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角的度量这节课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教材把这部分安排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以后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二年级《角的初步认识》中通过直观的描述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又通过系统的学习知道了角有大小,那么角究竟有多大也是学生急于想解决的问题。我想:他们通过已有的知识储备,能很快学会用使用量角器。
三、教学目标:
1、让学生直观认识量角器,掌握角的度量方法,能正确量角。
2.通过独立思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量角器的结构和功能,通过自己的探索、实践,总结出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能准确测量不同位置的角。
五、教学准备
量角器
、
三角板
、
作业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
通过小明爬山的情境引导学生说出角度这个词,进而引导学生探究两个角哪个大哪个小,它们分别有多大,又相差多少?以此来引出角的度量。这样激发了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学习新课的内容作好铺垫,很自然地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
(二)、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1、建立“1°”的概念。
在巩固和建立概念的基础上,我采用了导问法:“我们测量线段的长短用什么单位?”“那测量面积的大小用什么单位?”【让学生自由发挥,加深对知识的记忆。】顺着学生的思路,我反问学生测量角的单位是什么?我让学生从书中找答案,让学生自主看书。【放手让学生直面课本,留给学生充裕的学习空间和广阔的学习空间,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能力。】在学生略知时,我这样问学生:“通过看书,你学会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困难?小组互相交流。”【小组学习、交流、讨论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师生沟通情感,有利于思维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经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我以小组为单位,各派代表汇报小组的成果。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板书:1度记作1°,【增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学生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齐读书上的概念:人们将圆平均分成360份,每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那么1°它是如何表示的呢?
2、认识测量工具——量角器:
但是在日常学习中,为了方便操作,我们只取全圆的一半来做成度量角的工具。(出示半圆,平均分成18等份,然后再把每一份分成10小份,这样就形成了180等份)。
这个工具密密麻麻,如果我们用这个工具来量角的话会怎样?(看不清楚)我们把它改进一下(出示没有刻度的改良图形);用这个工具量角学生发现了问题,每次都要数一数很麻烦,从而使学生想出标注数字的办法,引导学生体会从0开始标注的过程,经历内圈刻度的形成,加深学生的印象;出示反方向的角,同理让学生体会外圈刻度的形成。(量角器与以前学生常用的直尺这种度量工具从形状,组成到内涵都复杂的多,但又是必须掌握且要灵活运用的工具。因此,本环节我通过具体的角的度量让学生亲历量角器上各部分产生的必要,使学生对量角器的认识更加深刻,对内外圈刻度的理解进一步完善,从而有效突破学生量角时的难点,为学生概括量角的方法做铺垫)。
然后让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交流巩固量角器上各部分的名称:外圈刻度、内圈刻度、中心点、零刻度线。
3、正确量角:
(1)在学生初步认识量角器后,顺水推舟地说:“把一个半圆分成是180等份,其中一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2份所对的角是......?3份?4份呢?如果一个角中包含了50个1°的角那么这个角的大小就是......”【提高学生去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为学生在读数问题,探讨量角方法打下坚实的基础。】
(2)让学生读一些角的度数,在学生读的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归纳量角的方法,让他们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外圈的刻数”,什么情况下看“量角器内圈的刻数”。
(3)出现一个顶点不在中心点上,边未对准0刻度线的角,让学生来操作正确的量角方法。
(4)学生独立量书上41页做一做第3题的角后请三个同学演示量角的过程。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总结量角的步骤,形成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是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探索性而又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放手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开放地去发现、创造。】
(三)、动手练习
总结方法
1、眼力大比拼,巩固量角的要点。
2、完成书41页做一做第2题,明确角的大小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3、从图上先估计三角形每个角的度数,然后用量角器量一量,再提问:你们还发现了什么?所得的结果是:三角形三个内角和等于180度。
4、用一副三角尺拼角。
