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7 访李政道博士
1.字音识记
(1)单音字
yì
(2)多音字
chèn
chēng
mó
mú
lán
shù
bù
dùn
2.字形识别
3.词语积累
①混沌:A.我国传说中指宇宙形成以前模糊一团的景象。B.
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②色彩斑斓:形容色彩错杂灿烂的样子。
缪
谬
漱
嗽
煌
惶
徨
精
粳
旌
③神通广大:指无所不能的力量,今指特别高明的本领。
【斑斓
斑驳】
斑斓:灿烂多彩。
斑驳:一种颜色中杂有其他颜色。
例:①三千多幅少儿美术作品把深圳画院陈列厅装扮成了
色彩____的世界。
②巨大的岩石被百年岁月侵蚀成____的色彩。
【倡导
倡议】
倡导:带头提倡。
倡议:首先提出的主张;首先建议,发起。
斑斓
斑驳
例:③我们____开展劳动竞赛。
④湖南卫视近年来一直____以快乐立台,并在全国掀起了
一股全民娱乐的旋风。
2001 年 10 月 12 日,位于中关村的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北京青年报》特约记者闵捷采访了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先
生,并写成了这篇《访李政道博士》。这篇新闻访谈一共发问十
次,问题广泛有趣,李政道的回答幽默生动。
倡议
倡导
李政道简介
李政道,1926 年 11 月出生于上海,早年先后在浙江大学、
贵州大学和西南联大读书,曾从师于著名物理学家吴大猷先生。
他与杨振宁教授合作,于 1956 年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下宇称不
守恒原理,并共同获 1957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自 1972 年以来,
多次到中国探亲、访问和讲学,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和科学技术
的发展作出了极大努力。他是世界著名的美籍华人科学家。
要点一:把握访谈内容
1.李政道博士如何评价创新意识在科研中的意义?
【探究整理】创新要建立在坚实根基之上,创新不光要大
胆,还要具备分析的能力。
2.李政道博士怎样评价“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计划”对
中国科学发展的意义?
【探究整理】李博士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两个人才
数字,举了一个人才特例,从而说明这一计划为中国培养了一
批人才。
3.李政道博士如何看待他获奖的最重要的因素?
【探究整理】他不承认自己是“天才”,但他肯定做这方
面工作要有才能,且要得到很好的培养,有好的研究环境,自
己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也就否认了“幸运”这一因素。
4.李政道博士对“本土科学家什么时候能够获得诺贝尔
奖”的回答,意在说明什么问题?
【探究整理】针对这个问题记者和李政道博士有三问三答,
李博士通过萨拉姆的事例和自己自身经历,说明科学家国籍不
重要,获得诺贝尔奖不是目的,实质是说明科学无国界,科学
本身才是目的。
【探究整理】这个故事说明了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还很
少,还有很多科学的真理是我们尚未了解的这一道理。说理方
法:比喻说理。
【即学即用】
请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法写一篇 500 字的文
章。提示:运用时要注意所用的比喻要恰当,同时不宜将比喻
论证作为主要的论证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要点二:学习本文的艺术手法
1.李政道所讲的孙悟空的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运用
的是什么说理方法?
【探究整理】这次访谈,紧扣“诺贝尔”、“华人”、“科
学”,使人们认识到作为科学家应具有的素质和能力,并解答
了存在于大多数中国人心中的普遍的几个疑问。巧妙发问,把
握住了主题,是这篇采访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提问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特点:①抓住有意义的问题发问。记者自始至终扣
住采访主题发问,让被访者在回答中尽量减少题外话。②积极
引导。当遇到采访对象记忆不清,或有顾虑、有隐私时,积极
引导以唤起对方清晰的记忆。第一问和第三问就体现了这一点。
③验证求实较有特色。采访时遇到的一些把握不准的事实和情
节,根据提问的进程、气氛和环境向被访者自然巧妙地验证求
实。
2.这次访谈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楼主
【探究主题】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
2008 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钱学森的侄子钱永健获
得了诺贝尔化学奖;2009 年,拥有英国、美国国籍
并持中国香港居民身份的高锟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
奖。国人纷纷将这两次获奖形容为中国人的骄傲,并
再次提出让中国的科学家冲击诺贝尔奖的口号。我们
应如何看待中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呢?
第 1 楼
衡量一个国家的科学发达程度固然可以把诺贝尔奖
作为一个指标,但诺贝尔奖并非唯一的指标,还有更
多的衡量指标需要加入。用更综合的指标去衡量一个
国家的全面发展,去判定一个国家的科学与文化实
力,这才是更为精确的判断。由此看来,我们完全不
必奉诺贝尔奖的结果为唯一的标准和法则,得奖固然
好,不得奖亦欣然,这样一种平常的心态,才是一个
正在崛起的大国国民应有的心态。
第 2 楼
没有获得诺贝尔奖,我们也无须自轻自贱。一方面,
国人应清楚地认识到,中国现代科学基础的积累还比
较薄弱;另一方面,摒弃对诺贝尔奖的盲目期待。可
以看到,我们在前进道路上的成就着实不俗:君不见
重组人类基因图谱中中国科学家高大的身影,君不见
中国航天员太空行走时那振奋人心的雄姿,还有2007
年“嫦娥奔月”梦想的实现……在世界的舞台上,中
国不因没有诺贝尔奖而失色,中国人的成就与才智也
不需要用诺贝尔奖的获得与否来衡量。
第 3 楼