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古诗二首
1.会认12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激发学习古诗的兴趣,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认识生字,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了解诗句的意思,引导学生体会诗的意境及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1.生字卡片、课件或插图,适合读诗配乐的音乐资料。
2.收集曾经读背过王之涣和李白的诗句。
第一课时
1.认识“楼、依、尽、欲、穷、层”六个生字,书写“楼、依、尽、层”四个生字,着重指导“依”的书写。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登鹳雀楼》。
3.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出示图片:王之涣。
导语:小朋友认不认识他是谁,有没有学过他的诗?
2.师引述:这位大诗人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王之涣,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诗人。他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多是人们喜爱的名篇。他的诗以描写边疆风光著名,气魄雄伟,热情奔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诗吧!
二、揭示课题,了解背景
1.刚才我们一起认识了王之涣,知道了这首诗作者是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有名的《登鹳雀楼》。出示鹳雀楼的图片,介绍背景。
2.简介背景,释题。
鹳雀楼是唐朝河中府的一处名胜,在今山西省永济县。楼高三层,前面可以望见高耸入云的中条山,下面是奔流的黄河。因为经常有一种形态像鹤的鹳鸟停留在上面,所以取名鹳雀楼。
《登鹳雀楼》是登上鹳雀楼的意思。诗中讲的是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物和产生的想法。
3.小朋友们来和老师一起写课题。齐读课题。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小朋友,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也学习了古诗,大家来回忆一下,说说学习古诗有什么好的方法?
2.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一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出示本课的生字,指名读,开火车读,做游戏读,齐读。
4.出示本课的重点词语,等生字,指导读正确。
dēng guàn què lóu yī yù
登 鹳 雀 楼 依 欲
5.指导读古诗,教给学生读五言古诗的方法,画上停顿、标上重音,引导学生读出韵律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6.老师领读、范读、指名读、男女竞读、小组读、齐读。
7.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古诗的大体意思。这首诗主要写了谁?他做的什么事?看见了哪些景色简单地加以叙述。
四、品读古诗,感悟意境
1.请你自己读读古诗,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留下的初步印象。
《登鹳雀楼》写的是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看到了滚滚东流的黄河。
2.学生提出不懂的地方,学习诗句前两句。
(1)“白日”是什么意思?联系诗句理解:“依”“尽”。
白日:指傍晚的太阳。依:挨着,靠着。
山:这里不是专指某座山,而是指连绵起伏的群山。
依山:挨着山的意思。尽:完。这里指落日渐渐沉下去了。
(2)明白了词语的意思,你们联系字词说说“白日依山尽”的意思是什么?
诗句的意思:登上鹳雀楼举目远望,看见一轮落日靠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快要落下去了。
(3)“黄河入海流”的意思是什么?
黄河:我国第二大河,仅次于长江。它发源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东流经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等省区,在山东北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
入海流:向东河流去。这里的“入海”是说明“流”的方向。其实鹳雀楼距离黄河入海处有千里之远,在楼上是看不到黄河流入大海的。但是,无论黄河怎样曲折迂回,最终还是要流入大海的。
诗句的意思:黄河水正奔腾咆哮着向大海流去。
(4)明白了前两句的意思,我们再来一起读一读,感受诗人看到的美丽景色。
3.学习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理解字词的含义:
欲:想要。穷:穷尽,含有彻底的意思。
千里:不是实指,而是夸张的说法,指很远很远的地方。
目:原指眼睛,这里是看的意思。
千里目:眼睛能够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你能结合字词的意思说说“欲穷千里目”的意思吗?
诗句含义:想要看到很远很远的地方。
(2)理解“更”字的意思。更:再的意思。
结合理解说说诗句的意思:再上一层楼。
(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也是千古流传的名句,蕴含着“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让我们再一齐声朗读这两行诗。
4.悟诗情,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学习了《登鹳雀楼》,你了解到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登鹳雀楼》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祖国雄伟壮丽山河的热爱,反映了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2)明白了诗的含义,让我们想着祖国河山壮丽的画面,跟着音乐,再来朗读这首诗。 (3)齐背古诗。
五、观察生字,练习写字
1.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依”的字形:用加部首的方法记住“依”的字形。衣服的“衣”加上“亻”旁就是“依”,依靠的“依”。
2.先观察是什么结构,在田字格的位置,分析容易写错的笔画。
3.师示范写,学生描一个写一个,注意写字的姿势。
4.教师提醒学生写字的姿势:头摆正,肩放平,脚着地,身子挺起来。
第二课时
1.认识“瀑、布、炉、烟、遥、川”六个生字,着重指导“瀑”的读音。
2.书写“照、炉、烟、挂、川”,着重指导“川”的书写。
3.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望庐山瀑布》。
4.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胡思想感情。
一、创设意境,激发兴趣
1.大自然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卷,自然美景不胜枚举。江西省的庐山自古就以“匡庐奇秀”而闻名天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庐山的美景。(播放录像)
2.庐山美吗?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庐山的美?
