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学案+作业(3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统编版(2019)历史 选择性必修一第二单元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件+学案+作业(3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0-08-30 18:49:16

文档简介

第4课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课标解读
时空坐标
1.通过学习中国古代变法的概况,让学生从时空观念的角度了解这一基础知识。2.从史料实证角度分析中国古代变法成败的原因,培养学生史料分析和历史解释的能力。3.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近现代改革的特点。
知识点一 中国古代的重要变法和改革
1.春秋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
(1)背景
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系处于急剧变动之中。
②这一时期,兼并战争不断。
(2)目的: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
(3)概况
内容
意义
①废除井田制,奖励耕织②废除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③实行什伍连坐,建立县制等
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使秦国从一个西部边陲弱国一跃成为虎视群雄的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
2.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孝文帝改革
(1)背景
①由西部和北部内迁的游牧民族纷纷建立政权,相互之间征伐不断。
②鲜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政权,于439年重新统一北方。
③战乱给各族人民带来了苦难,在长期的冲突与交往中,民族交融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
(2)内容
①实行俸禄制,推行均田制、三长制等。
②孝文帝亲政后,迁都洛阳、易服装、改汉姓、说汉话、通婚姻。
(3)作用
①有效地巩固了北魏政权,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
②加快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缓和了民族矛盾。
③缩小了南北差距,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北宋——王安石变法
(1)背景
①北宋建立后,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②北宋中期,政治腐败,财政困难,各地农民起义不断,北部边境又经常受到游牧民族的袭扰。
③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
④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进行改革,但新法仅推行了一年多就因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而失败。
⑤1069年,宋神宗起用王安石。
(2)目的:富国强兵。
(3)内容:王安石针对官僚机构、财政制度、军事体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变法的政策和措施。
(4)作用:变法初期取得了显著成效。
(5)结果:因变法涉及面广、阻力大,有些措施也欠妥当而失败。
4.明朝——张居正改革
(1)背景
①明朝时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进一步发展。
②明朝中后期,政治日益腐败,统治危机不断加深。
③1572年,明神宗即位,张居正出任内阁首辅。
(2)内容
①大力整肃吏治,加强官吏考核。
②裁减开支,清丈土地。
③改革税制。
(3)影响:国家财政收入增加,社会矛盾相对缓和,严重的封建统治危机得到暂时缓解。
(4)结果:他死后,除一条鞭法外,其他改革几乎全部废止。
知识点二 中国近代的改革探索
1.背景
(1)鸦片战争后,中国陷入内忧外患的严重局面,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一些爱国的有识之士求变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图存之路。
(3)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极大地震撼了中国社会。
(4)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一批维新志士,创学会、办报刊、兴学堂,宣传维新思想。
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6-9月。
(2)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领域。
(3)结果:戊戌变法触犯了守旧势力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慈禧太后废除了大部分变法措施。
(4)影响
①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②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抨击,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③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是行不通的。
3.清末新政(1901年开始)
(1)背景:统治危机日益严重。
(2)内容:改革教育、派遣留学生、编练新军、振兴商务、奖励实业等。
(3)评价: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但新政并没有使清政府摆脱内外困境,很快革命爆发了。
4.民国时期的改革
(1)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教育等各个方面。
(2)结果:由于民国时期政局动荡,国家始终未能实现实质上的统一,这些改革多以失败告终。
知识点三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要改革
1.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新中国成立初期
①内容:中国共产党推行土地改革和各项民主改革。
②作用: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在短时间内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成功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
(2)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
①标志:毛泽东1956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中共八大。
②成就:初步建立起进行现代化建设所必需的物质技术基础,培养了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骨干力量,积累了党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③结果:由于缺乏经验,急于求成,犯了“左”倾错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出现了严重曲折。
2.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做法,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2)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3)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
(4)2017年10月,中共十九大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将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并载入党章。
(5)2019年,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进一步作出部署。中共中央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体目标。
(6)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地试、勇敢地改,干出了一片新天地。
(7)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改革开放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1.阅读教材P22左上角插图“《变法通议》书影”及本课导入语,思考:你从中得到了哪些信息?
