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够让学生学会连词成句快速阅读。
2.利用人物关系情节图,让学生梳理本课的“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并结合人物关系情节图进行讲述。
3.利用人物关系情节图,总结人物特点,事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利用人物关系情节图梳理故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连词成句快速阅读。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引发探究
(一)出示图片,回顾人物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两个人大家还认识吗?一个是大将军廉颇,一个是丞相蔺相如。今天我们来继续学习《将相和》。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已经知道了,题目中“将”“相”指的就是廉颇与蔺相如,那么题目中“和”的意思是什么呢?
1.指名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2.引发学生探究学习。
(二)回顾故事情节
师:在上节课中,我们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三个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哪些人物。今天我们再次走进故事,看看故事中的人与事。
1.回顾三个故事,故事中的人物。
2.引发学生探究故事中的人与事。
【设计意图】利用图片拉近学生与故事人物之间的关系,通过探索“和”字,以及回顾故事,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回顾故事的过程中,强调故事与人物,为后面的建构人物关系情节图做好铺垫。
二、阅读方法引导,学习“完璧归赵”
师:这篇文章的篇幅较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该如何阅读更有效呢?一定要带着学习的任务——尽量连词成句地读,不要一个字一个字地读。
1.快速阅读,找到秦王与赵王之间发生的事。教会学生抓住关键词语,连在一起进行阅读,这样快速阅读,提取关键信息。
2.运用方法找到赵王与蔺相如,秦王与蔺相如之间发生的事。
3.分别提取赵王、秦王、蔺相如的信息,并根据相关内容,总结人物特点。
4.根据形成的“完璧归赵”人物关系情节图,讲述故事。
【设计意图】此环节既是阅读方法的习得,又是教师给予思维支架的过程,充分在学生在带着问题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会连词成句的快速阅读方法。并且形成人物关系情节图,让学生利用提取的图示讲述故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三、方法运用,学习“渑池之会”
师:每个故事人物之间,事件之间都有相关联系的,接下来,我们利用快速阅读的方法,阅读课文,学习“渑池之会”,并完成任务单。
1.自学“渑池之会”,小组合作完成任务单。
2.小组代表汇报任务单。
【设计意图】习得方法,并运用方法,让学生学会通过人物关系情节图整理故事内容。培养学生提取信息能力,总结概括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四、全班共学“负荆请罪”
1.快速阅读,找出“负荆请罪”人物之间发生的事。
2.根据人物,总结特点。
五、故事统整,培养思辨。
1.出示三个故事的人物关系情节图,根据三个故事总结人物特点。
2.通过三个故事,分析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3.回归题目——“和”字,通过三个故事再次解读。和——合作,和好,和的变化。
【设计意图】统整人物关系情节图,让学生对故事之间,人物之间能够建立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并且最后落在“和”字上,与课前的问题形成呼应,让课堂更加的完整。
六、课内转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介绍《史记》
2.激发学生运用今天学到的方法,了解更多的《史记》中列传的人物。
七、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