3.过渡:庐山不仅有奇山,还有秀水。所以,我们今天一起去看看庐山的水。(板书:瀑布)你知道瀑布吗?跟小河有什么不同?(了解瀑布的形成)
4.小结:一说到瀑布就想到高山,从高山陡峭的地方,水流倾泻下来,远看像一块白布垂挂山前,所以被称为“瀑布”。“瀑”读pù
5.是呀!庐山的美是说不尽的,喜欢画画的人来到庐山会情不自禁地拿起画笔,喜欢作诗的人来到庐山会吟诵诗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千古传诵的诗篇——《望庐山瀑布》。(板书“望”)
二、解读诗题,走近诗人
1.解读诗题。
(1)“望庐山瀑布”中的“望”为什么要读重音?为什么不是“看”?“望”是从远处看瀑布,瀑布很高,所以是“望”,引导读出瀑布的高、大。
(2)大家齐读诗题。
(3)谁能把题目补充成一句完整的话?(李白望庐山瀑布。)
2.介绍李白。你知道李白的哪些资料?
3.了解写作背景。
三、初读古诗,识字学词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教师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强调“紫烟”“瀑布”“疑”“银河”的读音。
3.游戏“开飞机”检查生字认读,着重指导“银”的字音。
4.同桌互读,检查字音读得是否准确。
5.男女生合作读一读。
6.诗歌具有一种音律美、节奏美,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节奏。仔细听老师读,看看你能不能听出这首诗的节奏。
四、随文识字,品悟诗境
师: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是读诗的好方法,请同学们边读边想象,你的头脑里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一)日照香炉生紫烟
1.读第一句时,你眼前浮现出了怎样的画面?有什么疑问吗?
2.理解“香炉”“生紫烟”。
(1)介绍“香炉”。“香炉”指的是香炉峰,这座山峰的样子像香炉,所以叫香炉峰。
(2)出示没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和有“日照”与“紫烟”的香炉峰图片,仔细观察,说说不同。
(3)小结:庐山湿度很大,在太阳的照射下会产生紫色的烟雾,像彩虹一样,美不美?(出示画面)阳光照在香炉峰上,香炉峰上产生了紫色的烟雾。
3.识记“炉”“烟”。
(1)自主识记,引导学生发现两个字都与“火”有关系,给生字“烟”扩词。
(2)“庐山”的“庐”和“香炉”的“炉”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小结:“庐”与“炉”字音相同,字形相似,但是它们的意思可大不相同。“庐山”的“庐”,广字头变成一座房子,说明“庐”和住的地方有关;“香炉”的“炉”,旁边是木柴架起了火,肯定和火有关。
(4)课件出示练习:()山香()壁()三顾茅()
教师讲解“三顾茅庐”的典故:《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典故,刘关张三人三次到诸葛亮住的草舍拜访,所以应该是“庐”。
4.指导朗读。
(1)一行诗,一幅画,我们仿佛看到太阳照在香炉峰上,峰顶云雾弥漫,蒙蒙的水汽透过阳光,呈现出一片紫色,好像紫烟缭绕着香炉峰。你能试着读出这种意境吗?
(2)指导“生紫烟”的读法,要求读时语气舒缓,声音又轻又柔,让人陶醉在紫烟里。
(3)师配乐读,生闭眼边听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
(4)用自己喜欢的词句说一说自己所看到的景象。
(5)一边读一边想象香炉峰的美景,齐读第一行诗。
(二)遥看瀑布挂前川
1.读了第二句,你头脑中浮现出了什么画面?