提示:“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传承精神;变法应该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社会的发展。
2.阅读教材P23“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和“王安石”两幅图片,思考:两个人的改革一成一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北魏孝文帝的改革顺应了时代潮流,而且措施行之有效。另外孝文帝有太后的大力支持,他还能够克服改革的种种阻力。
(2)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但是,宋神宗的态度左右摇摆,对变法没有坚定地去支持。变法中出现了用人不当、新法危害百姓利益的现象。严重地触犯了官僚地主阶级的利益。
3.阅读教材P24“思考点”,思考:为什么戊戌变法会失败?
提示:(1)根本原因: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较低,资产阶级维新派力量过于弱小,即资产阶级的软弱性。
(2)直接原因
①慈禧太后所代表的顽固派掌握实权,实力强大。当时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不在光绪皇帝手中,而为以西太后为首的王公、大臣所掌握。维新派只有少数几个人,没有实权。西太后最初曾指示“今宜专讲西学”,但是,当她感到变法触及她自己的权力和清廷王公贵族的利益时,就动手遏制、镇压。
②维新派缺乏正确的理论指导。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都没有充分的、有说服力的证据,不用说守旧派反对,当时的一些开明人士也不赞成。此外,维新派某些激进的宣传也增加了社会阻力。
③维新派缺乏坚强的组织领导,脱离广大人民群众,只寄希望于没有实权的皇帝和极少数的官僚,甚至对帝国主义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
4.阅读教材P25“《论十大关系》书影”以及相关的文字说明,思考:这一著作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上起到什么作用?
提示:(1)《论十大关系》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它所阐述的基本思想和提出的方针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都有巨大贡献。
(2)《论十大关系》以苏为鉴,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道路。其各部分关系阐述都是总结和借鉴我国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经验教训,反对教条主义,大胆解放思想,走符合中国实际的建设的新路。
(3)《论十大关系》初步探索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发展新模式。
(4)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了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
5.阅读教材P26“学思之窗”,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提示:改革已进入最关键、最困难的时期,面临着更多的矛盾和问题。这些问题和矛盾的解决只能靠改革开放的办法。也就是说,改革和开放还应该继续深入开展。
6.阅读教材P27“思考点”,思考:40多年来,改革开放取得了伟大成就,它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
提示:一是不断解放思想,推进理论创新。二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动摇。三是灵活运用改革方法,既先行先试、先易后难,又统筹兼顾、协调推进。四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五是要保护人民人身权、财产权、人格权。
[思维导图]
 中国古代史上的改革
材料一 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并不起源于秦国……但是各国的变法运动或者持续时间不长,或者因为支持变法的君主去世而失败,或者影响有限,或者深度不够。……只有商鞅的变法取得了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商鞅变法所推行的政策措施,精神实质上是和秦国的文化传统相一致的。
——彭安玉《论商鞅变法对秦
文化传统的顺应与整合》
材料二 (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
“……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分析商鞅变法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的原因。
提示:变法措施得到长期坚持;统治者长久支持;改革内容全面彻底;符合秦国国情(文化传统)。
(2)材料二表明了变法失败的什么原因?
提示:变法使农民破产,他们怨声载道,这不利于变法的进行。
如何认识中国古代改革成败的原因
(1)看改革是否适合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一般而言,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改革成功的希望比较大。
(2)看当时力量对比: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若是两种力量对比悬殊,那么成功和失败的可能性都比较大。
(3)看改革的政治措施是否行之有效。改革必须切合实际,这样才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4)看改革者是否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改革者的素质往往对改革产生重大的影响。
(5)看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只有有利的内外环境,才能促使改革走向成功。
1.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其主张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出发点是(  )
A.增强秦国国力
B.商鞅的主张符合法家思想
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
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
A [主要出发点即主要目的。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富国强兵,故选A项。]
2.王安石认为宋神宗对变法的态度是“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由此,可以推断变法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宋神宗(  )
A.急功近利   
B.动摇不定
C.反对变法
D.用人不当
B [急功近利强调变法求快求强,与史料意思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天下事如煮羹,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即羹何由有熟也”可知,宋神宗对变法动摇不定,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下一把火,又随下一勺水”不能说明宋神宗反对变法,且与史实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用人不当,故D项错误。]
 立足唯物史观,全面认识近代和现代改革
