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慈母情深 教案(2课时)

文档属性

名称 18 慈母情深 教案(2课时)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0-08-30 13:29: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六单元
18 慈母情深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魄、抑、颓”等11个生字,会写“辞、抑”等12个生字。理解词语“龟裂、失魂落魄、震耳欲聋”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通过对母亲外貌、动作、语言描写的重点句、段,体会母亲的慈祥与善良和“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与崇敬之情。
【过程与方法】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要注重朗读。教学中创设条件,让学生去读,让学生去感受、倾听文中人物内心的声音,去与文中人物对话,达成教学目标。引导学生理解“我”家境的贫寒,体会母亲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出母亲对“我”的深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体会母亲生活的艰辛,从而进一步理解母爱的无私崇高,激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
重点:读懂课文,抓住描写母亲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重点语句和段落。
难点:体会平凡母亲的伟大,感受伟大的母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敬爱之情。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件播放歌曲《游子吟》,师生齐唱。
师:同学们唱得太投入、太有感情了,从这首歌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感受到了母爱的深沉和对母亲的感恩之情。
师:很好。今天,我们来学习梁晓声写的一篇表现母子情深的文章——《慈母情深》,看看他买第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背后的故事。(师板书:慈母情深)
二、展示资料,交流预习
1.简介作者梁晓声。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出生于哈尔滨,祖籍山东荣成,1977年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短篇小说《天若有情》《白桦树皮灯罩》,中篇小说《人间烟火》,长篇小说《一个红卫兵的自白》《从复旦到北影》《雪城》等。其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父亲》,以及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风雪》均获全国优秀小说奖。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3.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4.标出自然段序号,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贫穷辛劳的母亲不顾同事的劝阻,毫不犹豫地给钱让“我”买《青年近卫军》的事。)
三、初读课文,了解“贫困”
1.师:同学们,通过预习,我们了解到事情的起因是因为一本价值一元五角钱的书。可对于当时的梁晓声,买书容易吗?(不容易)
2.自由读课文的第1~4自然段,思考: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买这么一本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自由交流)
3.理解“失魂落魄”。
(1)“失魂落魄”是什么意思?(形容惊慌不安,失去常态。)
(2)从“失魂落魄”这个词语中你读出了什么?(作者很想要书,但苦于家境贫寒。)
4.介绍梁晓声的家境。
(一元五角钱在当时究竟意味着什么呢?那个年代,工人的工资是二十几元,学生的学费是三元,而母亲在一个小厂做工,每月工资只有二十七元。由此可见,一元五角钱对于这个家庭实在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书的渴望与贫困的家境让作者失魂落魄。也就在这一天,作者走进了母亲那个他从未靠近的世界。接下来故事会朝什么方向发展呢?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入景融情,感悟“情深”
1.师:面对这样的家庭情况,“我”的愿望有没有实现呢?(母亲毫不犹豫地给了“我”买书的钱。)照理说,“我”拿到钱,可以去买书了,心情应该是——高兴、开心。可是“我”拿到钱后,却是什么反应?(鼻子一酸)鼻子一酸是什么感觉?
2.师:为什么鼻子一酸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心思考,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鼻子一酸?请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
3.师生交流。
(1)出示句子:七八十台破缝纫机发出的噪声震耳欲聋。
①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环境很差)“震耳欲聋”是什么意思?(耳朵快要被震聋了。)假如这样的噪声向你扑面而来,你是什么感觉?(难以忍受)可是母亲却在这样的环境中工作。齐读第7自然段。
②从“我”去到离开,噪声停止过吗?昨天的母亲在怎样的环境中工作?前天呢?明天?后天?“我”作为儿子,看到这情景会有怎样的滋味?(很心疼、很难过)看到自己的母亲在这样一个令人烦躁的环境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工作,“我”怎能不——(教师引读)鼻子一酸。
(2)出示句子:我穿过一排排缝纫机,走到那个角落,看见一个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凑到缝纫机板上。周围几只灯泡烤着我的脸。
①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母亲的工作环境很不好,母亲很辛苦。)
②母亲的背已经是极其瘦弱的了,“我”看在眼里会是什么感受?(心像被万根钢针扎了一样)
(3)出示句子:背直起来了,我的母亲。转过身来了,我的母亲。褐色的口罩上方,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吃惊地望着我,我的母亲的眼睛……
①此刻的“我”看到母亲是什么反应?(吃惊、心酸)
②仔细观察这些句子,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出现在句子后面。)
③将“我的母亲”放在句子的前面,再对比着读一读。
④为什么作者要连续使用三个“我的母亲”?(反复强调“我”的吃惊,母亲的疲惫、劳累深深震撼了“我”的心灵。)
师:如果“我”今天不到母亲工作的地方,也许永远也不会知道母亲是这样辛苦地赚钱养家;如果“我”不近距离观察母亲,也许永远不会懂得母亲的疲惫。这般辛苦的母亲不禁让“我”“鼻子一酸”。让我们再来齐读这个句子。(读出母亲的辛苦,体会母亲的疲惫。)
(4)出示句子: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手脚并用的机械忙碌状态……
①读完这句话,带给你最深的感觉是什么?(母亲很忙碌)
②哪个词语给了你这样的感觉?(立刻)
③四个“立刻”说明了什么?(说明母亲的工作节奏很快,她一刻也不能停下来。)指名读。
(5)母亲,你是如此的憔悴,你就不能停一停吗?母亲,你是如此的瘦弱,你就不能歇一歇吗?母亲,你是如此的疲惫不堪,你就不能喘口气吗?(不能,我还得养家糊口,还要供你们上学,还要……)
过渡:然而,当儿子要钱买书时,母亲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6)出示句子:母亲却已将钱塞在我手里了,大声回答那个女人:“谁叫我们是当妈的呀!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①你的目光定格在哪个词呢?(塞,动作描写)把“塞”字圈出来,读读这个句子,体会母亲是怎样地塞?(毫不犹豫、使劲、坚定……)
②母亲塞到“我”手里的只是钱吗?(不是)那是什么?(母爱)
师:是的,是爱,是朴素的爱,是无私的爱,是伟大的爱,是纯真的爱,这一切都汇成了四个字——慈母情深。
三、精要总结,收束课堂
多媒体课件播放音乐《烛光里的妈妈》。
师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深深地感受到母爱是慈祥的,母爱是深沉的,母爱也是伟大的、无私的。这种爱,子女永远也报答不了,正如唐代诗人孟郊所写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学生齐背《游子吟》)
四、拓展延伸,激情练笔
1.搜集表现“母爱”的古诗句。
2.用充满感情的文字来写一写自己的母亲。
18 慈母情深
本次教学是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加以引导”的方式开展的,带领学生学习了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衬托母亲形象的写作方法,体会细节描写中蕴含的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敬爱之情。不足之处是应该让学生走近那个时代,认识那时候的一元钱的作用,感受那时人们生活的艰难。如果这样,学生会更好地了解“母亲”挣钱的不易,毅然给钱,足见慈母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