2.仔细观察课文的插图,说一说瀑布留给你的印象。
(1)理解“遥看”“挂”。
这一句中你觉得哪个词用得特别好?(挂)它形象地写出了瀑布外形的壮观。
(2)理解“川”。出示“川”字的字理演变图,理解“川”。“川”就是河流的意思,有很多词语都有这个意思,“高山大川”就是高山和大河,“川流不息”就是像河流一样一直在流,永不停息。
(3)小结:“遥看”是从诗人的角度来说这瀑布实在太高了。
3.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强调“挂”字重读,读出韵味。
(2)采用齐读、赛读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句诗。
(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过渡:这瀑布实在太高了,可是李白觉得这个高度还不够,还不能表达心中的瀑布的样子,于是他又加了两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2.我们朗读着诗句,就仿佛跟着诗人李白一起来到了庐山瀑布的对面,远远地望去,瀑布飞泻下来了。(课件播放视频画面)
3.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此情此景,你们最想说什么?
4.你觉得第三句诗中哪些词用得好?
引导学生感受“飞流”,体现了瀑布倾泻速度快,气势汹涌的样子。识记“流”。
5.理解“三千尺”。
(1)在这里,“三千尺”不是准确的数字,主要是形容香炉峰很高,瀑布很长。李白在许多诗中都有意地把数字夸大了,谁能举出例子来?
(2)出示诗句,引导学生吟诵。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早发白帝城》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瀑布的这种气势吗?引导学生将“三千尺”读出重音,读得响亮。
(4)过渡:瀑布很长很长,山很高很高,简直是从天上而来,所以他高声感叹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6.理解“疑”“银河”“九天”。
(1)九天:古人认为天有九层,九天指天的最高层。在古诗中,用来表示数字的“三”“六”“九”“千”“万”等都是虚指,不是实指,一般用来形容很大、很多、很高。
(2)出示“银河”图片,教师描述银河。
(3)过渡:瀑布看上去跟银河相似,李白已经分不清楚这是银河之水,还是瀑布之水。所以他用了一个字——疑。
(4)这不禁使我们想到李白在另外两首诗中也用到过“疑”字。(出示文字,引导学生吟诵)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静夜思》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古朗月行》
7.指导朗读。
这神话般的想象,正是李白诗歌特有的风格。瀑布如银河从天而降,这景象是多么磅礴雄伟啊!假如你就是李白,你会用怎样的语气读这两句?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师生评价。
(3)师生合作读。
(4)创设情境引读。
(课件出示“黄果树瀑布”图片)现在你站在中国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跟前,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课件出示“尼亚加拉大瀑布”图片)现在你来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下面,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地吟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吟诵古诗,深悟诗情
过渡:万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瀑布飞腾奔涌,倾泻直下。这么美的景,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好好朗读一番。
1.自由练读。(以《高山流水》的音乐伴奏)
2.抽生读,评议;比赛读。
3.诗人笔下的庐山瀑布真是雄伟壮丽,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配乐齐读)
4.瀑布以它神奇的美感动着诗人,诗人以他神奇的诗句感动着我们。此时此刻,谁能够用一句话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呢?
5.练习背诵。
(1)出示四行诗相对应的四张图片,说一说,每幅图片应该用诗中的哪一句来形容?
(2)依照图片的提示,把李白看到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美诗,我们尝试着把这首诗背诵下来。自主练习背诵。
(4)同桌合作背一背。
(5)庐山瀑布真是壮观哪!李白写的这首诗真是神来之笔呀!让我们齐声吟诵。
六、分类指导,练习书写
我们不仅要享受大自然的美景,还要享受生活中点点滴滴的美好,就像现在我们听着《高山流水》,就像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中国古老的汉字一样。现在我们来书写生字。
1.指导书写“照”“炉”“烟”“挂”“川”。
(1)重点“炉”指导火字旁的书写。“火”在左侧捺变点。
(2)教师示范火字旁,学生观察、临摹。
2.同桌互评。
3.投影展示,师生评议。
七、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诗中描写的瀑布多么美呀!请你用手中的画笔把庐山瀑布的美景画下来,然后再为你的画配上一段优美的文字。(播放音乐)
2.总结:大自然是一个神奇的魔术师,也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希望小朋友们都能到大自然中去欣赏美景,享受美景。
3.布置作业:课后搜集李白的诗歌,召开“诗歌朗诵会”,共同享受诵读诗歌带给我们的美好时光。
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师可以在本课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大自然中。本课两首古诗一首是五言,一首是七言,在教学安排上,《登鹳雀楼》侧重于让学生在理解字意和诗句的基础上,读通、读好、背好这首诗,并领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句诗所蕴含的道理。《望庐山瀑布》侧重于让学生领略庐山瀑布的雄伟壮观和恢弘气势,在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中逐词逐句理解诗意。重点指导理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意境及诗人用词的精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