1.近代
(1)改革家们不直接暴露改革意图,而是披上各种伪装。
(2)改革在外交、军事与商业领域取得的成绩较大,而与西方挑战关联较小的部门取得的成绩较小。
(3)改革家主要是地主阶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
(4)除“戊戌变法”外,大都没有公开发布的系统的政策纲领,也从未形成全国范围的全面系统的改革运动。
2.现代
(1)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以巨大的政治勇气,锐意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不断扩大开放,决心之大、变革之深、影响之广前所未有,成就举世瞩目。
(2)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就必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3.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的向敌人学习的运动,‘自光绪十四年,康有为以布衣伏阙上书,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请厘清积弊,修明内政,取法泰西,实行改革’。这场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此论旨在说明(  )
A.变法的舆论动员极不充分
B.改革缺乏内在的社会动力
C.变法目标背离近代化方向
D.改革措施脱离了中国国情
B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康梁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创办学会、学堂、报馆,推动变法活动,A项错误;由“民族危机迫在眉睫的情势下仓促上阵”“极呈外国相逼、中国危险之状”可知,戊戌变法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迫不得已进行的改革,B项正确;根据材料“取法泰西,实行改革”“改革具有明显的植入性”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维新派通过变法向西方学习,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发展资本主义,符合近代化的趋势,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改革的具体措施,D项错误。]
4.1984年,经过两年多的物价体制改革试验后,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取消一切票证,粮食、猪肉、棉布、食油等商品敞开供应,价格放开,深圳人率先过上了不用粮本、粮票的日子。这主要说明(  )
A.改革开放带动深圳经济发展
B.深圳率先搞活了国内的市场经济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卓有成效
D.我国基本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
A [在深圳取消凭票供应体现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成果,故A项正确。]
10/10课时分层作业(四) 中国历代变法和改革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选择题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社会转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
A.“燔诗书而明法令”
B.“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C.“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
D.“为田开阡陌封疆”
D [商鞅变法中“为田开阡陌封疆”废除了井田制,以法律形式废除了奴隶制的经济基础,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这对社会转型起了决定性作用。]
2.商鞅变法的法令公布后,生活在咸阳附近的某农民感到既兴奋,又恐惧。令他恐惧的法令条文最有可能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
C.统一度量衡
D.实行连坐法
D [材料中“令农民恐惧的法令”是关键信息,对比选项内容可知连坐法最符合题意,故选D项。]
3.北魏孝文帝颁布均田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促进北方民族融合
C.恢复和发展经济
D.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
D [A项是孝文帝实施汉化政策的目的;B项是孝文帝改革的影响;C项不是均田制实施的主要目的,这三项都不符合题目的要求。]
4.北魏孝文帝“汉化政策”的采用,反映出当时(  )
A.鲜卑与汉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达到的新高度
B.鲜卑与汉族地主的合作形成了新统治集团
C.鲜卑族与汉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消失
D.民族差异大,强大的民族必然代替落后的民族
A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汉化措施一方面使鲜卑族学习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另一方面汉人在与鲜卑族的接触中也学习了鲜卑族的某些先进的成分,因此,这是指汉族和鲜卑族等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融合。]
5.北宋初的政治改革最终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这从反面证明了(  )
A.分权、强兵弊端无穷
B.政治改革要重视精兵简政
C.加强中央集权弊大于利
D.机构改革要量财力而行
B [北宋初年,统治者奉行养兵政策,每逢灾荒年月,政府就把大量的流民编入军队,军队数量猛增;为了削弱官员的权力,朝廷实行一职多官,官僚机构膨胀臃肿。上述做法导致了国家财政的入不敷出,造成了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所以,在改革中要重视精兵简政。]
6.据史料记载,神宗去世的元丰八年(1085年),国家财政总收入达到8
249.63万贯石,比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的6
513.8万贯石多出1
700多万贯石。这说明(  )
A.宋代冗官问题被解决
B.宋代“积贫积弱”的局面不复存在
C.王安石变法增加了财政收入
D.北宋财政收入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C [从史料数据来看,北宋的财政收入明显增多,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财政收入。]
7.19世纪末的中国面临瓜分豆剖的危机,应当如何自救?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这一时代课题做出的最符合时代潮流的回答是(  )
A.“师夷长技以制夷”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D.“师夷长技以自强”
C [19世纪末,为挽救民族危机必须进行改革自救。洋务派的实践证明,“中体西用”不能挽救中国,必须改革政治体制,不能单纯学习西方技术,故排除A、B、D三项;C项是维新派的主张,维新派要求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从制度上学习西方,符合题意。]
8.《中华文明史》写道:作为一场政治运动,百日维新短命而败,但作为一场更广阔意义上的社会文化运动,自有其成功之处。这里的“成功之处”主要是指戊戌变法运动(  )