这样设计练习,注重“由扶到放”,层层递进,很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看为练习,实为新知与练习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在玩中学、在做中学、边练边学”的特点。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发展。
(四)回顾整理
全课总结
为了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受,我让学生说,你们学会了什么?学生在回答中对学的知识进行整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学校
年级
四年级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题
角的度量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学习内容分析
角的度量是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测量中的学习内容,而角的度量又是测量教学中难度较大的一个知识点,它是在学生初步认识了角,明确了角的概念,知道角有大小之分的基础上展开教学的。学生学好这节课,不仅能为他们后续学习角的分类和画角打下基础,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创造条件。角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在二年级的时候学生已经对角有了初步的认识,认识了直角,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但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教学时要注意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能力。
课标分析
学情分析
一、学生已有的1.知识经验:学生已探究过角的认识,认识了直角,并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叉开的程度有关,且有一部分学生已经知道了量角器,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2.生活经验: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带有角的物体,生活经验丰富。3.策略经验:学生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将生活中的事物中抽象出角的模型。二、未知1.用量角器如何测量角量角器的构造,特别是为什么有两圈刻度三、障碍大部分学生来说用量角器来测量角几乎没有体验,具体角的大小概念还没有形成,显得比较抽象,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说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对于量角的实质缺少整体把握。四、差异分析1.80%的学生能抽象出角的度量方法,20%的学生对角的度量相对抽象,可采取小组合作交流与教师讲解相结合。加强动手操作,提供自主探索的空间。2.不同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生活经验不同,学不同。四年级的学生好奇心比较强,容易激发学习兴趣,如果可以最大限度地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大胆阐述自己的观点。
学习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计量单位,了解量角器的构造特点,掌握正确的量角方法,正确地读写角的度数。2.经历量角器的形成和量角方法的探索过程,感受量角的意义,发展度量意识,感悟量化思想。3.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反思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利用量角器量角,并会用量角器画指定度数的角。教学难点:掌握量角的方法及要领,了解并尝试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及特点。
教学准备
教具:自制PPT课件、小角、量角器、学习单。学具:
量角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及对应目标
教师活动(有补救措施)
学生活动
评价活动(有预设)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目标1、3)
1.以玩3种不同角度的滑梯为导入,通过三个滑梯角度上的不同,引出课题:角的度量。2.复习之前的测量知识,引入角的单位,角的单位就藏在今天的课题中,是度,还可以用符合“°”来表示。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角的大小?
学生选择玩哪一个滑梯,说明理由,并寻找三个滑梯的不同,思考:滑梯的角多大才算合适呢?怎么量角的大小?回顾在生活中测量过什么:长度,单位是厘米、分米、米等;面积,单位是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重量,单位是克、千克、吨等。测量都需要用到单位,思考角有单位吗?3.学生联想量角器长度的单位都藏在直尺里,那角的单位会藏在那里呢?量角器
学生能通过观察三个滑梯的不同,发现数学上的不同是角度的不同,进而思考多大角度的滑梯是合适的,明确需要量角的大小。学生回顾生活中的测量和常用的单位,引出对角的单位学习的兴趣。预设:如果学生回忆不出来,教师可以用身边的事物适当引导。3.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想到用量角器测量。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目标1、2)
一、观察量角器,引发思考,提出问题(1)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补救措施:学生找不全时,教师及时引导,PPT梳理出每部分的名称。(2)认识量角器上的中心点、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3)1°是怎样规定的?初步感知1°、10°角的大小。在量角器上找角并读出来。让学生在量角器上找出角,写出来,分小组读角,呈现反向角,理解两圈刻度的必要性。尝试量角,小结量角方法让学生尝试量角,并想一想怎么使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大小?展示学生量角的过程,并辨析错误的测量方法。5.学生汇报后,教师再利用量角器进一步示范演示使用量角器度量角的要领。师:量角时要注意什么呢?质疑:如何才能不读错呢?小结:量角的时候,先用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再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另一条边对应的刻度,就是要测量角的度数。
