书在用词上做适当的指导。)
(3)在这几件事里,哪件事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学生畅谈)
抓住主干,研读课文
师:好了孩子们,这些是你们印象最深刻的事,如果非要选一件,你认为鲁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哪件事呢?为什么?
快速浏览课文。
小组合作。
交流讨论。
师:你认为鲁迅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哪件事呢?为什么?
理由:⑴看瓜刺猹。因为这件事是文章中主要描写的一件事,课文中先后出现了两次,写得最详细。
⑵“看瓜刺猹”在文中用的笔墨是最多的。
⑶作者写得生动,特别是你听“月亮地下,啦啦地响了,猹在咬瓜了”给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突出了闰土勇敢、聪明、能干的特点,所以印象最深。
⑷一读到这儿,眼前就浮现出一幅少年闰土在月亮地里勇敢刺猹的画面,所以印象深。
小结:这一段不仅给我们的印象深,而且留给作者的印象也很深。课文一开始写作者回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也是看瓜刺猹的画面。(出示)
三、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师:鲁迅是位大文豪,他的文章幽默含蓄,耐人寻味。请你仔仔细细再读一读课文,还有琢磨不透的地方吗?比如:标点、词语、句子,把它找出来大家一起研究研究。
学生默读课文,不时地圈点、评注、查资料;教师巡回,但不作任何指点。
交流发现的问题。
预设:a. 生:我发现有一处标点用错了。稻谷,角鸡,鹁鸪,蓝背……中间应用顿号而不是逗号。
b.生:“我素不知道天下有这许多新鲜事……我先前单知道它在水果店里出卖罢了。”从“素不知道”这个词中可以看出“我”对闰土说的这些事从来也没听过,感到十分新奇。从中也能看出“我”了解得很少,知识贫乏。连水果是怎么来的都不知道。
师:“素”字你怎么理解呢?
生:“素”是向来的意思。
生:我知道“如许”就是“如此”“像这样”的意思。
c.生:课文中有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好像有点知道,但又不是十分明白。我觉得这个“啊”字加一个“!”是表示“我”对闰土的赞美,羡慕他心中有那么多无穷无尽的稀奇事。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这句话确实值得研究。(点击课件)出示:“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点拨:(1)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2)师:“无穷无尽稀奇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生:“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的是刚才讲到的雪地捕鸟、捡贝壳、刺猹、看跳鱼儿等事。“他们”指“我”的一些朋友、少爷们。“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是指天空很小。
师:“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仅仅指天空小吗?,(实际上借此来说明“我”和“我”的朋友们生活的空间小,眼界狭窄,知识贫乏。)
师:与前面的感叹词“啊!”连起来读一读,你有什么发现?(“我”在对闰土敬佩、羡慕的同时,还表示“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渴望有像闰土一样自由自在的生活。)
生:我也明白了这一点,课文中说“四角的天空”是“院子里高墙上的”,这正是这些少爷们生活的地方,与闰土的生活环境一比,他们觉得自己太封闭了,也想到外面去看看,所以才会有这样的感叹。
师:请同学们将“啊!”和“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连起来想一想,再读一读,体会“我”当时的这种感情。(指读——点拨——再指读——齐读)
D.阅读片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示)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 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 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 来了,
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 七言。
生齐读,感知。
师提问:闰土在“雪地捕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
(补白)
闰土在 的时候,“我”在 ;
闰土在 的时候,“我”在 ;
闰土在 的时候,“我”在 。
(4)齐读
师:由“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我想到一个成语——井底之蛙。“我”就像一只井底之蛙,整天呆在家里,见识很少。同学们觉得闰土象不象井底之蛙??
生:我觉得闰土也像一只井底之蛙,他也不知道城里的新鲜事,只不过他们的生活环境不一样而已。
师:你觉得闰土也像井底之蛙,只不过他的“天空”与“我”的“天空”不同而已,对吗?你的见解真独特。你能读出与众不同的感受,真不简单。他们怎么做才会知道更多的知识呢?
生:“我”应该去大自然中,这样才会懂得更多的知识,懂得书本上没有的知识。
生:闰土如果也像“我”一样读读书,就会知道书本上的许多知识。
师:假如我们要了解更多的事情,应该怎么做呢?
生:我们要多读课外书。
生:我们可以看电视。
生:我们可以去旅游。
生:我们可以上网。
生:我们不但要读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学习知识。
四、拓展延伸。
师:看来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少年闰土让“我”大开眼界,既长了不少见识,又成了“我”密不可分的好朋友,可惜正月过去了,闰土须回家里去。结下深厚友谊的小伙伴怎忍离别?但两人哭得泪眼婆娑也无济于事。这一别就是近三十年呀!
师:三十年后,再一次相见了,见面时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生想象说话。
如:闰土说:“这么多年没见,想死我啦!”
??? 闰土一把抱住我,激动地叫起来:“好伙伴,终于见到你啦!”
?? “我”说:“闰土,我做梦都想你呀!”
?? “我”流着泪说:“闰土,这一别将有三十年呀!”
2.师:事实是怎样的呢?
生快速阅读《故乡》原文:
一日是天气很冷的午后,我吃过午饭,坐着喝茶,觉得外面有人进来了,便回头去看。我看时,不由的非常出惊,慌忙站起身,迎着走去。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你看到了怎样的闰土?
2.用上“啊”表示自己的心情。
如:啊!真不敢想象,闰土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
??? 啊!两个好朋友怎么会形同陌路?
??? 啊!真令人吃惊!
五、小结全课
1.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闰土的外貌以及四件趣事的描写,把一个健康、可爱、机智勇敢、经验丰富的闰土展现在我们眼前。
? 2.阅读推荐:小说《故乡》
板书:
看瓜刺猹 一副画 一份自由 一种愿望
少年闰土 我 中年闰土
四角的天空(压抑)
教学反思
一、重研读 创教学新路
这节课,我以学生研读为主体,探究发现为手段,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在初读研究环节,抛出弹性式问题闰土是个怎样的少年?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研读课文。在交流中,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积极发言,以较短的时间在整体上感知了教学内容,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在重点词句的研读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读思结合,动静配合,在研究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真正把学生当做课堂的主人。
二、重点拨亮思维过程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难免碰壁。这时教师适时适当的点拨尤其重要,教学也实现由局部向整体推进。“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这句话的理解,正如一生所说,我有点懂,但说不明白,这正是学生学习中的“愤悱”状态,需要教师点拨。在让学生充分地读的基础上,引导:(1)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指哪些?(2)“我”往常的朋友指谁?(3)“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又指什么?学生联系语境,在解题中逐渐明白其中之意。再通过读的点拨:将“啊!”与后面“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联系起来想一想,结合上下文内容,整句朗读,反复诵读,深入体会。学生读得非常投入,尤其是一个“啊!”字,融少爷“我”的种种情感于一体,在赞叹中凸现少年闰土的形象,领悟少爷们的心声,使学生真正感悟到了其中隐藏着的深刻内涵。
当然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如在教学过程中略感时间仓促,在重研读过程中,忽略了对个别难词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