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 将相和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6课 将相和 教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29 22:06: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将相和
【教学内容】
《将相和》是根据司马迁《史记》中的《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它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线索,三个小故事叙述形式相似,各有中心,写出了将相之间由不和到和好的经过。选编本篇课文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感受故事的曲折生动和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正确读写“上卿、召集、推辞、胆怯、击缶、诸位、削弱、渑池、荆条、廉颇、蔺相如、和氏璧、无价之宝、负荆请罪”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通过文章的教学,使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品质。
2、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态度,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通过预习独立学习生字、新词;并且随着主体意识的觉醒,自我意识、自我主张、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加强。通过初读感知,学生基本能够读懂故事的意思。
【教学重点】
?  通过阅读,准确概括人物特点,从多角度去发现、领略蔺相如的形象与品质。
【教学难点】
? 把握“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领悟3个故事之间复杂的因果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识人物
1.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被司马迁的《史记》的故事《将相和》(板书课题)去感知故事中个性鲜明的人物吧。
2.读了课题,你觉得将相和是什么意思?
“将”指大将军廉颇,“相”指上卿蔺相如,“和”是和好、团结的意思。
二、背景资料
1、作者简介:司马迁(前145或前135~ 前90年,卒于公元前90年,56岁终。)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司马迁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不久仕为郎中,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其父司马谈之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的撰写。
2、故事背景:战国(公元前403~公元前221)后期,秦、楚、赵、魏、燕、韩、齐“七雄”并峙,战火频繁。秦国是最强的一个。秦国地处函谷关以西,其余六国在函谷关以东。赵国的东面是富强的齐国,西面是强大的秦国。赵国处在两大强国之间。“完璧归赵”的故事发生在秦国全力进攻楚国的时候。秦国不能集中更多兵力对付赵国,主要是用威胁的手段占赵国的便宜。
3、课本人物简介:
(1)、廉颇(生卒年不详),封信平君,战国末期赵国的名将,主要活动在赵惠文王(前298—前266)、赵孝成王(前266—前245)、赵悼襄王(前245—前236年)时期。与白起、王翦、李牧并称“战国四大名将”。他曾在对齐国、魏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
长平之战前期,他以固守的方式成功抵御了秦国军队。长平之战后,又击退了燕国的入侵,斩杀燕国的栗腹,并令对方割五城求和。晚年时,因不得志,他先后投奔魏国大梁和楚国,去世后葬于寿春(今安徽寿县境内)。
(2)、蔺相如,战国时赵国大臣。赵惠文王时,秦向赵强索“和氏璧”,宦官缪贤推荐手下门客蔺相如出使。他奉命带璧入秦,当廷力争,完璧归赵,出色地完成了出使秦国的使命。九年后,秦又派使臣去赵国,约会赵王在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与秦王相见,他又随赵王同行,在筵席上,没有使赵王受屈辱,大长了赵国的志气,大灭了秦国的威风,因功得任为上卿,地位在廉颇之上,结果使廉颇很不高兴。为避免和廉颇相争而误了国事,他每次出门,避让廉颇,常常装病不上朝,不想和廉颇排地位高低,最后使廉颇很受感动,十分惭愧,两人结成了生死与共的朋友,和衷体国,使秦国长时期内不敢出兵攻打赵国。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认读生字新词。(课件出示)
(1)、赵璧召诺怯瑟拒诸荆。
(2)、认读课本中注音的词语。(翻开课本)
(3)、词语解释(课件出示)
2、讨论交流:课文写了哪三个故事?分别在哪些自然段。自己思考后将答案写在练习本上。
?  第一个故事( 1—10自然段)完璧归赵。
?  第二个故事(11—15自然段)渑池之会。
?  第三个故事(16-18自然段)负荆请罪。
课文主要讲了廉颇和蔺相如由“和”到“不和”再“和好”的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战国时候,主要讲了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
四、精读课文,并感受人物。
1、说说每个故事主要说了什么?
第一部分(1~10)自然段,写蔺相如出使秦国,机智勇敢,保护国宝,立了大功。
第二部分(11~14)自然段,写蔺相如在渑池会上,不畏强暴,维护国威,又立新功。
第三段部分15~18)自然段,写廉颇负荆请罪,将相和好。
2、“将”与“相”之间是怎样从“不和”到“和”的呢?课文中那段文字直接写了他们的不和?从这段话中,你读出了什么?(廉颇居功自傲,性格直率)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3、蔺相如是不是像廉将军所说,就凭一张嘴而没有能耐的吗?
(1)蔺相如捧着璧,往后退了几步,靠着柱子站定。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看您并不想交付十五座城。现在璧在我手里,您要是强逼我,我的脑袋和璧就一块儿撞碎在这柱子上!”说着,他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
? (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自身的机智和勇敢)
(2)蔺相如看秦王这样侮辱赵王,生气极了。他走到秦王面前说,“请您为赵王击缶。”秦王拒绝了。蔺相如再要求,秦王还是拒绝。蔺相如说:“您现在离我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
?(蔺相如不仅仅靠一张嘴,更是凭借他不畏强权、舍身救主的品质)
4、蔺相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蔺相如: 对事件能深思熟虑,随机应变,对秦王不顾生死,敢于斗争,对廉颇能顾全大局,忍辱退让,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因为他为维护赵国利益一再立下功劳,先后被封为上大夫,上卿。
5、观察课文插图,想象人物当时的言行,说说廉颇负荆请罪的情景。
(1)从 “负荆请罪”,可以看出廉颇是一个怎样的人?
廉颇: 能服从赵王的调遣带兵奔赴边界作好抵御秦兵的准备,使秦王不敢轻举妄动,虽然计较个人得失和蔺相如闹不团结,但知错就改,并负荆上蔺相如府上请罪,性格坦率。此后能和蔺相如一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2)廉颇为什么向蔺相如负荆请罪?(为了赵国,顾全大局)
6、思考:“完璧归赵”、“渑池之会”与“负荆请罪”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个故事各有情节,但又紧密联系。“渑池之会”是“完璧归赵” 的发展,“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的结果是“负荆请罪” 的起因。
7、速读三个故事,说说这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
(1)、内容上的联系:三个故事相对独立,但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故事。
(2)、思路上的联系:以“和”为线索,“和——不和——和”。
五、总结
将相和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将相和好的表面原因是,蔺相如的宽阔胸襟和廉颇勇于认错、知错就改、负荆请罪。实际上,是缘于他们共同的爱国思想,缘于他们共同的认识:将相不和,赵国危在旦夕。这在他们的言语中都有体现。也正是基于这一点,“将相和”的故事才能成为流传至今的佳话。
六、作业
将相和的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