学生观察量角器,同桌相互交流发现。学生认识各部分的名称后,自己指着说,看谁最先记住它各部分的名称。再师指量角器生说各部分名称,师说各部分名称生指在量角器上的位置。学生观察PPT演示,直观感知1°的由来,理解度量单位。书空1°,正确书写角的度数。感知10°有10个1°,根据度量单位理解角的度数。4.学生读量角器上的角,说原因,掌握读数的方法,理解为什么量角器上有两圈刻度。5.学生尝试量∠1,独立思考“用量角器测量角的方法”,再小组合作交流。学生汇报量角方法。
学生代表交流量角器上的发现。通过多种活动学生正确说出每部分的名称。学生在量角器上找角,读角,在读角中初步感知量角器上角的摆法,尝试量角,理解量角的本质:把量角器上的角和要量的角去重合。在量∠1时通过展示交流,学生会用量角器量角,并表述明白量角方法。5.教师总结方法后,同桌相互说方法。学生代表交流量角时要注意什么,进一步规范量角方法。
三、学以致用、形成技能(目标1,2)
先不量,让学生估一估∠2与∠1谁大,通过测量判断∠2=∠1,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如果测量时不好测量,可以把边长延长了再测量。让学生使用量角器测量变式角:∠3,∠43.部分学生在测量∠4时遇到困难,引导学生思考怎么量,让学生到黑板上演示交流。
学生估计∠2>∠1后,用量角器测量发现∠2=∠1,回头想谈收获:角的大小与边长无关,不好测量时可以延长边长再测量。学生独立测量∠3,∠4测量∠4时遇到困难,指名学生到黑板上演示方法。
学生通过估、量∠2,变式角的测量活动巩固量角技能的形成。学生到黑板上演示∠4的测量方法不唯一,明确量角时角的任何一条边都可以作为起点。
四、体会量角的用处(目标2,3)
同学们会量角了,量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呢?1.出示风筝比赛,需要量角的大小2.椅子的靠背总是向后倾的,介绍用于学习、吃饭的椅子、沙发的靠背分别是8°、9°、11°。3.出示课前的滑梯,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呢?(40°-56°)
学生通过知识拓展延伸感受量角的意义,发展度量意识,感悟量化思想,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学生感受量角的用处,充分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
五、总结全课(目标1,2)
引导学生从多知识、方法多方面进行回顾整理。
1.说说这节课的收获、疑惑。2.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方法。
学生独立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性内容,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出思想和方法方面的内容。预设:90%学生能比较熟练的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并表达出来。还有10%的学生语言表述能力不足。
作业布置
基础作业:课本第28页第1、2、3题。变式作业:课本第30页第7题。拓展作业:量角器很有用,但要用好不容易。如果你是量角器的话,你将会对同学们说些什么呢?把你想说的话写出来。A层:基础作业第3题、变式作业全部、拓展作业全部。B层:基础作业第2、3题、变式作业全部、拓展作业。C层:基础作业全部、变式作业全部
板书设计
角的度量
(度)
“°”
180等分
1度
1°角
顶点
一条边
另一条边量角器
中心点
0°刻度线
?度《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角的度量。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2.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学习活动,形成度量角的技能,发展空间观念。
3.让学生体验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量角器,掌握量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使用量角器量角。
教具准备:课件、量角器。
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导人新课。
1.情境导人,直观比较角的大小和方法。
师:同学们,出示用纸剪成的两个角,复习角的组成。
让学生比较角的大小。(学生可能会用重叠的方法)
课件出示两个角
追问:∠2比∠1大多少呢?要想解决这个问题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引出课题:如果我们能够度量出每个角的大小,以上问题就可以解决了。(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量角器
1.出示量角器,学生拿出准备的量角器。
跟着老师边做边读,漱口溜认识量角器。
2课件.演示:出示简单量角器的图片
[%]
教师说明:红色的点是中心点,也就是量角器的中心。通过中心的这条直线,叫做零刻度线。量角器上有许多刻度,为了使用方便,把这些刻度分成了两圈,里面的一圈叫内刻度,外面的一圈叫外刻度。
2.了解量角器的刻度,并读一读。
3、在量角器上找出角,探知规律。
得出结论:在同一个量角器上可以找到量个大小相等,但开口方向相反的角。
(二)教学量角的方法。
(1)教师示范量角的步骤。学生归纳方法
(2)出示课件,演示量角的步骤。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归纳总结量角的三个重合:
1)中心对顶点(重合),
2)0刻度线对一边(重合)
3)度数就看另一边(重合)
4.通过练习了解教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三)微课播放巩固方法,加深理解。
三、知识回顾。用量角器量角的方法:
1、把量角器放在角的上面;使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
2、零度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重合;
3、角的另一条边所对的量角器上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四、动手练习,复习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