A.阻止了民族危机继续加深
B.改革了君主专制体制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C [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为近代思想起了思想启蒙运动的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就是其“成功之处”,本题应选C项。]
9.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个最直接的后果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  )
A.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经济形势
D.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社会面貌
A [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一个最直接的结果是实行这一政策的地区基本都取得了农业大丰收,故A项正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不是最直接的后果,故B项错误;农村经济落后的形势未从根本上改变,故C项错误;农村社会面貌落后的局面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故D项错误。]
10.1985年1月1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在颁发的有关农村经济政策中指出:改革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以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这说明(  )
A.农业生产已实现了商品化
B.农村开始了经济体制改革
C.计划经济体制走向了松动
D.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确立
C [材料没有说明农产品的改革是针对市场的需求进行的,所以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实现了商品化生产,故A项错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1978年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故B项错误;材料中“农产品统派统购制度”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体现,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取代统购派购”说明农产品的收购更加注重市场化运作,故C项正确;市场经济体制开始确立于中共十四大,故D项错误。]
11.“又出新车啦!”“又有车降价了”这是近年来人们在媒体上见得最多的一类消息。表面上看,企业的行为是自发的,但是却与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息息相关。材料中这只“看不见的手”说明了我国在现阶段实施的是(  )
A.社会主义企业体制改革
B.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 [从材料信息来看,汽车行业激烈的竞争是由市场决定的,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12.如图是开放的浦东局部图,它自开放以来创造了很多第一:
“中华第一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塔”——东方明珠电视塔、中国第一条磁悬浮铁路、中国第一座现代化的垃圾发电厂、全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全国唯一的以“金融贸易”命名和定位的开发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下列有关其创造多个第一的原因表述不正确的有(  )
A.依靠长期积累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
B.凭借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和产业优势
C.充分利用了党的对外开放政策
D.成为中国20世纪90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
D [上海浦东创造了很多的“第一”与其自身的诸多优势有关,但也离不开党和国家的政策扶持,A、B、C三项都是原因,D项是影响而不是原因,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海国图志》一书这样记述:
“……六十卷,何所据?一据前两广总督林尚书所译西夷之《四洲志》,再据历代史志,及明以来岛志,及近日夷图、夷语……”
材料二 ……师夷智以造炮制船,尤可期永远之利。
——《曾文正公全集》
材料三 西人立国……育才于学堂,论政于议院……此其体也……中国遗其体而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欲通下情,莫要于设议院。
——郑观应《盛世危言》
材料四 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变法通议》
(1)材料一中的“林尚书”指谁?列举一件大事说明他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
(2)材料一、二、三、四的主张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指出了洋务运动的哪一致命弱点?材料三在学习外国问题上比材料二有什么进步?
(4)材料四所说的“变官制”是什么意思?它和材料三中的哪一句意思相同?
[答案] (1)人物:林则徐;贡献:虎门销烟(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材料一:“师夷长技以制夷”;材料二:学习西方先进军事技术;材料三:实行君主立宪制;材料四:变法图存。
(3)弱点:没有学习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进步:由单纯学习外国先进的制造技艺,发展为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
(4)意思:实行君主立宪制;相同:“君民共主”。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轻重工业在工业总产值中比重图
材料二 深圳的变化
(1)材料一表明我国当时工业化的特点是什么?结合史实说明形成这个特点的必要性。
(2)分析材料二中从左图到右图深圳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被誉为“一夜崛起的城市”深圳在改革开放四十多年里给中国人民带来过哪些思想上的震撼?
(3)综合上述材料,你对社会主义改革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案] (1)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必要性:现代工业基础薄弱,必须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增强国防力量,维护国家独立。
(2)主要原因:深圳是最早对外开放的经济特区。思想震撼:改革开放初期的快速发展,带动人们思想的解放;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改革开放的步伐。
(3)社会主义改革本质上也是一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有利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
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